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NO.2 2008年 Journal of 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Technolo 2008 试论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朱 建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校企合作可分为浅层合作、中层合作、深层合作,但是目前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特别是企业界 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构建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在于把握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 需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中介组织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企业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2—0005—03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u Jian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Nantong,Jiangsu 226007) Abstrac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lementary cooperation,average cooperation and further cooper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lacks in depth and scope at present,especially enter— prises are not highly motiva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schoo1.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 iton lies in seizing the trends of times of upgrading of industiral structure,together with making joint efforts of gov— ernment,schools,enterprises and trad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Key words:enterpris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dynamic mechanism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与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在教育教学、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整合现 有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促进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的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从校企合作的层次来看,可以把校企合作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浅层合作。即学校专业设置方向按 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 高级技师等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2)中层合作。学校为 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和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 行的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3)深层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以企业的发展需 要设定科研攻关和教学发展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 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当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大多数采用浅层或中层次的合作形式,且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企业界对 校企合作态度比较冷淡,缺乏动力,校企合作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缺乏有力的 收稿日期:2007—1—17 作者简介:朱建(1978一),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2008正 N0.2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注重经济利益,短期行为严重;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等。新的历史阶段,如何 调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构建推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构建一个合理的动力机制,推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会经济发展、制造业产业升级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步入了一个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的新阶段。正当世人认为中国即将 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却正在受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民币升值、高技能劳 动力短缺的挑战。特别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短缺正在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劳动密集型的 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过大,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制造业也面临着从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向 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这使得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各地频发的“技工荒”正昭示着这个 时代的到来。如何应对“技工荒”?如何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把目光投向高 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以图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争夺中领先一步。如江西省为解决“技工荒、招工 难”的问题,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的组织下,江西无线电高级技校、赣州技师学院等1O所高职 学校与江铜集团、凤凰集团等15家国有企业在南昌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湖北省22家大中型企业聚集 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成立了武汉市首个校企合作机构——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山东 全省已有212户销售收入1O亿元以上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拉 ;浙江省也有大量企业与高职 院校进行合作,还创立了独特的“金华”模式,深受教育部专家的好评。因此,随着新时期经济发展、产业升 级,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已经具备。 (二)经济利益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种I生是其本质特征。是否能盈利是决定其是否参与任何项目包括校 企合作的根本因素。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的损失或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或远期 的收益。由于受到短期化思想的影响,加上现代企业用工制度不够完善,国家也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必须承担 培养技能人才的任务,因而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要做这项工作也 希望政府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没有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发展战略。因此,推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 作,关键在于让企业界从校企合作中享受到实惠,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在新的历史阶段,这种合作的条件 正在逐渐具备。 首先,现代企业用工制度的确立,给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带来潜在的收益。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开始生效。这对企业传统的用工制度提出了挑 战。比如,长期以来企业想方设法降低用人成本,不注意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开发,通过跟劳动者之间订立很 多短期合同以保持用工的廉价性和灵活性,很多企业与劳动者合约一年一签,根本不注意人才长期发展,但 是《劳动合同法》生效以后,根据第十四条的规定,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 劳动者有权与企业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将迫使企业放弃原来的短视行为,注重人才的长期发展, 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而注重人才的长期发展,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必要的选 择。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定制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人才的忠诚度。 其次,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双赢。在新时期,由于资源及人力成本提高,越来越多的 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资源。比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就与多家公司合作,学生 在课余时间帮助公司开发设计产品,收益分成,既给学生实训、实习提供机会,又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提供产品的创新设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考虑到当地外贸服装出口企业一般都有旺、淡季之分,旺季不能大 量招收工人和大量购置生产设备,否则在淡季就可能大量裁员并导致设备闲置,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与金乌 集团协商由企业提供订单,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和师生为其进行生产活动,收益双方分成,既为企业解决了难 题,也使师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技能。