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

1.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

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 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4、“不变资本这个概念决不排斥它的组成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其意思要说明

B.不变资本价值的变动是在它作为资本执行职能以外发生的 C.机器设备等价值的变动会影响执行职能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转移 D.不变资本组成部分的价值变动不会改变不变资本的性质

(不变资本:变为生产资料及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它强调的核心是在价值形成,价值增值过程未发生变化,未增值不等于它自身价值不发生变化(以生产棉纱为例))

5、 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第11章)p135

1)生产工人的内涵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凡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

2)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直接劳动过程扩展到间接劳动过程,生产关系的演变又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创造价值的工人缩小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

【生产工人: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值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的两个方面,(1)总体来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因为总体工人和结合劳动产品的出现,促使生产劳动从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扩展到了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以前一个生产过程,只需一个人即可完整的完成,现在工人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只是局部完成一种任务即可。具体,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增加。(2)概念缩小了。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值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6、“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第1卷第17章)

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7、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P162

(1)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工人的工资随之增加;如10000元资本c:v=4:1=8000c:2000v 12000元资本=4:1=9600c:2400v

(2)工资的提高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因为,第一,工资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二,工资的提高没有改变工人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3)资本积累规定了工资提高的界限不能危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不能影响资本积累 8、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P181

9.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第1章第4节)1)产业资本循环包括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形式。

2)货币资本循环突出的是流通过程,其表现是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从而产生了货币通过流通产生了更多货币的假象,因而它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的形式;

3)货币资本循环把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价值增殖表现的最为明显,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相对其他资本循环形式来说是最典型的,因此货币资本循环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也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10、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构成上的变化。(第23章第2节)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1)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资本价值构成直接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即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

2)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单个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需要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加,从而会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进而引起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加和可变资本价值的相对减少。

3)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因此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会低于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11、“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①如果把劳动看作是商品,其结果就是要么违反价值规律,要么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本身。(2分)②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即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手上的货币即物化的劳动直接交换,那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相等,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先令,资本家也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6先先令,这种情况符合价值规律,但却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第二种情况是:活劳动大于物化劳动,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6先令价值,资本家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的只有3先令,这种情况使资本家可以获得剩余价值,但却违反了价值规律。(6分)③马克思正确地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说明了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的价值,从而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12、简述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①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必须全部卖掉。(把物质形态变为价值形态)(2分)②年产品中必须要有补偿上一年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分)③年产品中必须要有追加资本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2分)④必须要有追加的劳动力。(1分)

13、商品所有权规律与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系

1)联系: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从商品所有权规律转 化而来的。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商品生 产所有权规律就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 2)共性: 商品所有权规律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都是 在商品经济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都必须 遵循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劳动力的买卖过程是按照价值规律 来进行; 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买者获得商 品使用权的

结果; 第三、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值也是通过等价交换获得劳动力使用价值 的结果。 第四、资本家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也是 按照等价交换原则来进行的。 3)区别: 第一、涵义不同。商品所有权规律指:生 产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占有 其产品,按等价交换原则交换其产品的规 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资本家凭借生 产资料私有权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值的规律。 第二、特点不同。商品所有权规律在形式 和内容上都是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占有规 律是形式上的等价交换,内容上的无偿占 有。 第三、所有权和劳动的关系不同。在商品 所有权规律中,所有权和劳动时结合在一 起的;而在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中所有权和 劳动是相分离的。 第四、产品的归属不同。在商品所有权规 律中,产品属于劳动者所有;而在资本主 义占有规律中,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 劳动者。 第五、产品价值的构成不同。在商品所有 权规律中,产品价值包括C+V,而在资本 主义占有规律中,产品价值中不仅包括预 付资本价值,而且还包括剩余价值。 第六、劳动者的地位不同。在商品所有权 规律中劳动者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而在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中,工人仅仅是劳动力 的出卖者。 【共性:都是在商品经济中发挥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劳动力的买卖是等价交换,资本家的商品买卖是等价交换。 区别:含义不同,从概念分析,具体的特点不同,不同在哪,所有权和劳动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归属,价值构成,劳动者的地位不同】

14、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不能区

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能认识是什么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不科学、不严密。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2.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二因素的基础

上,说明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指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商品,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来。从而解决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从科

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建立科学劳动价值的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整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依稀的基础】 15、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对一次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 不产生影响,但是对年剩余价值生产发生 影响。 第一,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 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在 内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而可变资 本则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速度越快,意味着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而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量预付 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 越多,就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年 剩余价值量增多。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 减少。 第二,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 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 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 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 可变资本周转

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 就越多,年剩余价值就越多,因而年剩余 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 低。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着重 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年内周 转的次数越多,生产的剩余价值就越多。 反之,周转的速度慢.生产的剩余价值就 少。

这是因为预付资本周转的速度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中包含着可 变资本,剩余价值又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因此,流动资本周转快,意味着可变资 本也越快,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 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影响 到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 产的全部剩余价值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

16、年剩余价值率与实际剩余价值率的关系,是否与等量资本、实际价值存在矛盾 (1)年剩余价值率与实际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M’=年剩余价值/年预付可变资本=(实际剩余价值*预付可变资本*n)/年预付可变资本=m’vn/v=m’*n

M’与m的关系 当n=1时,M’=m’;当n>1时,M’>m’;当n<1时,M’假 设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3000

为了第二年实现简单再生产,必须进行交换,交换包括三个方面:

Ⅰ4 000c①+1 000v+1 000m=6 000

Ⅱ2 000c+500v+500m②=3 000 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应具备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II (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为:I(c+v+m)=I(c)+II(c)。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实现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的4 000c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因为这个部类的资本家要互相购买生产资料以补偿一年内消耗的不变资本。②第Ⅱ部类的5 00v + 500m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因为这个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要把收入用于购买消费资料。③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和第Ⅱ部类的2 000c都不能在本部类内部实现,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是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但在物质形式上却表现为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的2 000c是消耗了的不变资本价值,但在物质形式上却表现为消费资料。因此,第Ⅰ部类的1 000v + 1 000m必须和第Ⅱ部类的2 000c相交换,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才能得到个人消费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才能得到为补偿不变资本所必需的生产资

料。

18、简述成本价格的形成及其意义。

① 成本价格指资本家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价值,它由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1分)② 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他必然把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看作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从而使c + v转化为K。(2分)③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如下的意义。1)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出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是商品生产者,因而资本家必然把资本的耗费当作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家把它作为资本家在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1分)2)它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有着实际的影响。第一、它关系到企业能否继续进行再生产或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第二、它是衡量企业经营好坏,赚钱或亏本的真正界限。第三、它直接影响企业在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3分) 19,、不同生产部门有不等利润率的原因 有机构成资本周转时间不同、

一、假定一切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都是相同的

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是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的同量资本有不同利润率的重要原因

1.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 :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生产资料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形成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由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引起··由资本数量的变化引起不同产业部门的同量资本会由于有机构成不同而有不同的利润率(4.)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形成不同利润率的基础。

三、资本周转时间是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的同量资本有不同利润率的又一重要原因 1.周转时间的差别。是等量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在相等的时间内生产和不等量利润的另一个原因。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不会影响利润率。因为流动资本周转快的结果是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量的增大。

20、马克思关于固定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与分析

答:第一、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了划分标准,就容易判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性投入生产,并且一次全部收回其价值,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燃料等,而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比如机器、厂房、设备等。

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第三、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指存在于辅助材料和原料上的不变资本和投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