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抚触的研究进展
抚触源于英语Touch,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抚触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并得到了积极推广。婴幼儿抚触是一种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触摸,是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被抚触婴儿的皮肤和机体进行有序的抚摩,使大量温和良性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1]
1 婴幼儿抚触研究的发展历史
早在1940年,Dr.MargarRibble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经常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发育,使婴儿不完全的浅层呼吸变得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婴儿抚触的研究。1958年Dr.Harlow在试验中偶然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要可以抚摸的母猴替身品而不要食物,这结果使心理学界大为震惊。Dr.Harlow在此基础上进一一步研究发现,如果幼猴在不能以任何方式与母猴接触时就会停止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导致它无法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影响到以后的适应能力。这些研究为以后的婴幼儿抚触奠定了基础。1991年美国强生公司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按摩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专门机构——抚触科研中心(TRI)。如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抚触已成为医院日常护理的一部分。1995年,婴儿抚触这一全新的婴儿护理概念进入中国,随即口得到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及巾华护理学会的认可和推荐,并与强生公司联手在中国范围内积极推广了抚触项目的开展。迄今为止,已有 1600多所医院建立了专门的“婴儿抚触”中心,3000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专业
1
培训,全国将有超过120万新生儿受益于这个项目,另外,还有7名医护人员被中华护理学会提名为全国培训师,专门培训更多的婴儿抚触专业人员。婴儿抚触成为了人们新的育儿观念。
2 婴幼儿抚触的临床研究进展
2.1抚触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研究表明,抚触有助于促进早产、健康和疾病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早在1986年[2]就有人对20例早产儿进行了抚触研究,发现经过抚触的早产儿体重增加快,有相对更成熟的习惯、运动能力和活动程度。国内也有医院发现经过抚触的小儿在40d时体重、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黄晓莉[3]等对30例早产儿抚触组的临床研究表明,其摄奶量、血红蛋白及体重增加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头围和身长是新生儿期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段丽红[4]等4报道,对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抚触,42d时抚触组的头围、身长、体重较对照组增长较快,提示抚触能促进新生儿发育。刘春阳等[5]的研究显示抚触可促进正常婴儿生长发育及智能发育,并且起始年龄越早效果越好。另外,据报道,抚触对低出生体重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患儿生长发育亦有显著的影响。
2.2抚触对婴幼儿智能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抚触可促进婴儿各种神经行为和心理的发育,减轻外界对婴儿的刺激,使其安静,减少哭闹,易入睡,睡眠更平稳且时间延长。
[6]1986
年Field[7]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连续l0d的按摩,每天3次,每次15rain,观察到在两
组婴儿的饮食结构和能量摄入无差异的情况下,治疗组体重的增幅是对照组的147%,用
2
Brazelton提出的新生儿行为评分法进行评估发现治疗组的婴儿有相对更成熟的习惯、定向力、运动能力和活动程度。出院后8~12个月随访复查中发现,治疗组婴儿体重、运动、神经发育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抚触对婴儿神经行为发育有促进作用。李秀红等[8]采用北京GESELL评定量表评定抚触对婴儿5个能区(适应性、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抚触组婴儿五大能区的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适应性、语言、社会行为方面两组发育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早期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比对体格发育的影响更明显。
不同时期开始抚触对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影响不同。郭建华等[9]观察出生24h后即开始接受抚触的新生儿,与满月后接受抚触的婴儿比较,其3月龄的动作能力、应人能力得分高,至9月龄时应物能力也显示出差别。提示通过触觉反射刺激婴儿神经行为发展的最佳年龄可能有阶段性特征,年龄越小大脑的可塑性越强,智能发育的潜能电就越人,所以在新生儿早期开始抚触对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有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华医学会儿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抚触可以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且开始月龄越早效果越显著。
