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疗效观察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720 ,+ +。+‘—+’。 }临床研究}x [文章编号]1673-7768(2008)05-0720-02 k-+ +。+ +— 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疗效观察 蔡茂生,韦永强,周芳玲(广西民族医院急诊内科,南宁530001) [摘要]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方法42例符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只给予高压氧治疗;每10 d为一疗 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9例(86.36%),显效3例(13.64%),无效0例(O%);对照组治愈1O例(50.00%),显 效7例(35.00%),无效3例(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igi组后遗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联合纳洛 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疗效显著。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纳洛酮;高压氧 [中图法分类号】R 135.14 [文献标识码]B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CO)是急诊科冬春季的常见病、急危 63.60%;对照组患者昏迷时间平均为(5.66±2.48)h,迟发性 病。一氧化碳中毒不仅能直接损伤脑组织,而且会产生迟发性 脑病发生率为45.00%,头CT/MR/异常率为90.00%,经统计 脑病,该病后遗症重,病死率高,早期临床干预尤为重要…。我 学分析,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们应用高压氧联合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急性CO中毒, 3讨论 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CO与体内血红蛋白有巨大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亲和 1资料与方法 力大250—300倍 。碳氧血红蛋白不能进行氧合,血液失去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急诊抢 携带氧的能力,引起全身组织缺氧,特别是大脑组织缺氧程度 救患者42例,均为急性中毒3 h内急诊入院,均符合急性CO 更为明显。过多的CO可从血管内到血管外、从细胞外到细胞 中毒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O一75岁,平 内,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a3氧化酶和内质网中的P450结 均(50±6)岁,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22 合,使细胞利用氧发生困难,并影响毒物的解毒、代谢物质的活 例,对照组2O例,两组性别、年龄和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 化和灭活等氧化还原反应。因此CO吸入的有害作用不因碳氧 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血红蛋白的浓度下降而停止,后遗症的发生可能与CO同细胞 1.2治疗方法两组在常规治疗(纠正缺氧,防治脑水肿,预 色素a3氧化酶结合的半减期有关 。高压氧治疗可以促进 防并发症)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压力为1.0 mPa, CO排出体外,有效提高血氧张力,可使血氧含量增加20倍 ], 每次100 min,每天1次;同时静点纳洛酮1.6—2.0 mg加入 还有助于驱使CO与其结合的各种分子分离,使其恢复功能。 5%葡萄糖250 ml中静滴,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4个疗 CO中毒后由于缺氧和CO的直接毒性作用,重者可并发 程后评价疗效。对照组高压氧治疗同治疗组。 脑水肿、脑疝、肺水肿、休克、急性肾衰竭、心衰、呼衰、皮肤损 1.3辅助检查均于1-4周内行头CT或头MR/检查,部分 害、周围神经损害、挤压伤、脑出血、脑梗死、癫痫、迟发性脑病 患者可见双侧苍白球低密度改变,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改变。 等情况,及时正确的高压氧治疗可尽快纠正组织缺氧,恢复细 脑电图可见弥漫性低波幅慢波,与缺氧性脑病进展相平行。 胞功能,缓解并发症。及时应用高压氧治疗能降低迟发脑病的 1.4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生活自理,症状及体征基本 发生率 。 消失,无后遗症及并发症;显效:症状明显好转,部分体征恢复, 中、重度CO中毒后,脑组织缺氧明显,机体在应激状态下, 生活基本自理或遗留某些后遗症;无效:无变化。后遗症包括: 脑内3-内啡肽释放增加,引起中枢抑制,更加重脑组织缺氧。 昏迷时间、迟发性脑病发生率、头CT/MR/改变进行对比分析。 缺氧使脑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肿胀,造成脑血管循环障碍,引起 1.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 缺血性坏死及广泛的脱髓鞘病变。13一内啡肽抑制前列腺素及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 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可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纳洛酮 异有统计学意义。 是吗啡样受体特异性拮抗剂,易透过血脑屏障,能解除B.内啡 2结果 肽对中枢神经抑制,对抗3-内啡肽对前列腺及儿茶酚胺的心血 2.1疗效分析治疗组治愈19例(86.36%),显效3例 管抑制而催醒,兴奋呼吸,改善脑缺氧,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循 (13..64%),无效0例(0%);对照组治愈10例(50.00%),显 环,升高血压,提高心率,并有可能抑制某些CO中毒后的大脑 效7例(35.00%),无效3例(15.00%),经统计学分析,P< 白质脱髓鞘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变性,从而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 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生率。 