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新辨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26卷第4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12月 Vo1.26 No.4 J0URNAL OF ABA TEACHERS C0LLEGE Dec.20o9 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 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新辨 余淑荣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 f摘要】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是古代汉语里常见的概念,然而在现在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三者的界限和分类仍比较混乱。本文 试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8—4142(2o09)O4—0095—02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然而, 和读音表“誓”的含义。且“誓”与“矢”也不是一一对应 目前对这三个术语的使用仍然比较混乱。往往同一个 的,“誓”字常常又被“逝”所代替,如《诗经・魏风・硕鼠》 字,甲说是古今字,乙说是通假字,丙说是异体字。甚至 “逝将去女”.“逝”的本义是“往也”①,亦可通假为“誓”。 同一个人或同套书,在甲处说是古今字,在乙处说是通 可见,“错通措”、“矢通誓”、“逝通誓”无必然的联系,也 假字,在丙处又说是异体字。那么,古今字、通假字与异 无规律可循。 体字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具有哪些异同?本文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里很普遍,尤以先秦两汉的古 就此作一番探讨。 书为最(当然后人沿袭而用的情况也不少)。为什么会 所谓通假字,它产生于“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即 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一是古代字数少,用字又 人们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写了一个音 没有规范,为了书写的简便,有时把一些读音相同或相 同或音近的字(借字)。例如,燕子的“燕”,它是一个象 近的字混用了:二是书面材料在辗转传抄、刻写的过程 形字,完全象一个燕子展翅的形状。它在《诗经・鲁颂》 中出现了一些通假字。但是,通假字并不能互通,比如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中借用作“宴”字。“燕”和“宴”没 归通馈.绝不能馈通归。 有任何字形、字义上的瓜葛,只因读音相同,就拿来借 那么何谓古今字?某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 用了。而且借用的时候,本字和借字都是当时客观存在 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多义字”与后出的 的,它们是处于语言发展的同一历史平面上,因为在同 “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简言之就是指在某一 书中也出现了“宴”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 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段玉裁说:“凡读经传 弟”句中就有“宴”字。 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 “措”字,本义是“放置”,“从手,昔声”①o此字《周易》 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艮明确地 已有,但在《庄子・达生》“错之牢柙之中”用“错”不用 指出了古今字的“古”与“今”是相对而言的。 “措”,而“错”的本义是“金涂”,“从金,昔声”①。二字含义 例如:“益”字,《说文解字》云“饶也,从水皿,皿益之 无关,只因同音,借“错”的字形和读音,表“措”的含义。 意。”《六书正伪》亦云“益,器满也,从水在皿会意。”这 “誓”字,本义是“约束”,“从言,折声”①。这个字远 些古代字书的解释都指出了“益”字造字时代的本义正 在商周金文中已经出现,但《诗・庸风・柏舟》:“之死矢 是水从器皿中溢出的意思,即今“溢”字含义,所以许多 靡它”中,用“矢”不用“誓”,而“矢”的本义是“弓弩矢”① 先秦古书中都用“益”来表示今“溢”的含义。如《庄子・ 与“誓”字在含义上毫不相干,只因音近,借“矢”的形体 列御寇》云“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芳不肖。”集解“俞云: 【收稿日期】2009—09—18;修改日期:2009—10—12 【作者简介】余淑荣(1971一),女,宁夏固原人,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K,i ̄文字学。 96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t} 益,当作溢” 《吕氏春秋・察今》“滚水暴益”…・句中之 “益”,同样也是今“溢”之意。 “竞”字,竞的本义是指乐曲演奏完毕。《说义》“竞, 乐曲尽为竞。”段玉裁注:“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 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竞。”《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 卿,亡不越竞,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竞”就是“土 地之所止”的围境的“境”字,后来为这一引中义专造 “境”字,在“国境”意义上,“竟”与“境”便构成一对古今 字。