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不足及对策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不足及对策

作者:徐周舟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其次,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与不足,并系统的总结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经验。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结合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未来发展提出具体意见。 关键词: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不断增多和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升高的动态演化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1~2]。按照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标准之一(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中国1999年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第七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13.5%,老龄化社会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基于社会发展的历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主要呈现了老龄化来得早、老龄化速度快、区域差异大、家庭小型化伴随人口高龄化等特点。 (一)老龄化来得早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或现代化[3],而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2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1999年中国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73美元,是同时期美国的2.53%,日本的2.42%,是典型的低收入国家。在我国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不具备一定社会承受能力的时候,我们便陷入了“未富先老”的困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让人口红利逐渐成为泡影,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老龄化速度快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出现了持续增长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4.4%增长到了20世纪末的7.0%左右;再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8.87%,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5%。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的近20年的时间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增长了近6.5%,并且将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北京大学的一项人口学研究预测,我国将在

2030年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而由老龄化社会到超级老龄化社会,中国只用了短短的30年。相比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他们由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超级老龄化社会分别用了60年、75年、85年。由此可见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之快,已经和世界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旗鼓相当了。 (三)区域差异大

我国区域间老龄化程度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和地区。

城乡差异同时也是城乡倒置的问题的体现。考虑到城镇和农村在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以及人口生育意愿上的较大差异,城镇的老龄化程度应当高于农村,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迁往城镇,老人则“留守”农村,中国反而出现了城镇老龄化程度比农村更低的情况。

关于地区差异,长期以来,我国老龄化程度都呈现出由东到西逐级递减的局面。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政策,东部地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济水平、生活质量等都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也导致了老龄人口基数较大,老龄化速度较快的问题,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少数民族特殊的生育政策等,老龄化程度较低[4]。 (四)家庭小型化伴随人口高龄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为2.62人,而老年抚养比达到了19.7%;“421型”家庭(两个年轻人为四个老人养老的同时还要抚育一个孩子)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人口结构的形成要归因于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由此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虽然自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还提出了“三孩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出台并不能提高大部分夫妇的生育意愿,少子化和老年抚养比逐年攀升依然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难关。这种小型化的家庭结构让这一代的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冲击着我国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也面临着挑战,由此会产生很多的养老问题。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老化,使高龄老人以年均100万的速度增长。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可是在社会老年服务体系并不完备的情况下,老年人的许多需求还得不到满足,这也迫使社会各界加快养老服务的发展与创新。 二、商業银行老年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其中也蕴含着新的商机。商业银行是否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社会人口变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老年金融服务是指以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为依托,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专业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使老年人可以共享现代金融发展的成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5]。其专业化、技术化的特点对于解决老年人不知道如何操作新技术设备和金

融知识方面的匮乏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商业银行既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居民生活中最常接触、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机构[6]。所以,积极发展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形成针对老年人的专属金融服务,对避免商业银行在智能化和电子化的今天将老年人边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1. 老年金融服务硬件设备供给

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能否做实做优针对老年群体的硬件设备供给,对于金融服务能否顺利展开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在各方面相较于年轻人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往往都行动缓慢,而且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听力、视力和记忆力上面的问题;加上体力精力的不足,老年人会很容易感到疲倦、禁不起劳累;同时,他们之中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老年疾病的人不在少数。因此,银行在面对愈来愈多的老年客户时已经考虑到他们的这些需求,也在陆续的完善必要的设备设施供给。如放大镜、老花镜、轮椅拐杖、老年专用座椅,专用窗口等设备设施,一部分商业银行已经配备到位;还有一些银行注意到电子字幕、印刷品、语音播报等的使用,并对这些加以改善,使它们更贴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7]。 2. 老年客户专属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经有意识地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对待老年客户的要求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老年客户遇到的问题,也能够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很多银行都成立了老年金融部门,组织专业团队,推动老年金融服务更好的发展。考虑到我国现在高龄化和独居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他们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需求日益突出[4],所以仅仅完善银行内的服务是不够的,还要勇于“走出去”。提出个性化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的方案,提供个人定制、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资产保障等服务[5],和社区、医院等和老年人紧密相关的场所进行合作,并建立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很多银行都在积极的迈出这一步,不断探索,寻找新的商机的同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例如:中信银行2017年与司法部、人社部开展“综合性公证养老业务试点”,将公证处的司法服务和银行的金融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房产金融资产养老,探索司法制度支持下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兴业银行在2012年推出国内首个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安愉人生”,之后不断完善老年金融服务,还启动社区银行战略,强化客户经营,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时还把养老金融服务延伸至产业金融层面[8]。很多银行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完整的养老产业链,整合养老资源,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 针对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的老年金融服务相比于其他金融行业起步较晚,最早推出老年理财的是上海银行,其在2008年6月第一次面向养老金客户推出了专属养老无忧理财产品。随后各大银行相

