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实践思考

2021-12-0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实

践思考

摘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面简称“双减”),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在作业减负方面,要求全面提高作业质量,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提出具体措施、指明实施方向。当代教育要适应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对人才需要的新特点,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将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1因“生”而异,设计作业内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盲区、能力短板与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要全方位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唯有这样的作业,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少做一些“无用功”。在课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练习,检测、了解、观察、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知识盲区、不同能力短板与不同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初中物理才可以本着助力学生扫清知识盲区、补齐能力短板以及满足发展需求之目的,精心为学生设计作业内容。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这部分内容时,归因于笔者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生活情景比较丰富、多元,所以学生对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得非常细致。但是,由于在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在指导学生利用透镜原理制作照相机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制作任务。因此,在本课时,对于未完成制作任务的学生,笔者设计了一项课后作业,即让他们继续完成模拟相机的制作任务。另外,从课堂练习检测的实际效果来看,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在描述凸透镜呈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时,语言不够简练、描述不太全面。针对这部分学生,笔者设计了一项课后作业,即让他们观看微课视频,并尝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全面、准确地描述凸透镜呈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实践证明,针对

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教师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立足课标要求,不盲目追求难、偏、繁

现代心理学中的“跳一跳,摘桃子”理论强调,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得到,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个体才能发展。“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加强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过国家课标。而当前一些教师总担心学生练习范围不够全、难度不够大,导致作业无序重复,同时为了所谓拔高,盲目追求难、偏、繁。比如:人教版物理教材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仅限于定性表述,学生刚刚接触力的概念,对受力分析问题也几乎是零基础,而学生的教辅资料作业中就出现基于胡克定律的大量计算,甚至出现以三根弹簧串联或并联作为研究对象,求受力后弹簧伸长长度的问题。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合理设计作业,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发展能力,最后逐渐养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因“时”而异,调整作业数量

教师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如果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比较充足,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增加作业的数量。反之,就应该减少作业的数量。当然,教师在增加学生作业的数量时,一定要做到适量,绝对不能过量增加。例如,在一周内,即从星期一到星期四,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与布置少量作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尽管作业的量少,但是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应该一样不能少。诸如,在教学人教版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识记类作业、理解类作业、运用类作业、拓展类作业”等。在周末,教师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可以适度增加作业的量。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一周以来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复习试卷,并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高质量完成这份试卷。当然,在教师在设计试卷时,一定要控制好试卷的题量,绝对不能“密密麻麻”出一些“压缩饼干”式的试卷。这样的试卷,不仅会严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明显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显然,如果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因“时”而异,潜心设计作业的量,那么,学生

的作业负担就会明显降低,学生的睡眠时间就会明显延长。当学生的睡眠质量提升之后,他们上课的听课效率又会大幅提升,完成作业的效率又会节节攀升,据此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模式。

4创新形式、丰富内涵,设计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

当前一些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的负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书面作业太多。学习过程的确有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但物理作业也可以创新形式、优化资源,以学生更乐见的方式呈现。从广义上说,凡是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一切资源都可以整合设计后作为作业进行布置,教师可以结合区域特色、育人环境和学情实际,灵活高效地设计出各种生动活泼的作业形式。比如:阅读写作类、观察调查类、实验操作类、制作体验类、探究类、竞赛交流类等等。多样化的作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有助于持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热爱学习。

5作业梯度,要因“事”而异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登山”的过程,从低到高,即作业是有一定梯度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各类作业时,还必须要因“事”而异,把握好作业的梯度。因“事”,就是依据不同的作业目的、以及不同的作业需求等。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在课堂中依据形式多元、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有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紧接着,教师设计与布置了一些课后作业。这些课后作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梯度明显。这些课后作业既包括对基本概念的考察,也包括对重点知识的运用,既包括对学生理解程度的考察,也包括对学生熟练程度的检测等。由此可见,归因于教师能够因“事”而异,巧妙设计作业的梯度,所以学生通过完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作业,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6持续激发源头活水,始终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

作业设计、实施、反馈、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处于舞台中央。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规划、精心筛选、兼顾分层,做到全面但不重复。对于典型或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将上传好的视频、微课或文件网址制成二维码,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主扫码学习,学生可以先尝试自行或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在批改作业时提倡教师采用面批讲解,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或做得好的、有创意的答案要有批注,在班内示范展示、交流评估,教师应给予正面为主的评价,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肯定、受到鼓励、有所收获。阅读写作类的优秀作业,可以在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或家长群中展示。制作类、实验类作业要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和余地,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通过生生、师生、亲子合作,拓宽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渠道,鼓励学生将完成过程或有价值的环节制成文本、图片、视频等进行交流分享,优秀作业可参加各类科技评比活动等等。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持续激发学生心中的源头活水,激励学生斗志昂扬、充满期待地投入到每一次跳跃。

7结论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不仅要做好“减法”,即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做好“加法”,即提升作业的质量。唯有如此,才能够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刘艳辉.初中物理操作类作业的设计策略[J].中学物理,2020,38(24):19-21.

[2]王翠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界,2020(29):4-5. [3]杨成龙.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7):54.

[4]项敏.基于学科融合的初中物理作业的研究与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2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