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判断脑卒中昏迷患者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脑卒中昏迷患者脑损害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昏迷患者(观察组)和同期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82例脑卒中昏迷患者发病24 h内、3 d、7 d、14 d的血清NSE浓度。在发病2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结果:观察组24 h内血清NSE水平(24.69±6.81)ng/ml,同期对照组(4.24±2.63)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血清NSE浓度与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血清NSE水平越高,患者的脑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P<0.01)。结论: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作为判断脑卒中昏迷患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卒中; 预后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因其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日益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1]。对脑卒中昏迷的患者进行有效、及时、客观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检测脑卒中昏迷患者的血清NSE浓度,探讨其与脑损害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住的脑卒中昏迷患者。纳入标准:起病24 h内入院,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发病前3个月内存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或影像学证据的患者,有颅脑外伤及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患者。观察组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49~86岁,平均(66.0±5.7)岁,脑梗死组47例,脑出血35例。选取30例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86岁,平均(66.0±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Glasgow评分将观察组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三组。发病2个月时对所有昏迷患者进行Glasgow预后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4~5分)和预后不良组(1~3分)。预后评判的终点为发病2月内死亡。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观察组于发病后24 h内、3 d、7 d、14 d,早晨空腹采静脉血2 ml,放置于预冷试管中,尽快分离出血清,放置于-20 ℃冰箱等待检测。对照组随机空腹采血1次,检测方法同观察组。
1.2.2 血清NSE测定 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
术研究所提供,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NSE浓度与脑卒中昏迷患者的关系
观察组患者血清NSE浓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脑卒中昏迷程度与血清NSE浓度的关系
对不同昏迷程度患者各时间点血清NSE浓度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昏迷程度越深,血清NSE浓度越高,并且持续时间越长(P<0.05),详见表2。
2.3 血清NSE浓度与脑卒中昏迷患者预后的关系
预后不良组各时间点的NSE浓度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主要功能为参与糖酵解,催化磷酸烯醇化丙酮酸的生成,其主要存在于脑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其在脑细胞胞浆中活性最高,被公认为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3]。一旦脑组织受到损害,脑神经细胞将释放出NSE至血清,故血清NSE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据研究发现,许多导致脑部损害的疾病,如脑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等均可造成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升高[4]。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增高是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和创伤等急性脑损伤的灵敏指标[5]。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在伤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另外,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血清中NSE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6]。本组资料显示,不同昏迷程度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NSE水平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患者脑损伤程度越重,昏迷程度越深,血清NSE水平越高,或持续时间越长,说明脑卒中致脑损伤程度与NSE水平呈正相关。本组资料同时显示NSE水平在发病24 h内就显著升高,到第3天左右达到高峰,其中深昏迷较浅、中昏迷血清NSE升高的速度相对要慢、幅度相对小,
在病程的各时间段深昏迷的NSE水平均高于浅、中昏迷。如果血清NSE持续升高和长时间处于高水平,往往提示病变仍在进展,脑组织仍存在持续损害。因此,血清NSE检测及其动态变化,对临床医生及时判断脑卒中昏迷患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下一阶段治疗方案选择。
血清中NSE水平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7]。本组资料显示,预后不良组血清NSE水平高,下降慢,到第14天时还处于较高水平,其可能与疾病进展引起继发性脑损害有关。资料同时显示预后不良组早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30 ng/ml,据此或许可推测如脑卒中昏迷患者早期血清NSE>30 ng/ml,持续1周,可作为脑卒中昏迷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综上所述,脑卒中昏迷患者血清NSE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NSE检测操作简单,客观性强,便于动态观察,有助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籍文强,苑振云,杨涛,等.血清NSE对急性脑出血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J].现代医院,2010,10(9):53-54.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林忠荣,林德琳,郑巧娟,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作为脑卒中昏迷患者预后判断指标的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6):54-55.
[4]邵慧军.脑出血急性期血清NSE测定的临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6):364-365.
[5]籍文强,苑振云,杨涛,等.脑卒中昏迷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3):164-165.
[6]姜玉龙,陈皆春,孙德锦.急性脑血管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22-23.
[7]金细众,杨坤,林芙蓉,等.急性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疾病风险系数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2):2000-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