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歌唱教案五只小青蛙
幼儿园大班歌唱教案:五只小青蛙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第一节:伸出右手,五指与面部平行展开,手随身体左右摆动两次。
第二节:双臂弯曲过肩,身体左右摆动,两拍。
第三小节:前两拍,左手做抓虫子的动作;后两拍,左右摸肚子两次。
第四小节:第一拍,左手摸肚子一次;第二拍,左手摸嘴,嘴说“姆”的声音;第三、四拍,左右按xxX的节奏型轻拍嘴唇,嘴里按XX X的节奏型发出味道很好的象声词:啧。 第五节:右手伸出食指,左右摆动两拍。 第六节:双手跳入池塘。
第七小节:前两拍,右手伸出五指伸开的手掌;后两拍,左手把右手的大拇指摁进手掌,表示只剩下四只小青蛙。 第八小节:第一拍,继续做左手摁右手大拇指的动作;第二、三拍,双手掌放至耳旁做青蛙状,嘴里发出“呱呱”的声音;第四拍,休止预备第二段的动作。
第二段至第五段:与第一段歌词相同动作,歌词中数字变化处,动作也相应地跟着数字变化。第五段最后一句,双手臂
下垂慢慢地将双手左右摊开,手心朝前,当最后二拍嘴里发出“哎”的声音时,双手掌心朝后收回。 歌曲表演游戏玩法建议
1、请五名幼L站至i]设置好的池塘边扮演五只小青蛙,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2、等唱到“一只小青蛙跳到池塘里”这~句中的“跳”字的时候,小青蛙逐一跳进池塘边唱边表演。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基于幼儿的经验能力,将歌曲进行有效的动作还原,在倾听旋律、观察动作、以动作带动歌唱的过程中学唱歌曲; 2.重点挖掘“抓虫子、做美餐”的动作表现以及象声词“姆嘬嘬嘬、唉”的情绪表现。
3.萌发唱歌和放声歌唱的能力,以及大胆独立表达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师幼互动模仿小青蛙的声音,自然展现五只青蛙站在池塘边的背景画面,引导孩子猜测五只小青蛙来到池塘边会做什么,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测自然引出歌曲。
2.老师一边示范唱歌,一边操作小青蛙的图片。
3.个别孩子讲述歌曲内容,老师帮助孩子总结歌曲主要内容。
4、教师加入动作演唱歌曲,重点让幼儿观察在“捉虫子做美餐”的时候做的动作。
5、结合幼儿的观察和表现,带领幼儿表演“捉虫子做美餐”这一句。
6、教师再次加入动作演唱,引导幼儿回忆除了“捉虫子做美餐姆嘬嘬嘬”这一句之外其他的动作。
7、幼儿表达,师生互动交流、演绎;注重尾句“唉”的情绪表现。
8.师生完整诠释歌曲,提炼难点进行练习。
9.面对观众,孩子独立诠释歌曲。(难度递增,正面评价) 10.让五个孩子扮演五只小青蛙和袖手旁观老师创造的池塘。老师和孩子们会一边唱歌一边加入动作表演。 三、友情提示
1、教师在表演的“姆嘬嘬嘬”的时候,需要夸张一些,这样能更好的感染小朋友。
2、场地一边可以用五片荷叶来表示池塘边(用软垫、台阶式样的物体等),最好是有_点高度:能更好的体现幼儿跳进池塘的动作。
3.这是第一个课时,重点是让孩子在用动作带动唱歌的过程中表演和学习唱歌。第二个课时将脱离游戏,纯粹唱歌。 2、大班游戏活动教案:小青蛙跳荷叶教案 活动目标:
1. 练习跑,双腿站立跳及蹲跳的动作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机敏性和竞争性。
2. 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3.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 5.孩子通过活动学习玩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在田野周围画一些圆圈作为荷叶。圈数要比孩子少一个。与圈子保持距离。 活动过程:
1. 全体幼儿都站在圆圈里,每人一圈。其中1个幼儿没有圆圈,站在场地中央。老师先教口令: 圆圆的荷叶,圆圆的台,小青蛙跳水,扑通扑通!
