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总结范文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农业总结范文

农业总结范文

今年以来,我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田园**”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四县并举”发展战略,以“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为契机,致力于发展优势明显、高效生态、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具有**特色的田园农业,农业经济形势呈现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275万元, 增加值59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1.8%。201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4元,同比增长9.7%

一、上半年农业工作成效

(一)致力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综合效益实现新提高

1、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改革,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和落实,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下发《做好2015年粮食生产工作》文件,深入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广蚕豆(马铃薯)-春玉米-晚稻(秋玉米)等多种粮经结合型的多熟制种植模式,千方百计挖掘粮食增产能力,其中**一品鲜家庭农场开展的50亩“大棚葡萄-鲜食蚕豆套种”获得成功,得到省厅好评。2015年全县计划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6.1万亩,其中旱粮新增面积0.32万亩,粮食总产量5.4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上半年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2.72万亩,总产量**78吨,同比分别减少10.76%和6.95%,其中蚕豌豆播种下降幅度较大,播种面积为1.07万亩,总产量1282吨,同比减少17.46%和17.49%。

2、茶叶产业稳中有升。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茶商大会·**银猴茶叶节,发放茶叶质量IC卡(溯源管理系统)一万余张,进一步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茶叶支柱产业培育不动摇,着力打造全国茶产业强县,1-6月茶叶总产量5645吨,产值6.85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58%和1.38%;截至6月底,浙南茶叶市场实现交易总量4.84万吨,交易总额3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0.02%和3.62%。**银猴品牌价值再创新高,以17.39亿元居我市茶叶品牌价值第一位,全省茶叶品牌价值第五位,全国茶叶品牌价值第十八位;成功入驻中国茶业品牌馆,成为首批中国20家茶业品牌馆入馆品牌之一。自**年**香茶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2015年1-6月成交量5420.2万公斤,成交金额89.4亿元。

3、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在抓好粮食、茶叶产业发展的同时,稳步发展菌、果、菜、畜牧等特色主导产业。食用菌生产基本平稳。上半年食用菌生产产量1.29万吨,生产产值1.11亿元,全县种植规模达6000万袋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县闽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鸿仁食用菌合作社、枫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合作社以及部分农户反季节香菇菌棒生产加工销售取得新进展,成为食用菌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果产业产销齐旺。我县果树生产总面积61297亩,上半年新增果园363亩,新引进果桑、火龙果两个水果品种。预计上半年水果产量达4375.1吨,产值达1949.7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0.29%。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发展高山蔬菜、设施蔬菜等特色基地,1-6月蔬菜播种面积4.**万亩,产量5.25万吨,总产值816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9%、53%。畜牧产业仍处于“转型阵痛期”。 今年,我县畜牧业生产总体朝向平稳健康发展,但受“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影响,上半年牧业总产值1.31亿元,同比减少11.3%。1-6月全县生猪存栏6.62万头,出栏6.95万头, 同比分别减少11.4%和13.23%,生猪饲养量下降明显;家禽存栏40.19万羽,,出栏50.53万羽,同比分别增加2.03%和1.36%;肉类总产量7149吨,同比减少11.46%。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积极推广种植杭白菊、白术、铁皮石斛、厚朴等中药材,上半年我县中药材累计播种面积达2.131万亩,产量1925.1吨,总产值

达3605.4万元,三值基本与去年持平。

(二)强化三大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1、深入实施农业“两区”建设。继续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农田质量提升、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推广,计划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0.5万亩(其中斋坦乡0.2万亩、樟溪乡0.2万亩、板桥乡0.1万亩)。目前已完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耕路2000 米、渠道1000米;三新技术推广4500亩,配备大中型农机具6台。加快适宜我县实际的高性能农业机械装备的应用,加强农艺与农机的结合,推进“机器换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机具数量2869台,中央补贴资金532.4余万元。全力推进农业“258”工程,争取小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林业)和新处茶叶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标志牌、专题片、PPT及整套验收材料等工作基本完成,已向市农业园区办申报小港综合区及精品园验收计划,其中新处茶叶精品园已列入省级验收计划,目前验收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2、深入实施茶叶全产业链提升工程。依托“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绿茶第一市”等“金名片”的独特优势,以**茶业产业链成功晋级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为契机,继续实施松古盆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茶叶全产业链提升项目。1-6月我县已投资1549万元(完成率52.81%),完成茶园主干道11千米、茶园樱花点缀绿化800亩、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信息素诱捕器122.3万套。

