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遗忘了多年的国学教育.doc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被遗忘了多年的国学教育,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正在全国许多小学得到加强。2008北京奥运会气势恢宏的开模式上所展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给国人、给世界留下了心灵的震撼,也对我们在小学加强国学教育给予了巨大鼓舞。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国学,是指我国古代的传统学术和文化经典,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考古等领域。对小学生实行国学教育,旨在提倡中国文化和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把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把学习内容局限在课本,缺乏生存教育、协作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和自学意识与创造精神,隔断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用脱节,学生们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国学启蒙教育在现代社会被重新提了出来,并陆续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试点

学习国学的意义

一、健全人格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培养情操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塑造品德

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学习国学的好处

我国古代高度重视思想教育,提出了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的教育理论,将人的一生,自觉地规范在道德教化的全过程之中。

而国学中无论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还是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教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着一种嘉言懿行,对于开拓心胸志趣、提升人格教养、培养敦敏好学精神和开发潜能、启迪智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辩、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教育学家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重要的人格养性的因素,是最难“教”的,至少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这种有关“德性”的成长,是在一种“陶冶”、“熏习”,或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因此,当代许多国学教育专家通过反复研究、实验证明:0—13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诵读国学经典,就会受益终身。

学习国学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提高:

(1)记忆能力:孩子天生都是记忆的高手,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记忆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语言表达能力:读经让孩子开口说话,加上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3)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的识字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4)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词汇,认识了大量汉字,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变得水到渠成了。

(5)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如果说以上能力的提高,都不算什么的话,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6)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国学的概念界定的误区

对“国学”的概念界定不清,是现在小学中的国学教育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

“国学”概念有传统与现在之分。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

由于对“国学”的概念界定不清,有的教师甚至把组织学生诵读一些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家诗》等古代幼学启蒙读物和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就以为是国学教育;也有一些教师居然说他们至今还没有开展国学教育——尽管他们每天实际上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包含有国学教育的成分;还有一些教师简单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子和儒家学说。诸如此类对国学概念的片面理解和曲解对在小学中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显然是有害的。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二、关于加强国学教育的目的

如前所说,我们小学每天所进行的教育中都包含国学教育的成分。那么,我们加强国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具体地说,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

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友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则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作“照面”解了。

成语“文质彬彬”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从哪里来的?读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而不读这些幼学启蒙读物,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怕是很难有机会搞懂这些的。

2.增加民族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就艺术而言,不仅中国的国画、石刻、壁画等在世界艺术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民族音乐对人类文明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有一首诗写道:“八音”古乐久沉埃,艺苑老花今日开。百卉争妍该独秀,清风引得凤凰来。“八音”是哪八音?如果不清楚“八音”是哪八音,是难以想象古乐中的“八音”之美妙的,而这个出处就是《三字经》中的“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如果不读《三字经》,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怕也是似懂非懂的。

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然而,《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三百个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称奇叫绝。

毫无疑问,小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学到了小学教材中所学不到的厚重的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知识。

4.校正行为规范

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为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而阅读是无限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对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教化内容,像《弟子规》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和“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既琅琅上口,又通俗易懂,选来作为国学教育的内容是很适当的。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尽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教育,但是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像《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读书方法,可谓至理名言,不能不知。

就小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而言,我们在国学中也同样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如《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通,作正字。”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对小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素材。《弟子规》中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和《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小学生告诫更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

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教育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渗透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而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的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6.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进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

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应该是仍然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把国学中这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7.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国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和潜能挖掘的多样性。我校的国学教育实践表明,国学教育的开展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成功范例,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关于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处理

国学的内涵是庞大的,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关键在于对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1.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有人,甚至不少人都以为,国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因此,国学教育就是教学生这些东西。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和有害的。国学可以包含、但绝对不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

如前所说,国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国象棋、琵琶、古筝、书法、中国画、剪纸、风筝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内容。因此,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作出科学的选择。

2.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处理

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

必须勇敢地承认,在我们的国学中是存在糟粕的东西的,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在国学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是时有所见的。对糟粕如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如《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

其次,我们要反对国学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现在,有些学校搞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机械诵读、记忆一些古代幼学启蒙读物,结果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就里,不明其义。试想:学生如果只会背诵《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而不清楚“香”指的是谁、“融”指的是谁,更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仅仅会背诵这两句话,有能有什么意义?这种国学教育是形式主义的,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

国学教育中的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千万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能够三言两语用白话就说清楚的东西,偏偏不说,非得“之乎也者”一番,这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国学教育中的中国古代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多元营养。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反对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仅仅就阅读而言,光读国学名篇名著,不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高士奇的儿童科幻科普作品,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国学教育只有走在理性的道路上,才能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发挥很好的作用。如何才能使国学教育走在理性的道路上,看来还有待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作进一步深刻思考和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