继设计并发行了一系列老年人专享或以养老为主题的理财产品[9],现阶段银行利用综合服务功能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方面都推出了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资产业务主要是养老产业融资、个人住宅养老反向抵押贷款;负债业务主要是养老储蓄、养老金理财等;中间业务主要是养老金托管、账户管理、受托、咨讯等[10]。例如,兴业银行为及时适应老年客群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为老年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其中为老年人客群开发设计的“安愉人生”专属理财服务,在确保安全稳健的前提下让他们取得一定收益,符合老年客户的理财需求。 (二)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发展不足 1. 老年金融服务硬件设备供给

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有提供针对老年客户需求的设备,但存在考虑不够细致、配备种类不齐全、使用效果不佳或者设备放置不够显眼、不能及时派上用场等问题。此外,银行的机器设备对老年客户不是很友好,如ATM机和VTM机等设备的字号普遍偏小、防窥罩阻挡视线,对老年客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智能化、电子化设备的使用感到力不从心,同时还对这些设备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更多相信可以实物化的东西,偏向可以感知的服务,因此他们去ATM机等设备上办理业务往往需要银行大堂人员的指导。但银行大堂的引导人员往往只有一个,大一点的支行会有两到三个,很多时候是无法及时处理老年客户遇到的问题,所以大部分老年顾客会选择柜台服务,这也常常导致过多的老年顾客排队等候办理业务。老年专用窗口其实对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多银行并没有设置老年专用窗口,形同虚设的情况也是大有存在,只有少数银行真正发挥了专用窗口的作用。此外,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纸质化”现象仍十分明显。比如说,客户办理借记卡要填写多至6张单子还有一些承诺书、知情书,对于大部分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年客户来说都变成形式化的程序。所以整体来说,银行在老年金融服务硬件供给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 老年客户专属服务

如今是智能化、电子化的社会,基本上每家银行都有专属的APP,可以为客户提供线上服务,办理大量的业务,为很多人带来了便利。可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使他们被快速发展的数据化社会边缘化。目前,银行的线下服务人群大多是中老年人,可银行的很多服务还停留在智能化、电子化,没有为老年客户打造出一套完備的人性化专属服务。

鉴于老年顾客学习能力下降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降低的特殊性,银行有必要对有学习能力和意向的老年客户,进行新设备的使用教学,还有APP的使用等,“授之以渔”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大部分的老年人缺乏对基础金融知识的了解,电信诈骗等方面风险防范意识较低,也需要组织专业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组织专门的宣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来解决,但银行仍沿用根据资产的多少来分类客户,服务客户的标准;即传统商

业银行经营理念中的“二八定律”(20%左右的高端客户可以创造80%的银行利润)。可在老龄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长尾理论”更能解释老年客户和银行的发展关系,老年客户已经成了银行业务经营上那条长长的“尾巴”,基数庞大的中低端客户也可以为银行创造可观的利润收益,所以银行有必要针对老年顾客培养一批专业服务人员[7]。

与此同时,考虑到完整的养老产业链的重要性,尽管很多银行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完整的养老产业链,整合养老资源,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但都仍出于初步探索阶段,上升到战略高度的还是少数;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的种类不多、相对零散的问题突出,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专属服务。 3. 针对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

