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第14卷第2期JollI11al 0fMilitaIy sul嚣eoni soutIlwe cbi y01. 生 N0.2, , ・359・ 临床护理路径在面神经炎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李 莉 [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护理路径运用于面神经炎患者康复治疗经验。方法对33例面神经炎患者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着 重从心理、日常生活、物理治疗、面肌功能训练4个方面进行护理。结果33例面神经炎患者康复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运 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面神经炎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面神经炎;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章编号]1672—7193(2012)02—0359一o2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康复,以患者结果为 导向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整体诊疗护理计划,是 为患者疾病康复的最佳快捷路径 ”。我科2011年1—9月运 用临床护理路径对33例面神经炎患者的康复治疗,取得满意 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1~9月收治33例面神经炎患者,男18例,女 15例;年龄7O—l6岁,平均年龄41.5岁;左侧面神经炎14例, 右侧面神经炎19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1天,最长7天;面 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轻度(II级)8例,中度(Ⅲ级、Ⅳ级)2o例, 重度(V级)5例。本组33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运用“临床 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Hou ̄ae—Braekmam 面肌功能评价分级 ],其中治愈23例,显效8例,有效2例,有 效率为100%。 2临床护理路径 制定面神经炎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患者的 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物理治疗、功能训练4方面的健康教育内 容为纵轴,制定标准化的面神经炎康复护理流程(包括时间、内 容、效果评价、实施签名等项目)。 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路径针对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心理 差异逐步进行。 2.1.1发病l~7天为该病急性期,其患者突然出现面部肌 肉瘫痪,自身形象改变加之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极易产生急 躁、焦虑情绪,会质疑治疗、担心预后。但该病在急性期的治疗 又尤为关键 。因此,须做好心理疏导,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 介绍病区环境,采集病人病史(文化程度、工作、生活),全面评 估患者病情,语言轻柔、态度和蔼,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观察 患者有无心理异常表现,鼓励表达对面部形象改变后的心理感 受和对疾病预后担心的真实想法,为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治愈病例,告知预后多数良好,帮助建立信心,克服焦躁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2.1.2发病7天后逐步进入缓解期,症状得到控制,是综合 治疗的最佳时期。责任护士详细介绍治疗、用药和康复训练计 划,以及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提醒患者不能因病情 作者单位:550009贵阳,解放军44医院空勤科(李莉)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2.02.081 缓解而疏忽大意,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1.3患者出院前要鼓励其增强信心,坚持服药、理疗及康 复训练,如面肌痉挛、口角歪斜加剧,随时就诊,责任护士定期 回访。 2.2生活护理患者因患面神经炎但生活仍能自理,易忽视 日常防护,责任护士有必要自入院起向其介绍发病诱因,逐步 教会日常生活防护常规方法。 2.2.1急性期注意休息少说话、忌大笑,以免加重口歪症 状。少看书报、电视、电脑,以免加重眼睛疲劳。 2.2.2防风防寒防感冒 注意颜面及耳后保暖,尤其患侧耳 后茎乳孔周围应予保护,可用温热毛巾热敷耳后。忌用冷水洗 脸,外出戴口罩、系围巾等既可防风防寒,又可适当修饰自身形 象。 2.2.3预防眼部并发症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者予以眼 罩,眼镜遮挡及点眼药等保护,防止角膜炎症、溃疡。 2.2.4饮食清淡富营养戒烟酒,避免生冷、粗糙、干硬、辛辣 食物。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以防烫伤口腔 黏膜。指导患者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患侧滞留食物,保持 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2.3物理治疗护理路径 2.3.1针刺疗法(1)急性期,发病1周内,此期为面神经炎 症水肿进展期,针刺时注意控制强度,避免强烈刺激,减轻局部 水肿,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2)缓解期,发病8~15天,针 刺时中等强度刺激,对于面部穴位可采用滞提手法,促进眼肌 和额纹的恢复。(3)恢复期,发病15~3个月内,采取到院随诊 的方式进行针灸,针刺患侧头面部运动代表区。(4)恢复后期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一半年以上,顽固性病症患者可定时 到院针灸,予深刺、透穴或电针增加刺激量,并根据后遗症状对 症选穴,仍有一定恢复作用。 2.3.2按摩治疗(1)急性期由理疗师对枕额肌额腹、眼轮匝 肌、上唇方肌、颧部肌肉、唇部肌肉进行按摩。(2)恢复期可教 患者自我按摩,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做画圆按揉,对额肌上唇 方肌做十字形按摩,按摩轻重、次数以按摩部位舒适、有酸胀发 热感为度。 