2.3抚触对婴幼儿免疫功能的影响Stephen Sourni[10]研究发现,那些与母猴接触较多的受试幼猴,对破伤风杆菌的免疫应答反应强,即产生破伤风抗体数量多。表明与母猴的早期相互接触,有利于幼猴更好的适应外界的刺激和应付以后的各种挑战。对感染HIV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研究也表明,抚触组婴儿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可见,抚触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报道尚不多。柯丹红等[11]将54例进行抚触的早产儿与35例未经抚触早产儿进行比较,观察到给予抚触的早产儿体重增长
3
更明显,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较低。刘向辉[12]报道,抚触组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长高于对照组,说明抚触疗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增进早产儿的免疫能力。
2.4抚触对婴幼儿其他方面的影响 抚触有利于婴儿睡眠和降低痛阈。[13]菲律宾总医院研究表明,按摩与喂食糖水同样具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另外,新生儿在尚无语言交流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肌肤接触这一非语言交流形式进行感情交流可增进亲子感情。
2.5抚触对患儿的影响
2.5.1抚触与新生儿硬肿症Agarwal[14]研究表明,抚触可明显提高足月健康婴儿的股动脉血流速度和流量,改善血液循环。汤福广等进行了母怀保暖与全方位抚触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研究,结果表明,复温表里同步速度快,改善了患儿呼吸、循环及肾脏功能。齐小平等
[15]通过将暖箱复温治疗与改良式抚触法相结合,观察到抚触组的婴儿硬肿消退时间明显缩
短,并且可缩短胃管喂养时间。
2.5.2抚触与新生儿黄疸 研究表明,抚触组有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作用。柳海燕[16]等观察到抚触组新生儿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出生24h内排便量明显增加,经皮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抚触可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程度。
3 抚触方法
4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国外通用法(COT),即全身按摩法:其他还有改良简易法(MDST),即对婴幼儿头部、腹部、手腕与踝部进行按摩;改良简易加经络按摩法(MDSTAC),即在改良简易法基础上增加了中医经络中的脾经与肾经的按摩。三种手法对婴幼儿神经行为的作用
[17]朱建幸等[18]研究显示,一致,对体格发育的作用目前报道不一。接受COT与部分MDSTAC
按摩的新生儿的体重增长与神经行为发育显著优于对照组,应用MDST按摩的新生儿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区别,但部分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增加亲子关系和婴儿安全感,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另外国内还衍生了第4种方法, 即在通用抚触法的基础上加脊背捏提法。经研究,该法同样可促进婴儿体格的生长发育,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使婴儿安静,易入睡。至于该方法是否比国外通用法更优越,目前尚无报道。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要促进婴儿的体格发育,必须增大抚触的体表面积:在寒冷地区和季节,在不便全身裸露的情况下,可采用改良简易法。
4 抚触的生理学基础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皮肤即被羊水广泛浸抚着,从而产生安全感。在自然分娩过程中,新生儿亦受到母亲产道收缩所带来的挤压这一特殊的按摩。当婴儿出生后,他们会感到原先所熟悉的那个温暖而有限的空间消失了,这时如果能给予按摩,就会使婴儿有安全感和有依附感。[17]
抚触可[14,18]刺激皮肤体表感受器而兴奋迷走神经,一方面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加,胃泌素分泌增加,刺激胃酸分泌,促进消化和吸收,使婴幼儿体重增加;另一方面是经络作用于
5
下丘脑一垂体,使经气通过抚触的反馈调节,渐渐有序化,当机体进入高水平平衡状态时,机体内部产生的中枢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促进了生长发育相关激素的分泌,如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T4和胰岛素等。这些激素通过直接刺激作用或者与肠营养素、生长因子协同发挥对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使机体处于更理想的生长发育状态;同时腹部按摩又是按结肠蠕动方向进行,促进胎便的排泄和食物排空。这些均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关于抚触可提高婴儿智能及促进智能各方面全面发育的机理,有关专家认为,皮肤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它可将所有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故可刺激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儿对不同温度、湿度、物质的质地、疼痛和压力等均有感受能力,皮肤丰富而灵敏的感觉是小儿认识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抚触能充分利用这个身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刺激分布在皮肤上的不同感受器,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形成。更重要的是抚触增进了婴儿与抚触者情感的联结与传递。
抚触时与婴儿皮肤的接触,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并伴随着抚触者亲切的话语,这些作用的叠加可能对各种神经行为的发育形成一种综合的增强功能。
5 抚触的意义
抚触是一种能增加舒适感的实用的护理技术,除生物性意义以外,还有社会和情感的意