鉴于在养老金融产品的提供上,商业银行相较于一些金融行业具有较大局限性,如保险公司开发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基金公司开发的生命周期型基金等,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已有相关产品进行调整组合[11],所以商业银行也在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尝试与保险、基金等其他机构合作,推出创新型老年金融产品。但目前也是处于萌芽期,没有实质性成果。 近年来,老年人储蓄需求稳定增长,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投资理财需求不断增多,同时老年客户会偏向风险较低的产品且要求保证一定资金流动性[4]。但目前国内针对老年客户的金融产品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显著,而且大多老年理财产品存续期短,难以满足养老投资的长期性要求,面向的还是大众客户。不少名义上为老年人设计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针对性不强,没有切实满足老年群体金融需求和生活需求[12]。由于养老金融业务贡献度还比较低,商业银行并未建立较为合理有效的养老金融服务开发部门,而是需要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合作协商才能完成产品的开发,导致业务流程复杂,沟通协调成本高,产品开发的周期长[11]。

2. 老年客户专属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经有意识地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对待老年客户的要求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老年客户遇到的问题,也能够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很多银行都成立了老年金融部门,组织专业团队,推动老年金融服务更好的发展。考虑到我国现在高龄化和独居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他们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需求日益突出[4],所以仅仅完善银行内的服务是不够的,还要勇于“走出去”。提出个性化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的方案,提供个人定制、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资产保障等服务[5],和社区、医院等和老年人紧密相关的场所进行合作,并建立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很多银行都在积极的迈出这一步,不断探索,寻找新的商机的同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例如:中信银行2017年与司法部、人社部开展“综合性公证养老业务试点”,将公证处的司法服务和银行的金融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房产金融资产养老,探索司法制度支持下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兴业银行在2012年推出国内首个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安愉

人生”,之后不断完善老年金融服务,还启动社区银行战略,强化客户经营,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时还把养老金融服务延伸至产业金融层面[8]。很多银行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完整的养老产业链,整合养老资源,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 针对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的老年金融服务相比于其他金融行业起步较晚,最早推出老年理财的是上海银行,其在2008年6月第一次面向养老金客户推出了专属养老无忧理财产品。随后各大银行相继设计并发行了一系列老年人专享或以养老为主题的理财产品[9],现阶段银行利用综合服务功能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方面都推出了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资产业务主要是养老产业融资、个人住宅养老反向抵押贷款;负债业务主要是养老储蓄、养老金理财等;中间业务主要是养老金托管、账户管理、受托、咨讯等[10]。例如,兴业银行为及时适应老年客群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为老年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其中为老年人客群开发设计的“安愉人生”专属理财服务,在确保安全稳健的前提下让他们取得一定收益,符合老年客户的理财需求。 (二)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发展不足 1. 老年金融服务硬件设备供给

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有提供针对老年客户需求的设备,但存在考虑不够细致、配备种类不齐全、使用效果不佳或者设备放置不够显眼、不能及时派上用场等问题。此外,银行的机器设备对老年客户不是很友好,如ATM机和VTM机等设备的字号普遍偏小、防窥罩阻挡视线,对老年客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智能化、电子化设备的使用感到力不從心,同时还对这些设备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更多相信可以实物化的东西,偏向可以感知的服务,因此他们去ATM机等设备上办理业务往往需要银行大堂人员的指导。但银行大堂的引导人员往往只有一个,大一点的支行会有两到三个,很多时候是无法及时处理老年客户遇到的问题,所以大部分老年顾客会选择柜台服务,这也常常导致过多的老年顾客排队等候办理业务。老年专用窗口其实对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多银行并没有设置老年专用窗口,形同虚设的情况也是大有存在,只有少数银行真正发挥了专用窗口的作用。此外,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纸质化”现象仍十分明显。比如说,客户办理借记卡要填写多至6张单子还有一些承诺书、知情书,对于大部分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年客户来说都变成形式化的程序。所以整体来说,银行在老年金融服务硬件供给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 老年客户专属服务