2. 游戏开始,大家齐声说,说完最后一句时,(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站在圈内的小朋友立刻跑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互换位置,每个幼儿必须离开自己的圈,不能站着不动。这时站在中间的幼儿趁机也去占圈,没占到圈的幼儿再站在中间去,游戏重新开始。
3. 增加游戏难度,从跑改成双腿跳,再从站立跳到双腿蹬跳。
4.这个游戏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如果孩子多,可以把所有孩子分成两组。
3、大班音乐五只小青蛙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由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小青蛙贯穿始终。歌曲《五只小青蛙》形象生动,这首歌曲把小青蛙看到虫子时所发出的声音,用变化的节奏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幼儿比较容易感受歌曲中节奏的变化。
歌词中包含了数量递减的关系,让孩子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自然感知到数量知识。
幼儿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设计了这节歌唱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唱歌,感受歌曲活泼幽默的意境。 2.引导孩子为歌曲创作歌词。
3.培养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团结友爱的感情。 4.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的表现力。 5.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唱歌,引导孩子大胆想象,为歌曲创作歌词。 活动准备
歌曲《五只小青蛙》,图片(池塘、青蛙),录音机,双响筒。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进入活动室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学学青蛙跳吧!注意按节奏跳。(幼儿随着《五只小青蛙》的背景音乐进入活动室。教师通过手势与每段依次递减的双响筒敲击声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递减关系。) 二、新授歌曲。 1、熟悉歌词内容
出示图片,做简单的节奏练习,感知切分音。 师:好,请“小青蛙们”坐下来吧!看看,谁来了? 幼:小青蛙来了。 师:有几只呢? 幼:有五只。
师:青蛙是怎样叫的?(呱呱) 师:青蛙还可以怎样叫?
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感知切分音 × × ×∣ 呱 呱 呱
师:小青蛙在池塘边干什么呢?你们猜一猜。 小青蛙在池塘边玩游戏。 小青蛙在池塘边抓昆虫。
师:对,它们在抓虫子作美餐!(按节奏学说歌词)
2、朗诵歌词。
引导孩子有节奏地背歌词。
3.引导孩子学习衬词,感知节奏。 × ××∣×―∣
师:小青蛙看到这么多的虫子大餐,会怎么样呀? 幼:会很高兴;会流口水。 师: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
幼:啊――;嗯――;啧、啧、啧……… 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嗯――啧、啧、啧! 我们把它加到儿歌里一起来说一说吧! 4、多种形式歌唱。 (1)师清唱一遍。
师: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名字叫《五只小青蛙》。我们来听一听。
(2)幼儿随钢琴唱。
(3)幼儿唱衬词,与教师合作演唱。 三、创编衬词,尝试歌唱。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青蛙见到好吃的东西还会发出什么声音?(请幼儿自由创编)
师:刚才,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有趣的声音,有……… 有………还有………。那么你们最喜欢小青蛙发出的哪种声音?选一个你们最喜欢的,我们完整地唱一唱。 四、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
通过游戏,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掌握歌曲,并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老师:现在,让五个孩子围成一个圈,扮演小青蛙。找到伙伴后,大家悄悄讨论谁会是第一只跳进池塘的青蛙,谁会是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跳进池塘的青蛙。 教学反思
