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学目标:

知 识 与 技 能:重视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品味本文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万里夜空,一朝风月仿佛是众多文人的知己,只要月色溶溶自有多情之人对月抒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许是对月的最浪漫的注解;“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月表达了真挚的祝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多了几分淡淡的愁绪……..月的孤独寂寞印证了文人的失意,月的温柔多情

已随文人的情感起伏。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让我们在来读读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1.学生交流作者的相关情况。

2.师小结:每每提起苏轼,总会想到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传颂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这盈亏圆缺的叹别离中包含着多少期盼呀。

三.明确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掌握文言词汇 品读课文,体会写景妙处 情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师过渡:那是9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苏轼的这一次小小的夜游竟牵动了无数后来者的心,那是一次怎样的夜游,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他的作品。

四. 初读课文,掌握文言词汇 1.我来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校正好字句的正确读音,划分好朗读节奏。

(2).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生朗读课文。集体点评,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

师小结:要把课文朗读的声情并茂,是以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基础的。

2.我来译

(1).明确要求:自己译读课文,有异议的地方做圈点标记。 (2).自由译文

(3).学生之间解决疑难,教师适时点拨 (4).明确文言词汇

师小结:初译课文让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让我们再次的跟 随作者走进夜游的情境,去体会苏轼别样的心境。 五.品读课文,体会写景妙处 1.我再读

(1).出示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轻声的跟读课文。

(2). 出示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大声的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找生朗读自认为打动自己情感的句子 (4).重点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5).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小结:文章只有84字,作者的款款陈词却经历了很多的转折。动情的朗读让我们更加的走进了苏轼。 2.我来品(出示句子)

第一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二组: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合作交流 删一删,品修辞 调一调,品虚实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些写景的句子的意境

师小结:作者笔下的承天寺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境界。 六.情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品闲人滋味) 1.如何理解“闲人”滋味

2.背景简介体味“闲人”滋味:作者的闲情是有背景的。他21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名震朝野,他38岁就当上了密州刺史。不幸的是5年之后,因为政局的对峙被贬黄州,担任了一个闲职,在政局方面是清闲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这样的美景呢?

3.品味闲人滋味,感悟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师小结:在作者被贬的诗篇中我们难以看到像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哀叹;没有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鸣…..他用他的豁达的心境去面对。作者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在于他的诗篇,政绩,更在于他的豁达的心境。让我们也以豁达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困难。

七.课外推荐阅读

《苏东坡传》《万古风流苏东坡》

推荐词:苏东坡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被无数的小人重伤下狱。朋友的背叛,同道的反目,历尽

了人间丑态却宠辱不惊。

八.作业

1.积累月之古诗词

2.设计一段作者与张怀民在寺月散步时的对话 九.总结

这篇小品文只有84个字却勾画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月夜。以至900多年了,当我们再次品读此文时觉得那凄清的月夜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了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的这次小小的夜游宣告结束。 附板书:

月夜至寺

记承天寺夜游 月下游寺 “闲人” 赏月抒怀

删一删,品修辞

体味写景

调一调,品虚实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重视预习准备。

在上课之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本节课的预习,重点围绕三方面进行:一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二是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字音、字义;三是细读课文,熟读成诵。考虑到学生学习要讲究实效性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学习笔记,记录预习内容,课前有准备,展示有底气,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培养能力。

3、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

4、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这一节课,我执行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他们自主预习,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不足之处是是在探究体会作者写作感情时,学生体会不是很深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