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读课文预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战国策》,想问什么? 生:书里面都讲些什么故事呢?
师介绍: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在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着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
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给楚襄王讲了一则故事。楚襄王一听,赶紧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庄辛帮助楚王收复了淮北的土地。
庄辛到底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请和老师一起写:亡羊补牢。 二、查预习,初步感知
1. 孩子们,看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亡羊”是什么意思? 生:“补牢”是“补”什么呢?
你们真会思考,这些问题真让人疑惑啊。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探寻答案,好吗?
2.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 检查预习
①孩子们,老师来考考你,过去人们把羊用栅栏围起来,围起来的这个地方叫什么?(羊圈)如果养的是牛呢?(牛圈)
住在你们家周围的人家,除了称呼“邻居”之外,你还可以叫他们什么?(街坊) ②认读生字,注音生字词,请小老师领读。 ③去音认读,解决多音字“圈” ④开火车认读 ⑤交流识字方法 4. 指导书写
孩子们,在认识的字中有两个字要求我们会写
①“亡”,仔细观察这个字,结合它的演变,你知道他的意思吗?请大家看甲骨文的“亡”,它是一个人手拿盾牌或盔甲的样子,指的是打败的士兵逃跑的样子,也就是“逃亡”的“亡”。
②“牢”字,你能发现什么?甲骨文的“牢”的字形,是指有一头牛,外面用栅栏把他们圈养起来,就是“牢”的意思。
③请大家描红一个写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④同桌互相评价 三、读悟品,理解课文
1.交流孩子们, 把字放到课文里再读一遍,你会读得更好吗?请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孩子们,刚才你们的疑问都解决了吗?谁来说一说? 3.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解决的疑问和还没有解决的疑问。 交流:
“亡”是什么意思?“牢”指的是什么?“亡羊补牢”就是指丢失了羊之后把羊圈补好。 4.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解决问题:羊是怎样丢失的?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找文中句子回答。“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6.“窟窿”你怎么理解的? 生:指的是破洞。
师:难怪这两个字都有“穴宝盖”呢。 7. 街坊发现了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从这几话中你体会到街坊的什么心情? 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吧。(着急、关心)
8. 养羊人的态度又怎样呢?“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满不在乎、不以为然)
9. 结果怎样呢?“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10. 第二次丢了羊之后,那个人的心情如何呢?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呢?(后悔) 随意他采取了行动“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11. 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和恰当: A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B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去掉“赶紧”和原句读起来有是不同的感受呢?
12. 小结: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能够马上改正,正所谓“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四、知寓言,总结升华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介绍: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五、巧拓展,同主题阅读
1. 《战国策》里的故事还要很多,今天咱们再来了解一个-----“画蛇添足” 2.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3. 生自由交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 4. 阅读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农夫和蛇”。 5.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六、明道理,课堂总结
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故事,还从中明白了道理,小语言大道理,希望孩子们课外也多阅读寓言故事,学习做事,学习做人。
七、练思维,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4个孩子,孩子们的阅读基础不同,学习接受力不一样,造成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但是在进行课前交流时,我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寓言故事感兴趣,读故事欲望浓厚。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本单元所选编的几篇课文故事性较强,且贴近学生的认知识记,因而在进入本课的学习时,孩子们能够对几篇课文充满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大致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同时,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品读感悟能力,所以能够大略体会到重点词语及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深度更多地还停留在感知故事内容的表层,可能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深刻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熏点词句进行揣摩体会,让他们在读、思、品、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寓言内涵的体悟。
《亡羊补牢》效果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测评练习的情况,总体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个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识字环节已经完
全实现,孩子们能够正确认识本文中出现的10 个生字,本节课写的2个字“亡、牢”经过巡视和学生的互相评价,发现全部学生会写,在对字体结构的整体把握上,个别孩子还需要进一步练习。
第二个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课上已经完全达到。孩子们通过“质疑---品读---感悟----表达---交流”的环节,实现了对寓言的理解和成语“亡羊补牢”的理解。
第三个目标:“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通过对比,请孩子们通过读一读感受句子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而体会词语使用准确与恰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在课文的学习中已经达成,孩子们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品读课文感知内涵,读中品,读中悟,并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对课文语句的品读,孩子们懂得了寓言所表达含义,达成了此目标。
“测评练习”效果分析:
1.100%的孩子会认读本课所学的10个生字,100%的孩子会写本课所学的2个生字,对基础知识已经全部掌握。
2.对于本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100%的孩子可以基本说出,90%的孩子可以恰当表达和描述。
3.对寓言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存在差异,有的孩子阅读量高,积累的寓言故事较多,有的孩子课外阅读量较少,积累的寓言故事相对较少。
《亡羊补牢》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三篇课文,有古代寓言故事,有现代学生生活故事,有童话故事,有人物也有动物,每个故事都寄寓了深刻的道理。故事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读者能从文本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基本保证。本单元三篇课文中的人物和角色,在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时,有的对,有的错,有的先后清程,有的先糊涂后清醒,学生读后应该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本单元引导学生从故事的不同侧面谈看法,或联系实际谈生活中类似于寓言中的事例,明辨是非,加深理解,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或从故事中的不同侧面发散思考,获得不同的感受。“根据课文内容,谈谈
简单看法”是继二年级上册“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延伸和发展,体现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
本单元人物对话较多,朗读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语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也为后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莫定基础,教材在《画杨桃》课后提出“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小马过河)课后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的要求,要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亡羊补牢》测评练习
一、连一连
yù zé wánɡ láo juàn zuān diāo fānɡ huǐ cǐ
亡 牢 寓 则 钻 叼 坊 悔 此 圈
二、写一写
亡 牢
三、回答问题
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纯天然的一堂常态课,没有经过反复排练和表演,孩子们的状态也是纯天然的,孩子们的回答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思考。在本节课上,孩子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以及自我思想的表达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我听见了孩子们思考的声音,我觉得这就足够了。我们正在进行“语文同主题阅读”的实践研究,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时,我以“讲故事 导入新课----查预习 感知课文---读悟品 理解课文---知寓言 总结升华---巧拓展 同主题阅读---明道理 课堂总结”为主线,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寓言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随后马上进行“同主题阅读”的拓展,孩子们学习得意犹未尽,品悟得津津有味,表达得头头是道,达到了教学效果。但是在读悟品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是没有足够大胆地放手,如果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讲自己说,或许效果会更好。
《亡羊补牢》课标分析
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二、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教学中我从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的出处《战国策》这本书讲起,从“亡羊补牢”故事的来源“庄辛与楚襄王的故事”引入本课的学习。
三、“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本堂课上主要从“识字、写字”环节,品读感悟环节体现对孩子们阅读能力以及识写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中低学段目标中对识字写字的要求中讲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对识字写字环节比较注重,多种形式识字,写字注意观察、字形结构的把握和笔画、笔顺的规范,以及书写姿势的强调等,同时把写字与做人结合,进行德育渗透。
四、在语文新课标中对低学段的口语交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在进行本课的“同主题阅读”活动时,我着重让孩子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说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孩子们的表达大方自然、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