如今是智能化、电子化的社会,基本上每家银行都有专属的APP,可以为客户提供线上服务,办理大量的业务,为很多人带来了便利。可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使他们被快速发展的数据化社会边缘化。目前,银行的线下服务人群大多是中

老年人,可银行的很多服务还停留在智能化、电子化,没有为老年客户打造出一套完备的人性化专属服务。

鉴于老年顾客学习能力下降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降低的特殊性,银行有必要对有学习能力和意向的老年客户,进行新设备的使用教学,还有APP的使用等,“授之以渔”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大部分的老年人缺乏对基础金融知识的了解,电信诈骗等方面风险防范意识较低,也需要组织专业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组织专门的宣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来解决,但银行仍沿用根据资产的多少来分类客户,服务客户的标准;即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中的“二八定律”(20%左右的高端客户可以创造80%的银行利润)。可在老龄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长尾理论”更能解释老年客户和银行的发展关系,老年客户已经成了银行业务经营上那条长长的“尾巴”,基数庞大的中低端客户也可以为银行创造可观的利润收益,所以银行有必要针对老年顾客培养一批专业服务人员[7]。

与此同时,考虑到完整的养老产业链的重要性,尽管很多银行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完整的养老产业链,整合养老资源,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但都仍出于初步探索阶段,上升到战略高度的还是少数;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的种类不多、相对零散的问题突出,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专属服务。 3. 针对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

鉴于在养老金融产品的提供上,商业银行相较于一些金融行业具有较大局限性,如保险公司开发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基金公司开发的生命周期型基金等,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已有相关产品进行调整组合[11],所以商业银行也在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尝试与保险、基金等其他机构合作,推出创新型老年金融产品。但目前也是处于萌芽期,没有实质性成果。 近年来,老年人储蓄需求稳定增长,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投资理财需求不断增多,同时老年客户会偏向风险较低的产品且要求保证一定资金流动性[4]。但目前国内针对老年客户的金融产品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显著,而且大多老年理财产品存续期短,难以满足养老投资的长期性要求,面向的还是大众客户。不少名义上为老年人设计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针对性不强,没有切实满足老年群体金融需求和生活需求[12]。由于养老金融业务贡献度还比较低,商业银行并未建立较为合理有效的养老金融服务开发部门,而是需要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合作协商才能完成产品的开发,导致业务流程复杂,沟通协调成本高,产品开发的周期长[11]。

2. 老年客户专属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经有意识地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对待老年客户的要求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处理老年客户遇到的问题,也能够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很多银行都成立了老年金融部门,组织专业团队,推动老年金融服务

更好的发展。考虑到我国现在高龄化和独居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他们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需求日益突出[4],所以仅仅完善银行内的服务是不够的,还要勇于“走出去”。提出个性化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的方案,提供个人定制、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资产保障等服务[5],和社区、医院等和老年人紧密相关的场所进行合作,并建立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很多银行都在积极的迈出这一步,不断探索,寻找新的商机的同时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例如:中信银行2017年与司法部、人社部开展“综合性公证养老业务试点”,将公证处的司法服务和银行的金融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房产金融资产养老,探索司法制度支持下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兴业银行在2012年推出国内首个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安愉人生”,之后不断完善老年金融服务,还启动社区银行战略,强化客户经营,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时还把养老金融服务延伸至产业金融层面[8]。很多银行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完整的养老产业链,整合养老资源,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 针对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的老年金融服务相比于其他金融行业起步较晚,最早推出老年理财的是上海银行,其在2008年6月第一次面向养老金客户推出了专属养老无忧理财产品。随后各大银行相继设计并发行了一系列老年人专享或以养老为主题的理财产品[9],现阶段银行利用综合服务功能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方面都推出了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资产业务主要是养老产业融资、个人住宅养老反向抵押贷款;负债业务主要是养老储蓄、养老金理财等;中间业务主要是养老金托管、账户管理、受托、咨讯等[10]。例如,兴业银行为及时适应老年客群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为老年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其中为老年人客群开发设计的“安愉人生”专属理财服务,在确保安全稳健的前提下让他们取得一定收益,符合老年客户的理财需求。 (二)商业银行老年金融服务发展不足 1. 老年金融服务硬件设备供给

