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建筑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皖南古老徽派建筑,增加自己对建筑风格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水粉水平和色彩风景的表现知识,掌握一定的色彩风景表现技法,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实习主要内容 以徽派建筑为主的速写写生和色彩写生 实习总结 前段时间有幸到了皖南,去领略了一下徽派建筑的特别之处,我将对我所了解到的一些知识和查阅相关资料而整理出以下内容。 皖南的建筑风格由于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其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她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式,与大自然保持和谐。而作为徽州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据资料显示,早在明清时期,徽商凭借木材、茶叶、盐业等的垄断经营,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而徽商还乡后以雅、文、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因此徽州经济的繁荣大大推近了徽州建筑的全面昌盛,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明显不同与其他的民居建筑,黑与白是徽派建筑外观仅有的两种颜色,尽管白色的墙面已经斑驳沧桑,与黑色的对比已不再强烈,但几十里外远观宏村村落,黑白相间,在群山暗青色背景下,任然是耀眼的淡雅,宛如神话一般。走进村庄,那高耸的马头墙,据说是防火用的,所以也叫防火墙,更让人体会到这些百年老屋过去的荣耀;古老的村子小巷子非常的多,错综复杂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 门楼是徽派建筑格式一大特色。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都是外八字形状的。当然,做官人家的门楼与商人家的门楼都很气派,但是也有细节的不同,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 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在室内顶部露出一片长方形的空白天际,天井不仅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而且是人们的共享空间,人们可以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雨水通过天井流入厅堂,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不仅如此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牌楼也是皖南建筑的一大特色,我以西递的牌楼为代表做简单介绍,西递牌楼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余年。牌楼高12米,宽9.55米,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通体用的是质地坚腻的“黟县青”黑色大理石。牌楼底座有四只高3.5米的石狮,石狮呈俯冲姿势,造型生动、威猛传神。为国内罕见。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见到此造型后,点头赞叹说:“我见过许多造型迥异石狮,但是这样作俯冲倒立状的石狮,却是第一次见到。”从建筑学角度看,这种狮头朝下,造成重心下移的倒立石狮,是两根正柱的支撑,对于高耸的牌楼,它起着一种稳定的功能。牌楼一楼月梁,刻有精美古朴的浮雕,正中额坊刻成“五狮戏绣球”,两侧额坊分别雕有凤凰、麒麟、梅花鹿。梁柱间,用石雕斗拱承托,两侧嵌以石雕花窗。二楼横梁西向,刻有“胶州刺史”,横梁东向,刻有“荆藩首相”;三楼轴线上刻有“恩荣”两字,两旁衬以花盘浮雕,显示牌楼的建造,是皇帝的宠幸与恩赐。牌楼四根石柱,东西两面,共有12个穿榫,立着中国神话传说的“八仙”与四位文臣、武将的雕塑。奇怪的是,四位凡夫俗子的文臣武将,竟立于八位仙风道骨的神仙之上,据说,那是胡文光以此昭示后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此为上策。但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则不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谋求生存。
皖南各个村落的水系也是经过特殊设计的,一般是根据村子的地理位置和具有的先天条件来设计的,以宏村的水系特点做剖析。这里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因为以前宏村的房屋以木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所以易招致火灾,因此发
达的水系为防止火势蔓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为硕大木料,且注重装饰,一般施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文。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皖南古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超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且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众多,手法多样,极富装饰效果。 徽州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碉楼精湛,不论是村落的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与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皖南一行让我了解到了我国建筑的多元化,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文化正是由这些建筑的瑰宝来体现。虽然这次第一次实地考察,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为我以后在建筑实地考察和以后的学习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