本活动由幼儿所喜爱的小动物―――青蛙贯穿始终。孩子感觉既熟悉又新鲜,无论是初期的模仿青蛙、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还是在歌曲中游戏,他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每次有效的提问都能激起幼儿新的思考与想象。 在导入活动中,我利用手势和敲击双响筒帮助幼儿感受数量的递减,为后面学唱歌曲作铺垫;新授歌曲时,我通过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再次为幼儿学习歌曲建构桥梁。有趣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幼儿直观地从活动式的图片中感知青蛙跳进池塘中数量的递减,因此幼儿对歌词部分把握得较好。
《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幼儿自由组合,五个一组进行游戏,并商量好青蛙跳进池塘的顺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商量着,很快意见得到统一。进行游戏
时,“小青蛙”们按照自己商量的顺序随着音乐跳进“池塘”。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使活动得到升华。
整个活动中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这是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良好基础;又由于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得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青蛙的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心里有很多想法,和大人不太一致。当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表达和想象,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我肯定了古琦的想法。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 2.让孩子从学习中明白。 3.让孩子在动手中成长。
4.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在同龄人中大胆交流。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必须要让孩子们从动手画小青蛙的家开始明确今天要做什么,这是重点
活动准备
1.诱导 2.跟进 3.老师先画讲 4.学生跟进握笔开始 5.比赛 6.画的画都有优点 活动过程
今天的美术是装饰画《小青蛙的家》,主要是让孩子们用分割法给青蛙进行装饰画。在画之前,我提出要求:“先将青蛙用短线分割好,再在分割好的方块里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者点、线等来进行装饰。”到了讲评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装饰的青蛙都各具特色,有的小朋友组合出来的花纹还挺好看的,只有新生顾祺小朋友一个人是用涂色的方式来装饰青蛙的。
理所当然,我表扬了会用点、线与各种图形来进行装饰青蛙的小朋友。当我问大家:“顾祺小朋友的方法好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好。”我本想也说不好的,因为这次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学会用分割法和各种图形来装饰画,而不是和平时一样是涂色。可是,当我的目光接触到他那张委屈的脸时,我沉默了。
我是否该听听他的想法呢?这个念头在我心中一闪而过。于是,我请顾祺小朋友讲讲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时,她说:“我觉得这样的青蛙比用点、线、图形来装饰的蜗牛更漂亮。”这样的的回答让我有点吃惊。
是的,孩子内心有着众多的想法,他们不与成人相一致,当他们想表达心中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多给予孩子们以表达和想像的空间,多鼓励他们抒发内心的想法。因此,我肯定了顾祺的想法。同时,在区域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作画材料,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教学反思
是的,孩子心里有很多想法,和大人不太一致。当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去表达和想象,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我肯定了古琦的想法。同时,在区域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绘画素材,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画画,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5、大班歌唱教案:五只小青蛙 幼儿园大班歌唱教案:五只小青蛙 演唱部分动作建议