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有提供针对老年客户需求的设备,但存在考虑不够细致、配备种类不齐全、使用效果不佳或者设备放置不够显眼、不能及时派上用场等问题。此外,银行的机器设备对老年客户不是很友好,如ATM机和VTM机等设备的字号普遍偏小、防窥罩阻挡视线,对老年客户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智能化、電子化设备的使用感到力不从心,同时还对这些设备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更多相信可以实物化的东西,偏向可以感知的服务,因此他们去ATM机等设备上办理业务往往需要银行大堂人员的指导。但银行大堂的引导人员往往只有一个,大一点的支行会有两到三个,很多时候是无法及时处理老年客户遇到的问题,所以大部分老年顾客会选择柜台服务,这也常常导致过多的老年顾客排队等候办理业务。老年专用窗口其实对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多银行并没有设置老年专用窗口,形同虚设的情况也是大有存在,只有少数银行真正发挥了专用窗口的作用。此外,银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纸质化”现象仍十分明显。比如说,客户办理借记卡要填写多至

6张单子还有一些承诺书、知情书,对于大部分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年客户来说都变成形式化的程序。所以整体来说,银行在老年金融服务硬件供给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 老年客户专属服务

如今是智能化、电子化的社会,基本上每家银行都有专属的APP,可以为客户提供线上服务,办理大量的业务,为很多人带来了便利。可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使他们被快速发展的数据化社会边缘化。目前,银行的线下服务人群大多是中老年人,可银行的很多服务还停留在智能化、电子化,没有为老年客户打造出一套完备的人性化专属服务。

鉴于老年顾客学习能力下降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降低的特殊性,银行有必要对有学习能力和意向的老年客户,进行新设备的使用教学,还有APP的使用等,“授之以渔”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大部分的老年人缺乏对基础金融知识的了解,电信诈骗等方面风险防范意识较低,也需要组织专业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组织专门的宣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来解决,但银行仍沿用根据资产的多少来分类客户,服务客户的标准;即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中的“二八定律”(20%左右的高端客户可以创造80%的银行利润)。可在老龄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长尾理论”更能解释老年客户和银行的发展关系,老年客户已经成了银行业务经营上那条长长的“尾巴”,基数庞大的中低端客户也可以为银行创造可观的利润收益,所以银行有必要针对老年顾客培养一批专业服务人员[7]。

与此同时,考虑到完整的养老产业链的重要性,尽管很多银行目前正在积极打造完整的养老产业链,整合养老资源,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但都仍出于初步探索阶段,上升到战略高度的还是少数;商业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的种类不多、相对零散的问题突出,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专属服务。 3. 针对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

鉴于在养老金融产品的提供上,商业银行相较于一些金融行业具有较大局限性,如保险公司开发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基金公司开发的生命周期型基金等,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已有相关产品进行调整组合[11],所以商业银行也在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尝试与保险、基金等其他机构合作,推出创新型老年金融产品。但目前也是处于萌芽期,没有实质性成果。 近年来,老年人储蓄需求稳定增长,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投资理财需求不断增多,同时老年客户会偏向风险较低的产品且要求保证一定资金流动性[4]。但目前国内针对老年客户的金融产品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显著,而且大多老年理财产品存续期短,难以满足养老投资的长期性要求,面向的还是大众客户。不少名义上为老年人设计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针对性不强,没有切实满足老年群体金融需求和生活需求[12]。由于养老金融业务贡献度还比较低,商业银行并未建立较为合理有效的养老金融服务开发部门,而是需要银行内部多个部

门合作协商才能完成产品的开发,导致业务流程复杂,沟通协调成本高,产品开发的周期长[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