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米芾《蜀素帖》结字法分析

2024-01-2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芾《蜀素帖》结字法分析

每个字都有⾃⼰的空间结构,由笔画组合成⼀个字的⽅法叫结字法。

唐代楷书重在建⽴规范与⽓势,字形⼤⼩相差不⼤。⽽宋⼈重在意趣,⽶芾主张字有⼋⾯,“⼤⼩各有分”,认为“⼤字促令⼩,⼩字展令⼤”⾮古法。

⽶芾结字善于使⽤“各随其体”之法,把每个字的独特造型塑造出来。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痴能合其趣⽿。”

⽶芾素有“集古字”的称号,说明他对传统的继承是下了⾮常⼤的功夫的。他曾下⼤⼒⽓搜寻魏晋法帖,然后⽆间临池。《蜀素帖》的结字已经形成⽶芾独特的风格,不是⼀般性的集字凑泊,属于扎根传统基础上的个性化的处理⽅式。⽶书恣肆⽣动,通过以下⼏种结字⽅法得以实现。1、奇与正

汉字⼤致属于⽅块字,整体上要有稳定感,⼀般轴线垂直者为正,轴线与垂直线有⼀定⾓度者为奇。《蜀素帖》每字⼀奇,结字以攲侧⽣动为主,单字轴线多奇。

“⽔”、“饵”、“亭”、“朋”等字,轴线不是左倾,就是右斜,极⼒避免正局。

《蜀素帖》以左倾字形为多,仍保留了书写《苕溪诗卷》时的⼀些特征。左倾给⼈险绝之感,右斜给⼈飘逸之感。

《蜀素帖》奇⽽不散的原因,⼀是界格对倾斜的字势起到了约束作⽤,每字的宽度没有超越边线。

⼆是上下字通过轴线的矫枉过正获得平衡感,如“江波”上字右斜,下字左倾,连贯起来感觉⽣动⽽⼜平衡。

三是轴线端正的字在整⾏字组中起到了⼀种矫正作⽤,如“扬帆”字势端正,起到了⼀⾏中的引领作⽤。这些⼿段使得该帖奇⽽能正。(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