2.2后遗症对比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昏迷时间平均为(3.60 目前认为,最强的血管舒张因子和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内 ±2.10)h,迟发性脑病发生率为18.18%,头CT/MR/异常率为 皮素1在急性CO中毒后脑损伤的氧化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介导 内斟 2008年10月 第3卷第5期 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887~888。 72l 作用。王伯良等 研究表明,急性CO中毒患者血浆中血管舒 张因子含量明显减少,内皮素1含量明显增加,二者之间的平 衡失调参与了急性CO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急性CO中毒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65~966. 后出现昏迷、休克或死亡的重要促进因素。纳洛酮可明显提高 血浆中血管舒张因子的含量,降低内皮素1含量,可改善急性 CO中毒的病理损害作用,能加速中、重度急性CO中毒患者意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 出版社,1999:699. [4]吴钟琪.高压氧临床医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9. 识的恢复,缩短病程,降低致死、致残率 。 [5]杨益.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在急性CO中毒抢救治疗中,在持续吸氧、脱水降颅压、促 进脑细胞营养代谢、改善脑血循环、应用激素等对症治疗基础 上,尽快给高压氧治疗。如果在条件差,不能进行高压氧治疗 的基层医院,纳洛酮是一种很好的替代疗法。应用纳洛酮治疗 急性CO中毒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且效果明显,值得 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如能实施高压氧联合纳洛酮治疗方 案,当然为最佳选择。 社,2005:181. [6]景炳文.急症急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8l1. [7]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0. [8]王伯良,仲月霞,曹义战,等.纳洛酮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 浆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 l4(10):853~855. 参考文献 [9] 曹建崇,别琳,张红,等.纳洛酮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综合抢 救中的疗效分析[J].北京医学,2000,22(1):30~32. [1]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第2版.jB京:中 [文章编号】1673-7768(2008)05-0721-02 丙酸倍氯米松吸人治疗感染后咳嗽58例 苏乃辉(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内科,530600) [关键词】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治疗;感染后咳嗽 [中图法分类号]R 441.5 [文献标识码]B 感染后咳嗽是指各种病原体致呼吸道感染后继发咳嗽,感 医学有限公司信谊制药厂产)200 g吸入,每日2次,疗程均为 染控制后咳嗽症状仍不缓解。临床表现为咽部干痒、刺激性干 更长时间。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丙酸倍氯米 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感染后咳嗽5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7 d。 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病程持续长,可以持续3~8周,甚至 1.3疗效评定 咳嗽疗效评定参见相关文献报道 】。痊愈: 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显效:咳嗽症状明显缓 解(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 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无效:咳嗽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医学统计包,计量资料采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 分会哮喘学组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感染后咳嗽的 诊断标准…。入选病例为感染后咳嗽持续3周以上,x线胸片 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基本正常,痰细胞学检查正常,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咳嗽,共 2结果 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16—71岁,平均 (46.7±11.2)岁。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8例,男性31例,女性27例;重度咳嗽19例,中度咳嗽26例, 轻度咳嗽l3例。对照组58例,男性3O例,女性28例;重度咳 嗽l6例,中度咳嗽30例,轻度咳嗽12例。咳嗽程度划分参见 相关文献报道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咳嗽程度上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的基本治疗均选用常用的止咳化痰 药,包括外周性止咳药、祛痰药及中枢性镇咳药,如复方甘草合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 善,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253,P =0.000)。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1两组疗效比较/7, 痊愈 显效 n(%) 无效 总有效率 有效 治疗组58 32(55.17)19(32.76)6(1O.34)1(1.72)57(98.28) 对照组58 12(20.69)7(12.o7)29(50.00)10(17.24)48(82.74) 3讨论 剂、咳必清、克咳敏等,部分患者加用异丙嗪或扑尔敏等抗过敏 药。治疗组在基本治疗方案上加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上海 感染后咳嗽属于亚急性咳嗽,据文献报道,大约占慢性咳 嗽病因6%~10%,而11%-25%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