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的中职英语“赛课互融”教学模式探析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的中职英语“赛课

互融”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技能竞赛是衡量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职业学校在技能竞赛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增强职业英语技能计划的目的是在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交流,是一个学习和展示学生充分学习英语能力并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的平台,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很好地使用英语,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中职院校英语技能大赛的背景说起,本文将讨论如何推广该模式,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赛课融合”教学。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中职英语;赛课互融;教学模式 引言

作为领先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育的重点制度创新项目,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的综合素养,还能促进专业师资队伍更好地实施教育改革。在中等英语职业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技能竞赛平台和资源。实现科学的英语“赛课融合”教学模式不仅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质量至关重要,对于职业院校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职业技能大赛内容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内容为三方面:情景测试(口语测试)、能力测试以及职场应用三方面。考生在大赛抽到题目后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但必须在90秒之内用口语描述一场关于自己拿到的四幅图组成的职场故事,再之后与考官进行90秒的问答环节,最后获得成绩[1]。这样的比赛不仅要求学生的口语、反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临场发挥水平有一定强度的锻炼,还能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学科素养。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来说,职业英语教学并非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基础性学科,更多的是一种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专业技能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来说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基础薄弱

职校生源大部分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对英语课程不感兴趣没有目标;词汇量有限导致“哑巴英语”的现象——想说但开不了口;没有良好的职业英语学习策略。极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受整体学习环境的影响,也出现不进反退的现象。教师课堂上提问的问题,经常学生鸦雀无声,很多时间都耗在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分享表达上。

(二) 传统教学方式单一

现如今的学生渴望思考并容易接受新事物,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必须从传统的多媒体PPT教学向当今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交平台进行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但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处于传统阶段,学生兴趣不大,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强。

(三)教学内容职业渗透性不够

职校英语教学应注重专业性和应用性,但课本中讲的大部分知识只停留于书本层面,很少社会、职业和职业情境主题的培训[2],学生对开口说英语存在畏难情绪。职校许多英语专任教师对职教特点和学生需求认识不够。教学过程没有针对性,尤其是职业渗透教育意识不强。

三、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中职英语“赛课互融”教学模式尝试 (一)以大赛内容为方向、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英语技能是职校学生的必备技能。职校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是在夯实英语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

生掌握能直接服务于岗位的职业英语能力。引入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社会话题、职业情境)、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职业素质)等元素,把比赛内容与相应课程融合, 转化技能大赛成果,从学生的生活需要、职业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设定可行性高的教学目标,打破哑巴英语的固有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表达,学思维,学交际。

例如,在进行英语第一课《基础英语》时,在介绍英语学科基本学习方法时,可穿插为学生讲解英语背景及文化,让学生了解英语学科中的学科文化和素养、传递学科起到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精神。

(二)以大赛要求为方向、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利用空闲时间来扩展专业知识。积极为学生参赛准备课外的英语背景文化,熟悉岗位资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结对教师素质。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为教师提供出国短期学习,获得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3]。积极实践“模拟式”、“项目式教学”、“作业式”等教学方法。

二是根据比赛重点考察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英语使用能力的比赛用于日常教学,并建立了联动教学模式建立“双课堂”,鼓励学生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创造多样性第二课堂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游戏歌唱比赛和主办比赛等,辅助英语大赛的成熟。

同时请参考比赛内容设计训练课。将学习单元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进行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实现网络平台上的资源共享,师生线上线下实时互动。这些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英语的注意力和行动能力。

例如:课堂中,老师开设模拟大赛场景,让同学们两两一组,选出三组参赛同学,抽取1、2、3出场顺序号。之后老师通过多媒体给出四张图片,让三组同学在20分钟之内准备自己的内容:

20分钟之后分别请1、2、3组同学进行为时90s的演讲。之后请出由同班同学担任的评委对三组选手分别进行点评,老师记录这一过程。

最后,有老师进行总点评。先对参赛选手进行不同组的点评,从语言组织能力、对图分析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分别点评。此外,再进行对担任“评委”的同学进行点评,从“评委”抓住参赛选手中心点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样的课堂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同学们的兴趣、拉进与大赛的距离,还能够促进参赛与“评委”选手察觉、弥补自身在赛中体现的弊端与不足,达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

参考文献

[1]丁奕.职业英语技能大赛背景下职校英语“赛课互融”模式的探究[J].校园英语,2016(17):92-93..

[2]张凤都,马静涛.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比较研究 —— 基于英语教师队伍建设视角[J]. 高等农业教育,2017(6):116-121.

[3]何智明.构建高校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7(30):39-40.

[4]何文斐.英语技能大赛发展对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反拨作用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