6
义。全身或局部的抚触不仅能够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也能促进其与家人的亲情交流,还能促进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抚触有助于增加婴儿体重,改善睡眠节律,促进婴儿识别能力、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成熟,帮助平复暴躁的情绪,减少哭闹。同时由于母婴接触,提高了母亲的良性反馈,促进了母乳量的增加,大大有助于母乳喂养。总之,抚触者温柔的抚触,给婴幼儿带来被爱的满足和情感心理上的安慰,产生良好的生理心理效应,使其感觉安全、自信,增强独立的个性,有助于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20]
6 婴幼儿抚触的研究展望
近年来,婴儿抚触已受到越来越多医务人员、家长的关注和接受,但由于这项技术传入我国时间较短,国内对抚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外对抚触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新生儿,缺乏对整个婴幼儿期连续抚触效果的追踪调查。
抚触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善,尤其是对改善婴幼儿心理和行为及增进亲子关系的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抚触不是一种机械运动,它应由抚触者和婴幼儿协同完成,它传递着爱、关怀、亲吻和拥抱。人具有生物适应性,胎儿在宫内接受羊水的按摩,当他脱离熟悉的环境,各种刺激会随之而来,对婴儿进行早期抚触不仅是皮肤的接触,而且伴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动觉的、平衡感觉的综合信息传递,同时传递着伟大的母爱,因而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有利于婴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正
7
总之,婴儿抚触是一项有益于婴幼儿健康的医疗保健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简便而且行之有效的节省医疗开支的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说,婴幼儿抚触还将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抚触的认识,使婴幼儿抚触得到普及。
8
参考文献
1 丁黎婴儿抚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9):1787
2 王菊香,高玉先,张葆荣抚触与早产儿健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30
3 黄晓莉,黄莉萍,周风琴.婴儿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广东医
学,2003,24(11):1127-1128
4 段丽红,李卫红,史粉桃.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
究,2002,16(5):276-277
5 刘春阳,刘纪平,林小军,等抚触对正常婴儿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的影响.中华医学杂
志,2001,81(23):1470-1423
6 邱彩凤,黄浩,廖敏,等.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7):559 560
7 Field T. Maternal depression effects. on infants and early i11cerventions[J]
Prevention Medicine, 1998,27(4):200-203
8 李秀红,黄娟. 抚触对正常婴儿神经精神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
健,2002,17(5):199-301
9
9 郭建华,满立新,王东明,等.不同暑期婴儿开始抚触对婴儿智能发育的研究[J].中国全科
医学,2004,7(11):30-31
10 Field Message Therapy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J],Dev Behav
Peditr,1995,16(2):105-111
11 柯丹红,李联侨,高璇璇,等.早产儿疫功能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
志,2002,10(3):89-90
12 刘向辉.抚触疗法对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杂
志,2003,3(6):483
13 蔡红,孙虹.关于婴儿抚触的进一步探讨[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0):49-50
14 Agarwal KN,Cupta A,Pushkarna R,et al Effect of massage & use 0f oil 0n
growth blood flow & sleep pattern in infants[J].Indian J Med Res,2002,12:212
15 齐小平,刘深.抚触法在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7):20
16 柳海燕,李桂萍,李志菊,等抚触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
志,2003,9(7):481-482
10
17 李秀红,静进.婴幼儿抚触的研究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3,18(2):122
18 朱建幸,王德芬,沈月华,等.不同抚触方法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多中心临床研究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 15(4):192-194
19 黄水清. 婴儿抚触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的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2):99
20 董亚丽,张月霞.婴幼儿抚触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49-150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