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模式建构
关键词:比较视野 国际理解教育 课程模式建构 一、核心概念界定
《辞海》中说,“比较”就是辨别事物的相同属性异同或高低,也指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可以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广泛而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全过程。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我们将“比较视野”理解为:以全球化视野为出发点,比较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异同,在对比中尊重和认同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同时理解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树立全球意识,培养国际视野。
“以跨文化比较研究为支点来审视一切落入人类认识视域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且以探讨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比较教育。中国哲学崇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如何践行这一哲学思想?我们认为,重要在于实行中西文化的理解。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了解双方文化,包容双方文化中的差异,最终实现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二、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背景
经过梳理
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占多数,一些学校围绕专门课程、主题活动课程、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了国际理解课程方式的实施。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不管是侧重学科渗透还是校本课程,国内外在实际开展国际理解课程教育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多数学校实施学科渗透时都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入手,进行国际理解学科的课例设计,但是这种只是单纯的在科目中增加对他国文化的认识,缺乏对比,难以使国际理解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难以使学生真正达到具备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世界眼光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 研究目标
(1)建构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理解特色课程体系。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必定是要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通过在同一主题下,对双方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包容文化差异,并形成文化自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要坚持体验渗透的研究路径,从学科渗透、专题教育和主题活动三方面建立具有我校具有比较视野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体系。
(2)探究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理解特色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在体验渗透的研究路径下,以比较视野为理论基础,从学科渗透、专题教育和主题活动三方面,建立基础型课程(语文、体育、艺术),拓展型课程(家校课程、远距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美食节、文化周)的具体实施路径。
(3)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视野的学生和老师。从学生维度:通过课程实施寻找教育增长点,开拓学生视野,在比较中学习、吸纳先进文化,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小公民。从教师维度:通过研究,提高全体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提升课程开发力与执行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国际理解教育专业素养;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列为教师必备的新基本功,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1. 研究内容
在体验渗透的研究理念下,根据我校特色,将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理解特色课程体系分为学科渗透的基础性课程,专题教育的拓展型课程,和主题活动下的探究型课程三大板块。课题组成员通过对中西文化的讨论,归纳了课程主题和实施路径,如图1:
图1: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理解特色课程体系
在基础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主要基于比较视野,通过同一主题下,老师对中西化的对比分析,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学会包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专题教育主要通过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讲解中国特色文化,体验特色文化,培养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
(1)搭建网络平台,多维助推深度对外交流。
(2)构筑以学科渗透、专题课程、主题活动“三位一体”的“文化自信教育”适性课程架构,实现深度交流。
(3)营造“家庭—学校—社区”立体的交流环境,多方位立体渗透,传播中华文化,从而达到多维的深度交流。
四、在学术思想和观点、实践层面的特色和创新
构建以文化课程、线上交流、线下互换“三位一体”的“国际理解教育”适性课程架构,整体优化学校“尽兴扬长、融合创生”的特色课程,从“体验理解”、“实践运用”、“课题研究”、“项目创生”四方面入手,完善学校对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友好学校活动的评价体系。
1.
基础型课程——学科渗透
在基于全学科的常态课堂中开展中外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比较教育,即“PLASS”课程:Chinese Physical(传统体育) 、
Chinese Language (汉语语言) 、Chinese Art (中国艺术) 、Chinese Science(中国科学)、Chinese Skill(中国劳技) ,这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课程。课程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双语读物、环境建设、隐形熏陶等。
2.拓展型课程——专题教育
选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有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探究型课程——主题活动
选取双方在实践文化上的差异部分,比如餐桌礼仪、美食文化、节日习俗,让学生在体验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双方文化的差异性。由于疫情,此课程可能只能通过远距课的形式开展,课后双方小朋友互赠礼物,再次加强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王智慧.国际理解教育校本化课程的建构[J].江苏教育,2017(14):19-20.
教育学刊,2018(2):52-55.
[2]顾文秀、王晓.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6(22):64-66.
[3]CCG(全球化智库)发布的《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报告,北京,2019.12
[4]CCG(全球化智库)发布的《新时代·再出发:国际理解教育行动策略》研究报告,北京,2021.04
[5]顾明远.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3(01):1-5.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