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中心小学 崔 朋
【摘 要】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核心任务。小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习目的绝不应仅止于学会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而是要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并在各种统计活动中积淀“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数学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案例,浅谈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有效的数据分析活动
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十分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素材,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素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学生喜欢的踢球运动为话题引入课题,并提出“选派哪个运动员上场”这个看似与计算无关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还原真实原因,感受其中蕴含的信息。
表1 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统计表
第1场
第2场第3场第4场第5场7号9—1113—8号
7
13
—
12
8
通过“选谁上场”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当发现已有的知识水平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时,便可以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重要性。
二、亲近数据,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要形成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形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也就是当遇到问题时,能想到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解决问题。
课本创设了“我国学生患近视的年龄率位居世界第二位”的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引起学生对调查“学生或家长患近视年龄”的愿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收集本班学生及家长患近视的年龄,然后将数据带到课堂教学中一起进行筛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首先出示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从原始图片信息出发到数据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绘制统计图,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生心中沉淀,最终化·118·
为一种能力,化为一种素养。
三、问题导向,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
例如,教师可这样引入课题:“通过我们刚才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分析,你想说点什么呢?老师看到这个统计图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用?你能预测一下今年我校学生的情况吗?你是怎么想的?”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预测,体会到统计的价值。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的习惯,建立大数据意识。总之,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对数据产生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愿意去收集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客观地认识数据
数据的随机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证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数据的随机性。
例如,在“摸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小组活动:盒子里有3个红球,1个白球,让学生来摸球,每次摸之前要先猜猜摸到的可能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活动结束后,教师询问:“有没有每次都猜对的学生?”(全班只有2人举手)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都没有猜对呢?学生从中便体会到不确定性,即事先无法确定实验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