由“竞”的小义“乐曲尽”引申而出的意义是很多的, “境”字仅表示了众多引申义中的“国境”一义,其他引 申义仍由“竞”米表示。 “赴”字,“赴”的本义是“奔向”,《说文》“赴,趋也。” 《苟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后引申为“奔告 丧事”。《左传・襄公七年》“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 疾赴于诸候。”为了区别这个引申义和本义,便为引申 义造了一个“讣”字,赴、讣构成一对古今字。 “张”字,“张”字本义是敷弦张弓,《诗・吉日》“既张 我弓”即用本义,由此引申出腹胀义,《左传・成公二年》 “将食,张,如厕”。注:“张,腹满也”。后来,为了区别起 见,为引申义造了一个“胀”字。 从以上几个例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今字为分 担古字的某一个意义而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字与 古字是一对一的。而且从一一对应的古今字中我们也 不难看出:今字的出现有的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意 符实现的,如益溢、竞境、其箕等字;有的则是在古字的 基础上通过改变原有的意符来实现的,如赴讣、张胀、 谢榭等字。但无论怎样演变,都是以古字作为基础的。 后起的今字有的是取代古字的造字本义或最原始的意 义,如益溢、其箕、止趾等字:有的代替了古字的引申 义,如取娶、感撼等字,但无论怎样,今字只是取代了古 字的其中的一个含义 如“衰”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衰,雨衣,秦谓之 革,从衣,象形。”是以草编制的雨衣,本义是衰衣。“衰” 除了本义外,还有“衰弱”、“差降”等义,后起的“蓑”字 只是取代了“衰”这本义 “反”字,《说文》“反,覆也。”段玉裁在“覆”字下注: “反,覆者,倒易其上下。”可见依许慎说,“反”字本义是 正反的反,这在文献中是常见的。但在《列子・汤问》“寒 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字,意义是返回。正反的 “反”与行走“返回”这两个意义间的联系很明显.后起 的“返”字只是取代了“反”的引申义“返回”。 可见,古今字不同于通假字。古今字是语言文字发 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孳乳分化现象,而通假字是前人 在使用文字中的一种习惯,二者的区别是显著的。古今 字在用古字兼表数词数义时,今字并不存在,古字今字 在产 的时间上有先后的差圳,而通假字与小字同时 并存.处于语言发展的同一历史平面上,没有时间先后 的区别,冈而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用通假字代替 本字:古今字在形体、意义上有必然的联系,而通假字 在形体、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古字包含今字的含 义,而通假字只有声音上的联系.只要音同音近就可以 借用:古今字中今字对古字是文字制订上有口的的分 化,它同古字的联系是确定的,通假字对于本字是文字 书写中的简单替代,它同本字的联系是临时的。 异体字,《说文》里叫“重文”,有的人称为“或体 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小同而读音和意义完 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譬如《左 传・成公二年》中有“韩厥倪定其右”一句,这句中的 “傀”就是“俯仰”的“俯”,“傀”与“俯”形体显然不同.但 读音、意义完全一样,而且如果把这句直接写成“韩厥 俯定其右”也可以.因为“侥”“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 对换。除此之外,猫一猫、猿一援、晷一略、岳一激、礅一谁一炮 等等都是异体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种写法,不应有几个不同 的形体。但是汉字并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造.加上汉字 的构字方法较多,记录同一个词的书面符号就可能有 几个不同的形体,这就使得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异体字。 现在,异体字经过整理,不再使用了,但古籍中异体字 依然存在,这是我们读古书时不能不注意的。 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 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而古今字中“今字”的意义 包含在“古字”之中,所以古书中的“古字”可以代替“今 字”,但“今字”只能代替“古字”中的某一意义。某些先 造字和后起字如果意义无别,仅仅形体不同,如“睹”与 “靓”、“唇”与“唇”等,那就不是古今字而是不同时期产 生的异体字了。 异体字与通假字也不同,通假字与本字意义不同, 相互代替会产生歧义。异体字形体不同但音义无别,相 互代替不会产生歧义。譬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 胜歪杓”中,“盔”就是“酒杯”的“杯”.“歪”与“杯”形体 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 因此.在给古籍作通俗的注解以及在中学语文教 学中。为了简便起见,在叙述时最好用“通”这个术语表 示通假字.用“同”这个术语表示异体字,用“后来写作” 表示古今字 例如:“归通馈”、“岳同数”、“辟后来写作 避”.这样读者一看就明白了 【注释】 ( 许慎说文解字,陈昌治刻*-[MI.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注 ̄-IMI. ̄ ̄-:-5-籍出版社,19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