第一节:伸出右手,五指与面部平行展开,手随身体左右摆动两次。
第二小节:双手臂弯曲交叉放至肩上,身体两拍一次左右摇摆。
第三小节:前两拍,左手做抓虫子的动作;后两拍,左右摸肚子两次。
第四小节:第一拍,左手摸肚子一次;第二拍,左手摸嘴,嘴说“姆”的声音;第三、四拍,左右按xxX的节奏型轻拍嘴唇,嘴里按XX X的节奏型发出味道很好的象声词:啧。 第五小节:右手伸出食指,身体两拍一次左右摇摆。 第六节:双手跳入池塘。
第七小节:前两拍,右手伸出五指伸开的手掌;后两拍,左手把右手的大拇指摁进手掌,表示只剩下四只小青蛙。
第八小节:第一拍,继续做左手摁右手大拇指的动作;第二、三拍,双手掌放至耳旁做青蛙状,嘴里发出“呱呱”的声音;第四拍,休止预备第二段的动作。
第二段至第五段:与第一段歌词相同动作,歌词中数字变化处,动作也相应地跟着数字变化。第五段最后一句,双手臂下垂慢慢地将双手左右摊开,手心朝前,当最后二拍嘴里发出“哎”的声音时,双手掌心朝后收回。 歌曲表演游戏玩法建议
1、请五名幼L站至i]设置好的池塘边扮演五只小青蛙,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2、等唱到“一只小青蛙跳到池塘里”这~句中的“跳”字的时候,小青蛙逐一跳进池塘边唱边表演。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基于幼儿的经验能力,将歌曲进行有效的动作还原,在倾听旋律、观察动作、以动作带动歌唱的过程中学唱歌曲; 2.重点挖掘“抓虫子、做美餐”的动作表现以及象声词“姆嘬嘬嘬、唉”的情绪表现。
3.萌发唱歌和放声歌唱的能力,以及大胆独立表达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师幼互动模仿小青蛙的声音,自然展现五只青蛙站在池塘边的背景画面,引导孩子猜测五只小青蛙来到池塘边会做什么,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测自然引出歌曲。
2.老师一边示范唱歌,一边操作小青蛙的图片。
3.个别孩子讲述歌曲内容,老师帮助孩子总结歌曲主要内容。
4、教师加入动作演唱歌曲,重点让幼儿观察在“捉虫子做美餐”的时候做的动作。
5、结合幼儿的观察和表现,带领幼儿表演“捉虫子做美餐”这一句。
6、教师再次加入动作演唱,引导幼儿回忆除了“捉虫子做美餐姆嘬嘬嘬”这一句之外其他的动作。
7、幼儿表达,师生互动交流、演绎;注重尾句“唉”的情绪表现。
8.师生完整诠释歌曲,提炼难点进行练习。
9.面对观众,孩子独立诠释歌曲。(难度递增,正面评价) 10.让五个孩子扮演五只小青蛙和袖手旁观老师创造的池塘。老师和孩子们会一边唱歌一边加入动作表演。 三、友情提示
1、教师在表演的“姆嘬嘬嘬”的时候,需要夸张一些,这样能更好的感染小朋友。
2、场地一边可以用五片荷叶来表示池塘边(用软垫、台阶式样的物体等),最好是有_点高度:能更好的体现幼儿跳进池塘的动作。
3.这是第一个课时,重点是让孩子在用动作带动唱歌的过程中表演和学习唱歌。第二个课时将脱离游戏,纯粹唱歌。
6、大班打击乐活动五只小青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掌握歌表演的基础上,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使用3种乐器为歌曲《五只小青蛙》配伴奏,并能较连贯地演奏。 2.能借助对\"数青蛙\"段落配器方案的讨论,了解为歌曲配器与记录配器的方法。
3.合作演奏音乐时,可以一起协商、尝试,体验合作演奏带来的挑战和成功感。
4.培养孩子懂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5.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回应。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大图谱:《五只小青蛙》第一段歌词图谱(见文后)、压好膜的空白底版1个(见图1)。
2.3课桌,每张课桌上有一支黑色水笔和一张给孩子的小地图(和给老师的地图一样)。
3.乐器:木鱼(6个)、沙球(6个)、小铃(6个)。 4.幼儿事先学过《五只小青蛙》的歌表演。 活动过程:
环节一:回顾、重温阶段出示大图谱,引导幼儿进行歌表演,再次感知、回顾歌曲中\"递减式数青蛙、嗯咂咂咂及呱呱\"等段落的节奏。
环节二:集体讨论配器方案阶段结合所提供的乐器(木鱼、沙球和小铃),集体讨论、交流适合的配器方案,学习记
录配器的方法,为幼儿分组创编提供工作模型。最后,教师在大图谱下面的空白底板上画出相关乐曲的标记,目的是为幼儿后续记录配器方法提供示范(见图2)。幼儿尝试使用协商好的乐器(如木鱼)演奏\"数青蛙\"处的节奏,验证配器方案。 环节三:小组合作阶段1.教师提出合作配器的要求,引导幼儿分组进行配器活动。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共同合作,用这3种乐器来为歌曲配伴奏!
