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血液紧缺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血液紧缺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邓淑芬;汪新民;叶蕾;王桂华;胡媛媛;胡晓玲

【摘 要】@@ 输血治疗是医疗、急救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用血在很多城市已经是100%来自无偿献血,个别地方这一比例也是99%以上,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到2005年,中国无偿献血从22%上升至95.6%,自愿无偿献血率从5.5%上升到84.8%[1];虽然采血量已极大提高,但仍会出现阶段性、季节性的用血短缺,导致血库存血量告急,出现所谓\"血荒\".为此,血液中心在向医院供血时,只能采取控制措施,优先满足各医院的急诊用血,而择期手术只能\"再择期\".这样,既延长了医院的治疗周期,耗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又给患者造成更长时间的病痛困扰及经济负担.

【期刊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 【年(卷),期】2011(013)003 【总页数】1页(P270)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短缺;血荒

【作 者】邓淑芬;汪新民;叶蕾;王桂华;胡媛媛;胡晓玲

【作者单位】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液中心;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液中心;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液中心;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液中心;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液中心;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液中心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193.3

输血治疗是医疗、急救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用血在很多城市已经是100%来自无偿献血,个别地方这一比例也是 99%以上,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到 2005年,中国无偿献血从 22%上升至 95.6%,自愿无偿献血率从5.5%上升到84.8%[1];虽然采血量已极大提高,但仍会出现阶段性、季节性的用血短缺,导致血库存血量告急,出现所谓“血荒”。为此,血液中心在向医院供血时,只能采取控制措施,优先满足各医院的急诊用血 ,而择期手术只能“再择期”。这样,既延长了医院的治疗周期,耗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又给患者造成更长时间的病痛困扰及经济负担。

1 造成血液紧缺局面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采血方面,公民无偿献血率不高是主要原因;各级领导、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还存在“假期性和季节性血荒”,前者是指寒、暑假及各类假期期间,作为无偿献血主力军的大学生几乎已离校返家,作为献血重要力量的民工们也基本返乡,而此时正是许多择期大手术的高峰期;后者是指严寒、酷暑和频繁的降雨天气等使人们减少了出门频率,也降低了公共场所人们无偿献血的概率。

1.2 供血方面,临床用血量逐年加大(临床新技术项目的不断开展)是造成用血紧张的原因之一;还有“灾难性血荒”,随着地震、泥石流、洪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再加之人、车、路、天等各类交通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增加,这些天灾和人祸造成的急外伤需大量用血,也是造成血液紧张的原因之一。 2 针对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我中心从多个层面入手,以期达到血液供需相对平衡,具体措施如下[2]。

2.1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无偿献血知识的科普讲座,提高人们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消除对无偿献血的恐惧心理及排斥情绪。 2.2 加大亲友互助献血的宣传力度,扩大献血平台,多渠道开展自愿献血的窗口,提高

吸引力。

2.3 定期安排采血车进军营,为献血提供方便。

2.4 积极开展自体输血,采取预存式、稀释式和回收式自体输血等形式 ,并将自体输血率作为医院考核的硬指标 ,这样既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避免了输血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2.5 输血科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杜绝“人情血”、“营养血”,营造能不输血就不输血的共识,提高输血风险的认知度。并积极指导临床科室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2.6 定期举办讲座,积极介绍各种血液成分的适应证,以及目前所能提供的血液产品,改变观念,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逐步走出一味的输全血、输红细胞的误区。 2.7 提倡精细手术,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杜绝因手术不精细而造成的血液浪费。 2.8 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各环节的相关工作,在改善献血硬条件的同时改善献血环境,重视献血中与安全相关的环节,防止献血突发事故,防止献血并发症、后遗症及疾病的传播。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献血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及工作能力,做好献血者鼓励措施和人文关怀,提高献血满意度和再次献血率,培养更多的固定献血人群。 3 结论 血液作为一种不可生产的特殊资源,弥足珍贵,只有在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爱心奉献氛围的同时,珍惜每一滴血,血液供需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吴婷.输血安全的生态链条调查 [J].凤凰周刊,2010,18:367. 2 沈迎枫.无偿献血者的鲜血行为分析及接待艺术[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2)151-1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