3、深入实施生态精品农业“161”工程。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生态精品农业项目为载体,全面实施生态精品“161”工程,制定《**县创建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示范县实施方案》,现已完成申报生态农业示范乡镇3个,农业示范企业和合作社8个,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35个,生态精品农产品31个。

(三)开展“六边三化三美”工作,美丽业态建设获得新突破

围绕“田园**”四条美丽乡村示范线建设,重点建设水韵象溪、文化卯山、风情四都、茶香江南四条农业景观带,把农业产业景观带建设向“六边”集聚,全面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年初我局成立了深化“六边三化三美”美丽业态专项工作组,出台了《**县深化“六边三化三美”美丽业态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15-2020年)》。上半年,四条农业景观带已种植观赏油菜590亩,制作稻草垛24个,“黄金芽”茶叶35亩,观赏荷花70亩,彩色水稻1.5亩;其中大木山骑行茶园建成茶园道路硬化12公里;叶村乡河头村县良种繁育场建设健身游步道300米、围墙立面美化1000米、绿化2000平方米、观光长廊美化150米。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实现新跨越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攻坚行动,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实施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东坞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集中处理等项目,实现养殖污染全面治理,肥药减量,确保水环境治理实现新跨越,着力形成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

1、生猪养殖场污染整治。从**年6月开始,对17个涉及限养区生猪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的乡镇(街道)采取“一场一方案”。我局牵头县环保局、乡镇(街道)对非禁养区规模以上的68家生猪养殖场污染整治情况进行验收,现已完成验收63家,完成整治率92.6%,同时对已完成治理的养殖户下发《生猪养殖场沼液利用台帐》。重点突破良种场养殖场关停拆除,多次与承租方新三和公司沟通协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政策等手段,督促承租方处理存栏生猪,启动拆除工作,截至6月底,已拆除栏舍300平方米。另外,

我局牵头按期完成了四都乡平田7家养殖场的关停拆除,拆除面积约2079平方米,投资达69.86万元。积极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制定并实施《**县2015年“畜牧进山养殖上山”专项行动方案》,上半年完成县域内适养区内2家大型养殖场生态化改造提升项目,并已通过验收,共投资**万元,完成计划的103.2%;推进畜禽养殖“上山进园”, 推广采用“两分离+三配套+消纳地”模式,逐步形成养殖场与周边种植基地的资源利用小循环,现已审批新(扩)生态养殖场项目5个,4家已开工建设。

2、加强东坞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定《**县东坞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引导改种水稻、油菜、豆科作物等对饮用水源影响较小且美化田园风光的农作物,实现吊瓜种植户转型。现已全面清除新兴镇、叶村乡、竹源乡、斋坛乡等四个乡镇的吊瓜面积834余亩,累计完成投资250余万元。

3、实施农业“绿色行动”工程。自**年,我县被列入浙江省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县,**县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项目已被省农业厅立项,现已完成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理3.5万亩,新兴镇、樟溪乡等乡镇(街道)共71个村和10家农资经营单位回收废弃包装物14.1吨。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现已完成黑刺粉虱、小绿叶蝉诱捕器120万套、茶尺蠖诱捕器2.3万套的政府采购任务和使用,已完成400盏太阳能杀虫灯招标,价值55.2万元,完成项目总投资254.8万元(完成率101.9%)。完成绿色防控融合面积3.6万亩(完成率112.5%),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7.5万亩(完成率68.2%),实现化肥减量324吨(完成率56.7%)、农药减量28吨(完成率51.7%)。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个性化土样取样和化验,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1-6月已完成推广面积34万亩(完成率56.7%),新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乡镇1个;大力宣传有机肥应用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现已完成对县域内的有机肥需求量调查,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2500吨,完成投资50余万元;积极推广绿肥种植推广项目,现已全面完成推广种植绿肥、经济绿肥3万亩,完成投资60万元。

4、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快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3个)建设,重点建设节水、节肥、肥水同灌、沼液综合利用微喷滴灌管网,建设沼液储存和运输设施等,现已完成投资81.3万元,新增沼液利用量为0.46万吨,完成计划的46%。

5、开展“三品”认证工作。制定了《**县全县域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的相关申报材料文本已经上报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逐步提升我县全县域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水平。上半年,我县3个绿色食品企业正准备审批材料中,4个无公害认证企业已在审批当中,另4个无公害认证企业完成水土及产品检测,完成投资8.8万元(完成率58.7%)。

