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赠剑》与《百花点将》是两本不同的戏
经常在网络上或者舞台上看到有名为《百花公主》与《百花赠剑》的戏,实际上,大家所看到的应该是《百花赠剑》。但有些剧团却把《百花赠剑》叫名为《百花公主》,这是要引起误会的,因为这样的话,与原有《百花公主》这戏重名了,误导了观众。如果确要改名《百花公主》,也应该注明原名《百花赠剑》或《方百花点将》。
“百花公主”有两个人,一个是元朝安西王(这是一个虚拟的人物吧,历史上好象没这人)之女百花公主,一个是宋朝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的妹妹方百花,因为方腊起义后在建德称王,其妹也可以称公主。
先说《百花赠剑》。“百戏之祖”昆曲中记载:《百花记》(《凤凰山》),明无名氏作。写元时百花公主事。《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五著录。原本失传,明清戏曲选本中存有散出,有折子戏留存。北方昆弋班上演的折子戏有:《练兵谋反》、《私访被执》、《百花授剑》、《妒贤计害》、《赠剑联姻》、《邹化起兵》、《百花点将》、《邹化布阵》、《战场相逢》、《佯败诱敌》、《陆战水战》,《百花自刎》等。南昆常演的折子戏是用吹腔唱的《百花赠剑》,或称《赠剑联姻》。在“百度”上输入《百花公主》一词条,就可以发现这样解释:《百花公主》,新编剧目。同类题材的剧目早有演出,1984年金桂轩上演过《百花公主》,民国初年冯子和在大新舞台上演过《百花点将》。解放前,程砚秋曾在上海演出过《女儿心》,亦此题材。1960年,上海京剧院苏雪安、张丙昆在李玉茹《百花赠剑》演出本的基础上加以改编,1960年10月在天蟾舞台首演。从百度词条的解释可以看出,京剧《百花公主》也系来源于《百花赠剑》,也是将两本戏混作一堂。而《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8月28日第七版),也将其搞混了:百花公主源于明代无名氏《百花记》传奇,写百花公主与海俊在两军对垒之中一场阴谋裹挟的情与仇。
徽班大戏《百花赠剑》可能也是源于昆曲《百花记》,“南昆常演的折子戏是用吹腔唱的《百花赠剑》”,这个“吹腔”就是徽戏中的芦花调,而范志贵老师跟我说徽戏的《百花赠剑》是唱芦花的,其中还有一个百花公主出场时很特别的锣鼓叫“凤凰出窠”,专戏专用,别的戏中是看不到的。
再说《百花点将》,据著名戏曲理论家戴不凡先生考证(他幼时即看过),这戏乃是浦江乱弹大戏《方腊造反》(也叫《全本涌金门》或《乌龙岭武松独臂擒方腊》),这原是浦江乱弹班的骨子老戏之一,乱弹班的小生、小丑和花旦学武功都得学这出戏。《京剧剧目考》中也有此记载:《涌金门》,传统戏 ,宋江征方腊,围杭州。方子天定守城,擒去郝思文。张顺夜登涌金门,被方天定水闸轧死,其魂向宋江托兆。宋江至城门哭祭,方天定出战,张魂附其兄张横身上,阵斩方天定。见《后水浒》第一一四回。徽剧有此剧目。《武松单臂擒方腊》(一名:《平江南》),宋江兵下江南攻破睦州;方腊出战,连败梁山诸将。武松与斗,左臂被方砍断;鲁智深打倒方腊,武松以单臂擒获方腊。有与《涌金门》、《龙虎玉》连演者。见《后水浒》第一一七回,情节不尽同,原书砍断武松臂者为包道乙,内容不健康。川剧有《独手擒方》,秦腔、同州梆子有《破方腊》,汉剧、湘剧、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
戴不凡先生说,乱弹大戏《方腊造反》歌颂判徒、丑化农民起义的全戏,是很少演出的。但是,其中却有一出很精彩的好戏《百花点将》,却通常作零出戏来做。这出考验乱弹班花旦的“武功”重头戏,是浦江班中是最受欢迎的,但一般无“功夫”的演员不敢轻试的戏。方百花是戴翎子扎靠旗踩硬跷唱上《醉花阴》后登上桌子,按剑而立,左右两椅子上立着两员长靠女将,下面则是左右女兵。“点将发兵”时,先后共四对(八人)长短靠女将从上下场门分别上场,接令旗后分别唱下。最后,台上只剩下拿令旗的百花公主一人,从桌子上腾空飞翻下来,“抢背”起立后,口咬双翎,靠旗向外仰面由右到左朝着观众(相当于梅兰芳《醉酒》中的卧鱼,但比卧鱼难度大得多)。要做到面不改色胸不气喘,才算功
夫到家。接着,就是一口气唱“三十六句”乱弹(和东方氏“摆好天罗与地网,要灭瓦岗小儿郎”那段的唱腔是一样的):“。。。。。。。兵分八路打余杭,女将男兵往前闯,攻下杭州夺汴梁,宋国君臣无道理,奴奴忠心保父王,传令三军。。。。。。。”这时六对人马从上下场门一拥而上,满台刀光剑影,旌旗翻飞,“挖门”之后,改走“插花”和圆场,声势之盛,气派之大,这是我几十年来所看过的任何武戏所不能比拟的(摘自《建德文史资料》戴不凡专辑)。
此外,西湖民间故事中《杭州“将台山”方百花点将的故事》,说的也是杭州城凤山门外有座小山头,叫“将台山”,是当年方腊的妹妹“百花公主”点将的地方。方腊称大王, 姑娘当了公主,九十九个姐妹高兴煞啦,每人采一朵野花给她去贺喜。她自己也采了一朵,凑成一百朵。 姐妹们把这一百朵花,扎成个花花绿绿的百花冠,戴在她头上。从此以后,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里的弟兄们,就都叫她“百花公主”,点将阅兵时的这座山被人们叫成为“将台山”,一直叫到现在。从这个故事来说,《百花点将》也是有根有源有来历的。
因此,有如《富贵图》有两个不同的戏,分别定名《大富贵图》和《小富贵图》一样,《百花公主》不论昆徽京和乱弹,现在有的婺剧团将其改名的《百花公主》,也无不可,因为京剧也曾用此名,但也最好分别注释,象《百花公主—宋》、《百花公主—元》等,观众就不会搞糊涂了。
由此,我又想到,婺剧名为《百花公主》的戏有两出,一为徽戏一为乱弹,各有所长。从戴不凡先生的描述来看,乱弹班的《百花点将》非常热闹、好看,也很吃功夫。婺剧团请不懂婺剧的人来排《穆桂英挂帅》,全按京剧的新编戏的版本,可能戏迷又要骂娘、专家们又要大跌眼镜了。倒不如请乱弹班的老艺人来排一下《百花点将》,收到的效果肯定比现在要好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