2.4面肌功能训练护理路径 2.4.1面肌功能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能预防面 ・360・ 西南军医2012年3月第14卷第2期J0uⅡlal ofMilitary Suq渤nin tI1west China.v01.14.N0.2。March。2012 部肌肉因失用造成的萎缩,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协调功能恢复, 从而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J。责任护士针对面部不同 肌群的运动障碍设计不同的训练计划,鼓励患者主动进行面肌 运动训练。 2.4.2方法患者坐于镜前或手持镜子训练,每日3~5次, 常生活、物理治疗、功能训练4个方面进行标准化、系统化、规 范化护理后,全方位帮助患者调整好身心状态,积极投入治疗, 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可 规范护理行为、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每个动作20~3O次。(1)抬眉练习:尽力抬眉,如无自主运动, 可在眉部轻加向对侧力协助运动,动作尽量缓慢、规律、到位。 【参考文献】 [1]方立珍,王爱莲.临床路径—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M].长沙: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2)闭眼练习:用力宜轻,闭合双眼20~3O次,若患侧眼睑不能 完全闭合,用患侧食指的指腹围绕眼眶向中心轻揉,再稍用力 闭眼5~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3)耸鼻训练:可 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功能的恢复,不会耸鼻运动者,要注意往 鼻子方向用力。(4)咧嘴训练:嘴角向两侧同时运动,嘴角左右 交换偏斜运动。(5)嘟嘴训练: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嘟嘴,且 同时用力,并作鼓腮运动 J。 [2] 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95. [3] 吕周焕,田剧宝.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分期治疗[J].针灸临床杂 志,2004,20(8):14. [4]朱明蓉.中国病人康复治疗能动性的定性分析[J].河南实用神 经疾病杂志,2OO6,9(6):16—17. [5] 张敏.浅谈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I,19 (收稿日期:2012一Ol一13) 3小结 (5):298. 我科对33例面神经炎患者运用临床护理路径从心理、日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分析 周富瑾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选取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570例,随机分为有 可比性的两组,其中对照组2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全方位护理。对两组患者感染发 观察组感染率及感染例次分别为5.76%和7.88%,明显少于对照组13.33%及20.42%, 经过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茵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80.30%,明显高于对照组53.7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度。 原则,持之以恒的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护理,对每一个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节都加以重视,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 [关键词] 重症监护;医院感染;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 197.323.4 [文章编号]1672—7193(2012)02—0360—02 神经外科ICU患者往往病情重,病程长,且多有意识及神 经功能障碍,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我们对330例神经外科重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2.02.082 岁,其中<35岁54例,(35~6O)岁138例,>60岁48例;住院 时间<3d 109例,(3~7)d 59例,(8~28)d 53例,>28d 19 例;其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161例,高血压脑出血33例,脑血 管畸形12例,颅内动脉瘤11例,其他23例。所有患者入ICU 前均无感染。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 (P>0.05)。 症监护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收 治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5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 组330例,男233例,女97例;年龄(7~82)岁,平均(48.24± 7.41)岁,其中<35岁75例,(35~60)岁190例;>60岁65 例;住院时间<3d 150例,(3~7)d 81例,(8~28)d 73例,> 28d 26例;其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222例,高血压脑出血45 例,脑血管畸形及颅内动脉瘤各l5例,其他33例。对照组24O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与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 征,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必要的治疗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呼 吸、泌尿、消化系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针对性的护理。防止病 原体入侵的同时,增强患者抵抗力,预防感染发生。 1.3观察指标 例,男169例,女71例;年龄(8—80)岁,平均(48.52±7.29) 作者单位:617067四川,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周富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