师:用几种乐器? 幼:3种。
老师:老师给每组提供了一支笔和图集的小底板。底板和老师的大底板一样,用来记录你们大家一起讨论的配乐方法。 师:今天合作配乐记录时有3个要求。第一,每组必须有这3种不同的乐器,每人手里只能拿一种乐器,所以要先商量由谁先去拿乐器;第二,选好乐器后,还要商量怎样用这3种乐器来伴奏,并且要确定由谁记录配乐方法;第三,最后要能将你们设计好的配器方案跟随歌曲演奏出来。
(教师提出上述3条要求后,还要通过反问,引导幼儿复述这3条要求,帮助幼儿强化小组合作配乐的任务意识。)师:第一个任务是什么? 幼:商量好谁先拿乐器。 师:第二个任务是什么? 幼:推选一个人来记录。 师:第三个任务是什么?
幼:听着音乐自己演奏出来。
师:你们画的时候,我会用倒计时的方式提醒,倒数10下时,你们的方案就要设计好。哪组快,哪组的方案就会先被贴在黑板上。
(老师引导孩子们6人一组,分成3组,围着相应的桌子进行咨询和音乐活动。2.教师围绕以上三个合作要求,督促各组幼儿明确分工,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活动。 师:想一想,先商量什么?谁来拿乐曲? 幼:我拿!
师:检查一下,你们组是不是3种乐器都有了?是不是每人都有乐器了?
师:赶快商量一下哪里可以配乐?由谁记录?
(教师通过语言督促,引导幼儿学习快速合作,并记录配器方案。)师:我要倒计时了110、9、8……1。
3.教师将歌曲的第一段连续演奏3遍,一边观察各组的乐谱,一边指导孩子们按照自己组的配器方法合作演奏。 第四环节:反思与评价阶段,老师将每组幼儿的配器方案贴在黑板上,邀请三组幼儿轮流尝试用音乐配合表演本组设计的音乐方案,反思小组合作中的难点。
表演组1师:刚才第三组最快完成!先请他们组表演,看他们能不能听着音乐,按照他们组的配器方案演奏!
(教师邀请第三组的6位幼儿各自拿着相应的乐器,在黑板前站成一横排,并提示他们持相同乐器的幼儿站在一起。)师:\"你们准备好了吗?需要看图谱吗?\"幼:需要!
师:看清该怎样演奏了吗?检查一下,是不是拿相同乐器的小朋友站在了一起?
(教师引导此组幼儿再次对照图谱,重温配器方案\"木鱼、木鱼、小铃、沙锤、沙锤、小铃\",为即将的合乐演奏做好心理准备。)师:看他们能不能把每个配乐的地方都演奏出来! (教师刚一放音乐,此组幼儿就没有衔接上,于是教师中断音乐,引导大家反思。)师:他们在前奏就遇到困难了?怎么回事? 幼:没准备好!
师:前奏该谁演奏? 幼:我!(手持木鱼者)师:木鱼是吗?需要再试一次吗? 幼:要! 师:能准备好吗? 幼:能!
(第三组幼儿演奏结束后,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引导大家反思小组合作的情况。)师:这次,他们组演奏的怎么样? 幼:不太好!