(五)破解秸秆禁烧难题,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新提升

严格按照“属地管理、源头控制”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咨询访问等方式进行调研摸底,制定禁止秸秆露天焚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召开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动员会、推进会及政策研讨会等,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秸秆禁烧工作目标责任书。我局联合环保、各乡镇(街道)对县域内实行严防死守,实现禁烧工作全覆盖、全程监管,经过半年努力全县露天焚烧秸秆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共出动巡查287人次,已发现并制止秸秆焚烧点471处,全部落实整改到位。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宣传工作,通过办公助手、农民信箱等渠道传达县政府禁烧通告、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资料,在电视台图文频道循环播出秸秆禁烧图文,安排2辆流动宣传车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5点半在重点时段不间断巡回广播。据初步统计,全县已累计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制作横幅标语800余幅,发送宣传短信2万余条。

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走访调研秸秆资源化利用企业,研究出台了秸秆收集政策,通过集中收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利用沼气集成技术手段建设联户沼气工程,达到废弃物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利用。在赤寿乡梧桐口村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推动农业废弃物向农村能源转化,引导农民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目前该工程已建成厌氧池、贮肥池、管理房等部分主体,约完成总工程量的50%,项目正在继续实施中,争取在8月底前完工投入试运行。继续开展中央户用沼气项目建设,新增沼气工程池容700立方米。

(六)推进农经规范管理,农村事业发展激发新活力

1、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以“三整治两规范一创建”整改行动和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我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整体水平,建立了县乡两级村级财务网络监管,全部乡镇(街道)实行村级财务双代理制。

2、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全面启动401个村的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现已全面完成401个村的资产量化和股权确认,量化的资产总额为6.3891亿元,确认个人股东数21.473万个。1-6月全县三权押担保贷款累计发放数2.46亿元,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累计发放数1036万元,茶园抵押贷款累计发放数1.3亿元。

3、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及调查登记,对未签订承包合同、未颁发或未依法需要变更承包经营权的,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全覆盖,确定斋坛乡为土地确权登记试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新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权证36本,完成土地确权率达62.1%。二是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我县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服务中心在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挂牌设立服务窗口,并落实2名专职人员进行协调服务。各乡镇(街道)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要确定专人负责,并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截至6月底,全县新增农村产权公开交易数22

宗,完成率37.9%,居全市第二。三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上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700亩,完成考核任务的63.3%。

(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得到强化

1、抓农业行政执法。强化种植、养殖两个环节的执法监管,以“绿剑”执法行动为载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半年,我局已组织开展了叶面肥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春季集中行动和“百日会战”行动等,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72人次,检查农资店、屠宰场、养殖场等场所7**家次,叶面肥品种130个,检查抽检农产品33批次,立案查处10起,目前结案8起,罚没款7167.5元,没收销毁猪肉31.15千克,进一步净化农资市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抓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基地规范化建设,逐步推进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工作机制,力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市保持领先。深化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着重推进100家农资信息化应用单位的日常使用频率,实现重点产区、重点乡镇、主要农资经销点全覆盖,基本完成农业投入品的信息化监管。免费开放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上半年已完成样品检测640批次,5460余项次,其中茶叶样品271批次,1897余项次。

3、抓动植物疫情防控。坚持“以防为主”,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普查、清除工作,全县柑橘黄龙病普查率、病株挖除率和病株处理合格率均达到100%;对梨树疫病进行重点监测和防控,现已累计出动普查人员50人次,发放资料200余份,落实普查经费3万元。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开展动物及其产品可追溯系体系,做好电子出证、耳标佩戴等。1-6月,累计完成产地检疫21883头,屠宰检疫31381头,确保产地、屠宰检疫率

达100%。积极开展“瘦肉精”监测,累计检测屠宰场、养殖场生猪尿样2546份。加强人感染H7N9流感防控工作,强化疫情监测,开展动物H7N9防控,组织养殖场消杀专项行动,共巡查养殖场84家,累计使用消毒药品1.67吨。做好规模化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申报、核查等工作,主动与保险公司对接,研究建立病死猪保险理赔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截至6月底,无害化处理病死猪2157头。

4、抓农机生产安全。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累计印发公开信、责任书等资料4443份,发送农机安全宣传短信51条4.08万人次,在浙江农机化信息网和**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农机化信息44条;开展各类农机安全隐患排查,上半年累计排查事故隐患263家,排查一般隐患115项,已全部整改到位。开展农机安全督查检查21次,参加检查80人次,检查农业机械263台次,纠正各类违法行为115台次。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1起,造成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0.1万元。

(八)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产业化发展跃上新台阶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5年我局招商续建项目4个,包括**县洞阳观旅游度假村项目、茶资源精深加工及香榧加工项目、年产100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现代农业生态红花油茶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开工在建。现已完成编制现代农业项目4个(端午茶养生观光园项目、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精深加工项目、枫坪乡有机生态茶园开发项目、**茶叶精深加工项目)。目前,完成新增招商引资实到资金1500余万元,占考核任务的30%;完成新增农业综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350万元,完成市局考核任务的77.9%。

