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税费时期农地流转价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黄晓峰,施建刚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 200092)
摘 要:2004年我国政府作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决定,宣告了中国农业从此步入“后税费时期”。在此背景之下,首先就税
费改革对农地流转价格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基于湖南省展开了实证研究,并探悉了理论预期与实证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简要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流转价格;农业税费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08)01-0147-02
农地流转是在我国现行农地产权框架内实施的一种制度改进,它使原本凝固的农地流动起来,有助于农地的边际产出在各农户间趋于一致,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1]。狭义的农地流转是指农地在农户之间的流转,主要方式有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2]。所谓转包,是指在承包期内,承包方将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权,以一定条件转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经营,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保持不变。从我国农地流转实践看,转包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地区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主要形式,因此也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农地主要是指耕地。
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农业的补贴,特别是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综合直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农业迎来了“后税费时期”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农地流转价格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经济学探讨,并基于湖南省展开实证研究,以期能对完善后税费时期的农地流转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补贴和综合直补;③相对于税费时期减免的各种农业税费。TCc主要包括如下部分:①种子费用;②化肥及农药费用;③机械犁田及收割费用。(1)式清晰地显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农户的农地经营收益将受益于国家的农业税费改革。
1.2 农地经营收益对农地流转价格的影响
通过经济微观分析不难发现,农地经营收益的增加将对农地供需双方均产生影响。以图1为例,设S0和D0分别为税费改革前农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其交点E0为对应的均衡价格P0。税费改革后,由于农地经营收入的增加,供给曲线会向左上方移动至S1,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至D1,形成的新的均衡价格P1。
1 农地流转价格的理论分析1.1 后税费时期农地经营收益
设农地经营的总收益为TUc,总成本为TCc,则
净收益Sc,可简单地用如下关系式表征:
Sc=TUc-TCc(1)后税费时期农户的TUc主要包括如下部分:①农产品销售收入;②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
收稿日期:2007-10-02
基金项目:上海市松江区房屋土地管理局资助(1200102027)作者简介:黄晓峰(1980-),男,湖南省岳阳市人,工程师,在
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工作。
图1 农地流转均衡价格分析
农地的供给者多为家庭劳力不足或暂时因非农工作无力经营但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户,而农地的需求者多为农业边际产出率较高的以务农为主的农户[3]。供需双方偏好的分异,以及农地保障作用的客观存在,导致税费改革对农地供给者的影响远较农地需求者为小。就图1而言,表现为供给曲线要比需求曲线的移动幅度小。因此,在新的均衡状态下,成交价格较税费改革前有所提高,成交数量也有所增加。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税费改革将促使农148 湖南农业科学 第1期
地流转价格上升,并进而促进农地市场发育、提升流转双方的实际收益。
州市农资销售价格较2005年同期平均上涨15%。据测算,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每667m2农田种植成本将增加40~50元。而农户从每667m15元的粮
食直接补贴、10~15元的良种补贴及减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附加降0.6个百分点(上述几项总计每667m约50元)中所获得的好处几乎完全被成本的上升所稀释,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转入农地的需求。塘溪乡山河村谷随云老人计算过2006年农地经营的一笔账:667m2田按双季稻计,平均为800kg,收入为1120元,获得各种补贴总计约30元,因此总收益约为1150元。生产成本如下:种子40元,化肥200元,农药160元,机械犁田与收割160元,上述成本总计约560元。在不考虑人工成本的情况下,双季稻的年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一般而言,种植双季稻需要大约35个左右的劳动日,因此每个工日的收入将不足20元。显然,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经营的热情。(2)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高,而农业风险的防范机制匮乏,政府救助不到位。农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成本高,效益极其不稳定,压抑了农地流转需求者的积极性。首先,在缺少农业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农产品蛛网式供求变化对农民种植影响很大。如此往复的价格周期波动形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农民需要面对很高的价格风险。其次,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政府的救助却时常不到位。最后,由于近年来农药市场的不规范,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病虫害较往年泛滥。最严重的时候,667m2地一季要喷3~4次农药,每次需要花费4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经营成本。
2
2
2 农地流转价格的实证研究
任何理论分析无论多么严密,都必须通过实证研究予以证实或证伪。笔者选择了分列于湖南省南北两端的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和岳阳市湘阴县临资口镇为研究对象,深入农户家中与户主展开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下:
2.1 研究对象简介
塘溪乡东邻资兴市,南接宜章县,西与白露塘镇毗邻,北与桥口镇相连。全乡土地总面积154.3km2,辖12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1万人,人均耕地近0.13hm,是典型的农业大乡。临资口镇位于湘江、资江两水的交界处,北与洞庭围镇、杨林寨乡交界,南隔资水与凤南乡相临,东滨湘江与南阳镇、古塘乡相望。全镇面积24.61km2,辖8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1.5万人。人均耕地不足0.07hm,属于典型的湖区农业经济。