师:还有什么问题?每个地方都演奏出来了吗? 幼:他们老是停顿,不连贯。
师:你们发现是哪个乐器在演奏时出现了停顿、不连贯? 幼:小铃。
师:小铃怎么回事? 幼:没有敲! 教学反思
本活动由幼儿所喜爱的小动物―――青蛙贯穿始终。孩子感觉既熟悉又新鲜,无论是初期的模仿青蛙、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还是在歌曲中游戏,他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每次有效的提问都能激起幼儿新的思考与想象。
在导入活动中,我利用手势和敲击双响筒帮助幼儿感受数量的递减,为后面学唱歌曲作铺垫;新授歌曲时,我通过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再次为幼儿学习歌曲建构桥梁。有趣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幼儿直观地从活动式的图片中感知青蛙跳进池塘中数量的递减,因此幼儿对歌词部分把握得较好。
《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幼儿自由组合,五个一组进行游戏,并商量好青蛙跳进池塘的顺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商量着,很快意见得到统一。进行游戏时,“小青蛙”们按照自己商量的顺序随着音乐跳进“池塘”。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使活动得到升华。
整个活动中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这是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良好基础;又由于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得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大班语言五只小青蛙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由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小青蛙贯穿始终。歌曲《五只小青蛙》形象生动,这首歌曲把小青蛙看到虫子时所发出的声音,用变化的节奏形象地表现出来,并且幼儿比较容易感受歌曲中节奏的变化。
歌词蕴含着数量递减关系,这使幼儿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自然感知数量知识。
幼儿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我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设计了这节歌唱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唱歌,感受歌曲活泼幽默的意境。 2、引导幼儿为歌曲创编衬词。
3.培养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团结友爱的感情。 4.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的表现力。 5.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唱歌,引导孩子大胆想象,为歌曲创作歌词。 活动准备
歌曲《五只小青蛙》,图片(池塘、青蛙),录音机,双响筒。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进入活动室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学学青蛙跳吧!注意按节奏跳。(幼儿随着《五只小青蛙》的背景音乐进入活动室。教师通过手势与每段依次递减的双响筒敲击声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递减关系。) 二、新授歌曲。 1、熟悉歌词内容
展示图片,做简单的节奏练习,感知切分音。
师:好,请“小青蛙们”坐下来吧!看看,谁来了? 幼:小青蛙来了。 师:有几只呢? 幼:有五只。
师:青蛙是怎样叫的?(呱呱) 师:青蛙还可以怎样叫?
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感知切分音 × × ×∣ 呱 呱 呱
师:小青蛙在池塘边干什么呢?你们猜一猜。(.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小青蛙在池塘边玩游戏。 小青蛙在池塘边抓昆虫。
师:对,它们在抓虫子作美餐!(按节奏学说歌词) 2、朗诵歌词。
引导孩子有节奏地背歌词。
3.引导孩子学习衬词,感知节奏。 × ××∣×―∣
师:小青蛙看到这么多的虫子大餐,会怎么样呀?
幼:会很高兴;会流口水。 师: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
幼:啊――;嗯――;啧、啧、啧……… 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嗯――啧、啧、啧! 我们把它加到儿歌里一起来说一说吧! 4、多种形式歌唱。 (1)师清唱一遍。
师: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名字叫《五只小青蛙》。我们来听一听。
(2)幼儿随钢琴唱。
(3)幼儿唱衬词部分,与教师合作歌唱。 三、创编衬词,尝试歌唱。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青蛙见到好吃的东西还会发出什么声音?(请幼儿自由创编)
师:刚才,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有趣的声音,有……… 有………还有………。那么你们最喜欢小青蛙发出的哪种声音?选一个你们最喜欢的,我们完整地唱一唱。 四、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
通过游戏,孩子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歌曲,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老师:现在,让五个孩子围成一个圈,扮演小青蛙。找到伙伴后,大家悄悄讨论谁会是第一只跳进池塘的青蛙,谁会是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跳进池塘的青蛙。 教学反思
本活动由幼儿所喜爱的小动物―――青蛙贯穿始终。孩子感觉既熟悉又新鲜,无论是初期的模仿青蛙、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还是在歌曲中游戏,他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每次有效的提问都能激起幼儿新的思考与想象。 在导入活动中,我利用手势和敲击双响筒帮助幼儿感受数量的递减,为后面学唱歌曲作铺垫;新授歌曲时,我通过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再次为幼儿学习歌曲建构桥梁。有趣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幼儿直观地从活动式的图片中感知青蛙跳进池塘中数量的递减,因此幼儿对歌词部分把握得较好。
《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幼儿自由组合,五个一组进行游戏,并商量好青蛙跳进池塘的顺序。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商量着,很快意见得到统一。进行游戏时,“小青蛙”们按照自己商量的顺序随着音乐跳进“池塘”。孩子们出色的表现使活动得到升华。
整个活动中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这是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良好基础;又由于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得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