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台阁体:明代初期上层官僚所形成的一种诗风,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台阁体诗歌内容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应制”,题赠之作,形式典雅工丽,台阁体是明官场腐朽的产物,对后代文人也有影响,如清代主张“温柔敦厚”的沈德潜,便是清代典型的台阁体诗人。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一个流派,明宗英之后,文坛上雍容典贵的台阁体日益引起人们不满,到前后七子,形成一个声势颇大的反对台阁体运动,然而,早在前后七子之前,这种变化就已经开始酝酿,茶陵诗派就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产物,领袖李东阳是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因为他“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的生活,思想贫乏,表现在他诗文中,力求形式上的典雅,内容空虚,言之无物,因他是湖南茶陵人,天下便称之为“茶陵诗派”。 临川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而且四部作品都是以神灵梦感来展开情节的,所以得此名。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三人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大张“反复古的旗帜”,提出了和复古派针锋相对的主张,他们在创作上反对摩拟,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切对古人的盲目摩拟都是违背文学发展趋势的,公安派在创作上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文学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反对复古派在文学表达方法上所设下的种种清规戒律,他们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反复古”、“反道学”的积极作用。 秦重、莘瑶琴人物形象 秦重:人称“秦小官”“卖油郎”,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男主人公。性格忠厚老实、待人真诚、至诚至信、始终如一,是脍炙人口的市井小民的艺术形象之一,平凡而又普通,晚明时代市民杰出的典型。莘瑶琴:聪明绝顶、娇艳美丽、才气过人,突破传统门第等级观念,追求爱情。

试述“三言”在文学价值方面所表现出的三大贡献、二大特征

三大贡献:①塑造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娴熟的刻画人物技巧②通俗化、大众化、民间口语化,开创我国白话文学运动先河③面向现实生活作品,对城市生活、市民生活进行深远描绘,有时代感、生活气息,是小说与现实生活距离缩短,开创文人白话短篇小说的优良现实主义传统。二大特征:①高度的道德追求,大智大勇,至仁至义,真爱真谊,极忠极孝。②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为了吸引读者,事情的诗词在之前盛行,对小说不是很受重视,因此为吸引人对小说的兴趣,使情节更曲折。

“二拍”题材具体有哪些方面?①经商题材,通过商人海外冒险表现商业发展,资本之一萌芽②1/3婚姻爱情,从情的角度写,是非曲直明确③1/6公安类,封建官吏草菅人命,贪赃枉法,利用职权冤枉他人。妓女受屈却不诬陷他人,直接揭露社会现象。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①文若虚本人发际前后的对比(倒运-转运-乘运)②文若虚与张大等人的对比

吴伟业《圆圆曲》在结构安排上的特色①结构安排别致,打破古代叙事诗依次叙事结构(时间先后顺序),改变谋篇布局手法,追求情节安排的曲折变化,结构组织的接宕起伏,采用倒叙、插叙、总结、议论、抒情手法。②蝉联技巧的运用(顶真格)“相见”“做客”③修辞手法。比喻:夫差比喻吴三桂,西施比喻陈圆圆。双关:吴指吴王夫差吴三桂。用典:影射吴灭亡。对偶: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有力讽刺吴三桂重色卖国。④语言:生动形象、婉转流利、色彩鲜明。“艳而有骨,绮而有质”

《牡丹亭》思想内容: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借杜丽娘形象表达作者“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存在,超越时空,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限制的

桐城派:清代中叶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桐城人。桐城派的古文理论与清代中叶的统治思想相适应,他们强调“义”或“义理”,强调义理和文章的统一,特别强调文章的一套形式技巧,是要使传统古文更有效的为封建统治服务,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前七子:明代作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因有别于后世的谢臻、王世贞等七人(后七子),所以成为前七子,他们对文学的主张虽不尽相同,但大多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粉饰圣德、形式绮靡的台阁体,主张复古、拟古,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阔心胸眼界,但矫枉过正,走上盲目尊古的道路,在创作上,以模拟抄袭古人为能事,实质仍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唐代韩愈、柳宗元复古有本质区别,无论内容形式,都不能相提并论。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因有别于先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所以称为后七子,他们主张大似前七子,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拟古之行较前七子更甚,其诗文以模拟剽窃为能有的作品竟篇篇模拟、句句模拟,陈词滥调,淹没了现实内容,七子之间,互相标榜,声势很盛,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