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宋代,咏梅文学开创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前人以梅果梅花作为创作视角,仅着眼于梅花本身时,北宋初期的咏梅作品可谓在前人的基础上引领后世以一种新思维,新模式来吟咏梅花,赋予它新的意义。而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被称为“宋代咏梅第一人”的诗人林逋。
提及林逋,“梅妻鹤子”的称号则必不可少,北宋初期重要的隐逸诗人更是人尽皆知,也正是他这种对生活与理想的追求,他对梅花作有了独到的发现,从此也使咏梅文学进入一个人格化的发展时期。林逋性情孤高,襟怀冲淡,他选择的一生不仕不娶,以梅鹤为伴,坚持终身隐居。林逋正是凭借他淡泊超然的品行,支撑他隐居,甘愿寂寞清贫。“最高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林逋对梅花的认识不就来源于他的这种生命状态,同时眼前梅花的清新峭拔、斜逸横出、屈中见直的审美形象也正是对诗人的人格理想与道德意趣的象征与写照。那么在与梅共生活中,梅花应该已不仅是眼前梅,更是诗人心中的梅。而这一切成就了林逋咏梅在整个梅花审美认识上的重大意义,开创了梅花作为人格意趣象征的新局面。
由此意义上看,宋人对林逋咏梅的地位的评价:“谁赋梅花诗,拟继三百五。昔闻林居士,幽栖贲岩坞。”(陆佃《依韵和毅夫新栽梅花》)“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均提及林逋咏梅作品的划时代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诗
澄淡高远如其为人”。评价如此之高林逋的咏梅文学在思想上提升了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吴锡畴《林和靖墓》),梅花是林逋的专利,林逋是梅花的主人。“处士梅”、“孤山梅”、“梅妻鹤子”等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个“符号”,一个个意象,成了人们咏梅几乎有言必称的典故。此处主要从思想上讨论。
这一切均可从其仅存的“孤山八梅”中得到佐证。创作上,林逋的咏梅作对后世的咏梅文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苏轼《书林逋诗后》曰:“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其爱梅之意及梅之品格均为首创。足以让他巍然屹立与咏梅文学的顶峰了。纵观林逋的咏梅作,他极其出色地观照出了梅花最美的姿态,道出了梅花最美时所处的环境,总结了梅花最美的时候,而且在对梅花的审美认识上赋予了高洁的人格。例如被赞为咏梅的绝句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暗香”二词更是千古绝唱,不着眼于花之形迹,而是以“疏影横枝,暗香与月入”等从不同的角度道出梅花的摄骨销魂之美,清绝高洁的风骨,渗透出梅花的神韵,更是对自身人格的写照。欧阳修评价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司马光《诗话》中评价“曲尽梅之神态”。宋末张炎《词源》说:“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此为其一;林逋咏梅三大名联其二:《梅花》:“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一树梅花一树的梦,言表着诗人对梅花的笃爱,痴醉;其三,《梅花又二首》:“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人一枝低。”枝与影结合的美。林逋笔下的“疏影横枝”与“水月”模式相互结合参照,更显梅之韵味,梅之冰
清玉洁。不仅如此,与林逋的隐逸生涯相关的其笔下的“处士梅”,以梅融入人格中,“梅格”“比德”从其咏梅作品中形成。林逋的咏梅作的独特视角均为后人创作打下了基础,也成就了整个咏梅历史的发展。后世的咏梅作品,很多均离不开林逋咏梅创作的影子,有选用他的咏梅诗句作为题来咏梅,如“疏影”一联,还有利用林逋咏梅诗词中绝妙之词以作词牌,如本文要重点提之的:南宋大词人姜夔则以“暗香”、“疏影”为自己咏梅创作所用,创作流传的精品之词作,宋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 唯和靖一联(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 而已, 世非无诗, 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 唯白石( 即姜夔) 《暗香》、《疏影》二曲,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自立新意, 真为绝唱。”;更有选用其咏梅作品中所造的意境等。
林逋的咏梅作,营造出高远的意境,述怀明志。无论是对梅花的审美认识度,还是由梅花及诗人自身人生态度及趣味,都启发了后世对梅的认识与态度。特别是苏轼,欧阳修等人的称赞,既体现出咏梅作的绝唱魅力,又令后世之作更胜一筹,可见其意义之深。咏梅成就如此之大,但仍有为后世留有超越之地。
在极力赞林逋之成就时,同时也有关于其咏梅作需超越之处。其实处在北宋初期,在咏梅文学的过度时期,林逋的咏梅作有着巨大的成就,而影响却并未展开。其仍主要以其“隐逸诗人”更为出名。 另外,还不乏有提出疑问句:“暗香”一联中“香、月”相映的首创,后人也有“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的赞叹,但其中形容月色用“黄昏”二字,尽管色彩黯,而视觉效果却不显淡,略缺温暖
之感。表明出林逋在梅月相映的认识上还相对薄弱,略感性。 林逋诗词中对梅花象征人格的蕴意谈及较少,这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创作空间。既有对梅花的认识刚起步之因,也有林逋依然属于晚唐五代至宋初那种对意象的推敲的创作之风。
无论如何,梅花的“处士”人格的影响,梅花为高洁人格的写照。都深深影响着梅花这一意蕴的创造力。
北宋初期咏梅文学除了这一重要人物的集大成就,还出现了晏殊、梅尧臣等人的咏梅作品。总之,这一时期的咏梅文学,由林逋以来开创自宋后咏梅作的主流,形成了对梅花的认识的新视角,既承宋前梅文化的发展,更是后世奠基之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