2、积极推进农业主体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产业转型提升,现已申报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丽水市生态精品示范企业4家,全县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7家);申报市级示范性家庭

农场5家,累计注册登记762家家庭农场,资金达6.3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761家,注册资本5.86亿元,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3.71万户。

3、拓宽农产品市场营销。紧紧抓住省委“电商换市”的发展机遇,鼓励农业企业进入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会展,扩大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县已有农产品电子商务网店148家,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62亿元,已初步形成了以脱水蔬菜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同时,我县还涌现了丽水仙人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绿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浙南茶叶市场建立了全市首个茶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市场商家入驻率98%,目前共入驻茶企129家,销售额5445余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抗风险能力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靠天农业”的格局尚未改变,各种自然灾害极易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生产经营比较原始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除茶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农业用地矛盾突出。随着县城南城战略的实施和城市规划的调整,以及工业、旅游、设施农业等用地的刚性需求,导致我县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用地压力增加,直接影响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农产品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分散,部分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律意识不强;同时,农业生产环节多、链条长,县乡两级监管检测能力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监管任务重。近年来,我县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发展水平不高和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问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水平、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都相对不足,农民职业化经营程度低下,监管压力大。

5、废弃农药包装物集中处理存在困难。目前,新兴镇、樟溪乡等乡镇(街道)共71个村和10家农资经营单位已回收14.1吨废弃包装物,作为责任牵头单位的环保部门一直未联系到有资质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处理单位,也未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一)注重抓治污与推试点并举,着力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一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展畜禽排泄物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推广“猪-沼-作物”等能源生态养殖模式。计划到年底新(扩)建生态养殖场6个,建成猪-沼-作物生态循环示范点项目2个。强力推广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全力推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推进种植业肥药减量化施用。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推广应用配方肥、缓释肥;实行土壤动态监测,依托取样化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施肥配方,降低肥药使用量。全面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计划今年完成应用面积7万亩。三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精品农业“161”工程,培育一批可学

、可看、可推广的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典型和经营实体,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力争创建生态精品示范乡镇3个(古市镇、西屏街道、象溪镇),新培育示范企业4家、示范合作社4家,大学生创业典型4个、示范家庭农场30家、生态精品农产品30

个。 (二)注重抓体系与增活力并举,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力争 2015年新增流转面积9000亩,土地流转率累计达到40%以上,当年流转耕地面积50亩以上、期限10年以上的土地流转权证发证率达到100%,新增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权证颁证58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率达60%,新增农村产权公开交易58宗。 (三)注重扩面积与调结构并举,着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继续推广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严格各项补贴的发放标准和程序,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力争实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1万亩、粮食总产量5.4万吨。认真抓好旱粮生产,充分利用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计划完成旱粮新增面积0.32万亩,努力使旱粮成为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应用“大棚葡萄—鲜食蚕豆套种”和“蚕豆/春玉米—(番薯)夏玉米”等新型种养模式。 (四)注重强平台与促转型并举,着力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收 始终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发展的主抓手、主平台,集聚资源优势、突出规划引领。继续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农田质量提升、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推广,计划完成斋坦乡、樟溪乡、板桥乡2015年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0.5万亩;完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等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农业“258”工程,争取小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新处茶叶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积极推进“畜牧进山 养殖上山”专项行动,实现畜牧业“上山进园”,计划完成新建猪-沼-作物生态循环示范点项目2个,新(扩)建生态养殖场6家。 (五)注重抓创新与促融合并举,着力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牧)艺融合,积极开展生态精品农业科技提升行动。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平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加大本土农业科技队伍培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粮食生产过程机械化和提升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大力推广多功能、高性能、经济型农业机械和钢架设施大棚,实现“机器换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实现农产品增产、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 (六)注重产出来与管出来并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依托浙江省及丽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重点以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和“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为对象,在全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着力创建全县域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全面实施凭IC卡进浙南茶叶市场交易制,不断完善检验检测、可追溯、安全技术推广等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升级检测抽查合格率达98%以上,到年底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农业主体15家以上。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建设。围绕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认定标准和有关要求,多措并举,真正建立“产出来”和“管出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深入开展“绿剑”执法行动,做好肉品质量安全“百日会战”专项整治行动深化总结。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治理,开展禁限用高毒农药、“瘦肉精”、兽药饲料、农资等四大专项整治行动,抓好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要时段和重点区域的全面监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