2
2
2.2 农地流转的现状
与理论分析的预期不同,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后税费时期农地流转价格依旧低廉,农地流转市场也并未得到进一步发育。综合起来,存在下述突出的问题:(1)农地流转不活跃,抛荒现象有所抬头。由此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人地资源关系紧张的湖南省,稀缺的农地资源被大面积低效配置甚至闲置浪费。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岳阳和郴州两市政府都曾在2007年上半年专门发文对抛荒问题表示了严重的关注。(2)农地交易期限短,保障性差。在发生流转的农户间,流转的期限主要是半年和一年。所有的流转协议都是口头约定的,没有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3)农地交易价格并未显化,低偿甚至无偿交易比例非常高。在转出农地的26户中,有23户表示是无偿转包了自己的土地。仅有的3户虽然收取了20~30元不等的转包费,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受让方均为转出方较为贫困的亲戚,因此不排除有帮困之嫌。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毋庸置疑,国家的税费改革提高了农户的收益。但与此同时,农资价格的刚性上涨,以及农业生产中巨大的风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税费改革给农户带来的收益。作为一个理性的农户,即使有很高的边际劳动产出率,选择不进入流转市场仍是其理性的选择。这或许是我们理论分析的预期与实证结果不符的原因所在。
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笔者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1)加大农资价格调控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控力度,严格执行农资限价政策,并严厉查处销售商非法加价和销售伪劣农资产品的(下转第151页)2.3 农地流转价格低廉的原因分析
理论预期与实证结果的偏差,促使笔者检讨理论分析的过程。在图1建立的分析模型中,笔者曾
经作出了“其它条件不变”的假设。事实上,后税费时期其它因素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致于在相当大程度上抵消了税费改革的有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近年来农资价格的刚性上涨,降低了农地经营的效益。笔者在调查中发现,2006年岳阳市和郴第1期 尹丽辉等:关于减少水旱灾害的思考 151
(2)垒高田塍。根据益阳市赫山区2007年的调查资料,水田平均按正方形0.2hm2/丘计算,每丘田塍44.7m长。考虑到其它形状的偏多,故可将每丘田塍44.7m×1.3=58.11m。全省200万hm2水田具有58110万m以上田塍。如果用水泥硬化每米田塍需投入50元,垒高田塍需要资金290亿元。如果只加土垒高,按6元/m计算,需投资3.4亿元。大部分农田可以采取加土垒高的方式,资金投入量将大量减少。
轻心。修缮塘库,垒高田塍,措施虽然小得极不起眼,但可以小化大,化害为利。如果与大江大河治理措施双管齐下,多年困扰我们的水将会变得驯服起
来。
致谢:本文有关数据承蒙湖南省水利厅陈子年先生审阅,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秦新林,熊玉双,解德华.张家界市作物气象灾害的减避技术
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06,(3):8-9.
[2] 汪文萍.湖南旱灾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3,
(6):3-5.
[3] 汤喜春,卢晓明.湖南省水旱灾害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防
讯抗旱,2004,(3):12-16.
[4] 龙岳林,陈琼琳,黄 璜,等.湖南山地即时水库防洪体系———
体系的建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1):101-103.
6 结 论
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
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水也可以毁坏生命及生命生存的基础,因此,人们对于水的治理从不掉以
(上接第148页)
坑农行为。同时,建议国家出台统一的调控措施,遏制其上涨势头,真正让利给农民。政府在价格管理中应发挥更加能动的作用,对于农业经营中诸如农资价格、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应有一整套完善而有效的方案,确保农业经营者收益的稳定性。(2)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地流转价格的提高提供条件。例如,对种地农户现行每667m2地15元的粮食直补,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面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补贴是农业经营者获得平均利润的必要途径。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处于劣势的中国农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补贴。我们应通过制定农业补贴条例等办法,使粮食直补政策由短期政策变为长期政策,以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除此之外,还需结合良种、化肥、农机等补贴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3)加大财政支付的转移力度,建立农业风险的防范机制。首先,要加大财政支付的转移力度,对农业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逐步建立起政府补偿规划。其次,要建立农业社会保障基金。在政府划拨保障专款的同时,可逐步考虑将商业保险引入农业领域。最后,应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改变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现状。建
[4]
议大胆地尝试PPP等新型融资模式,以多种筹资渠道和提供形式缓解资金的不足,从而有效地增强农民增收后劲[5]。(4)建立粮食生产抵御风险的长效机制。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农民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为化解农业生产波动风险,应建立农业生产抗风险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考虑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粮食生产的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努力开拓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健全粮食期货市场,在完善现有粮食期货交易品种运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粮食期货品种,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参考文献:
[1] FederG,FeenyD.LandTenureandPropertyRights:TheoryandImpli-cationsforDevelopmentPolicy[J].WorldBankReview,1995,(5):135-153.
[2] 路 燕,朱道林.构建与农地流转市场相适应的农地价格体系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2):52-53.
[3] 邓大才.农地流转价格体系的决定因素研究[J].中州学刊,
2007,(3):44-48.
[4] 黄丽萍.农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低廉的原因探讨[J].农业
经济问题,2005,(8):39-41.
[5] 王倩倩.PPP融资方式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J].
党政干部学刊,2007,(5):31-33.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