这些在合作中共赢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新的历史阶段,新一代的企业家应当有长远的目光,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只要安排得当,管理到位,企 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2008钲 N0.2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业和学校均能从合作中获益,这完全符合企业界追逐经济利益的根本目标。 (三)政府支持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 纵观各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早期的校企合作基本都属于政府驱动型,国家在法律和政策上 的支持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在一定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下,才能实现校企双方、教育 行政部门与行业组织、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依靠立法 来规范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修订的。如德国政府制定了 《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劳动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等法律法规来调整校企合作中多方关 系,对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义务、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根据德国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凡涉及整个 联邦的企业职业培训的法律、条例、方针、政策,均由联邦教科部和联邦经济部制定,而各行业职业培训的具 体工作则由各地区行业协会主管。德国各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出台了配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或实施 办法,如《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考试条例》等。 另外,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政府都通过 立法、财政或税收手段鼓励和要求企业参与教育活动 j。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 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预见到校企 合作的前景和需求,提出了可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如上海市政府2007年3月20日发布了《关于本市推进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组织架构、培养 实施、经费保障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对校企合作双方都关心的经费补贴做出了规定:“校企合作经费 来源,原则上按照‘政府经费补贴一点、定向企业支付一点、院校学费承担一点’的方式加以解决”,并且对具 体的资助方法、比例、额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一定鼓励和优 惠,如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对参与了校企合作的企业, 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实行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历史经验表 明,政府的支持是校企合作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府为改革和发展主导的国家,国家 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将会成为推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动因 实践证明企业界是否有积极性参与校企合作,其直接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能否真正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 才以满足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能否吸引企业的目光,必须依靠学校的“产品”——学生。校企合作成功的 高职院校,其吸引企业的原因都是学校所培养的高质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生 产、管理、服务的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正是这些院校定位准确,措施得当,注重学生综合 素质的培养,才使自己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特别在现阶段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短缺的情况下,高职院校 更应当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需求,提升自身人才培养水平,与时俱进,紧贴社会需求,如此必能吸引 企业界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五)摒弃“重学术理论,轻技能应用”的旧观念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思想保证 德国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成为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典范,与其悠久的行会传统、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中独 特的自由观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分不开的。悠久的行会传统使学徒培训的企业负责制一直保持在德 国企业自我负责的精神与相应的制度中;德意志民族的独特自由观深刻地体现在人们对待企业自治与国家 责任的双重认同上;由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培植的国家援助主义一方面充分保证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上的决 定权,一方面固守了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而行使必要的宏观调控权力 j。而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 统文化土壤衍生了当代极度膨胀的学历主义和文凭主义,形成了“重学术理论,轻技能应用”的文化传统,无 形中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低认同度,遏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因此,企 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还在于摒弃这种旧观念。这需要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培养 职业精神。作为企业,要更新用人观念,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高消费的情况,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 力,而不是唯文凭是用。这种旧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思想保证。 . (下转第l7页)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N0.2 2008正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可以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和差错的类型,知道他们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 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教学方法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把阅读课课时分配如下:快速阅读4O分钟,其中包括练习和纠正错误;精讲精练 5O分钟,课堂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精心锤炼出来的句子,要能脱口而出,还要会灵活运用;小组讨论6O分 钟,其中3O分钟小组活动,l5分钟汇报人汇报,l5分钟教师评价。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示范员、指挥 官和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认识到交际性阅读的最终目的是 要达到真实、高效、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朱维芳主编.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2年颁布. (上接第7页) (六)培养强有力的行业组织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 行业组织由于集中代表了本行业的共同利益,其对行业内企业有一种天然的约束力,因此,建立行业组 织并由其行使一定的管理监督职能无疑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德国“双元制”的产生,实际上正是通 过发挥行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促使企业摆脱不规范的传统学徒制度,建立理论与实践相沟通的现代学 徒制 J。因此,推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不要仅仅将行业协会作为为企业服务的松散型机构,而是将行业 协会打造成为学校和企业进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深圳技师学院与深圳 市18个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行业协会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与各协会下属的数百家企业在生产、教 学、研发、培训四个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大大提高了合作效益 J。由行业协会搭建桥梁推进校企合作是企业 界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渠道,拓展自身的合作空间。 三、结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在于把握新时期产 业结构升级时代背景,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由国家提供法规和政策的支持,高职院校自身提高人才培 养水平,企业界需更新用人观念,同时培育强有力的行业组织等多方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 业、高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抓住机遇,校企合作一定 会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并为企业、学校和社会带来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江西启动校企合作破解“技工荒、招工难”,http://news.xinhuanet.eom/local/2007—05/30/content_6175369.htm,2008年1 月16日. [2]从校企合作走向半工半读,http://www.webo.eom.en/zhiye/html/2006—11—22/content_271145.html,2008年1月10日. [3]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7. , [4]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5]深圳技师学院院长、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黎德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http://www.Ira.gov.cn/ gb/training/2007—12/19/content_214595.htm,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8年1月8日.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