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less Internet Technology
No.10May,2021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刘 洋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近年来,翻译需求快速增长,翻译技术不断更新,对新一代译员提出了“既要会翻译又要懂技术”的更高要求。国
内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教学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课程教学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软件效能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文章认为,不断优化翻译软件的文本处理能力,建设本地化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开启更加科学全面的培养模式,对于破解这些难题,冲出当前的教学困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问题;改进对策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语言服务方法,使人们进入语言信息化的全新领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是一个各类语料库的集合,有种类多、容量大、
[1]
速度快、价值高的特点。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市场对语言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翻译技术发生革命。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在线翻译词典、电子机器翻译软件(MT)、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等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工作。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学识渊博的“知识”开始被淘汰,在面对新一代的翻译工具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无所适从。当前,国内缺乏成熟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体系,还未完全跟上这场革命的节奏。不过,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前景无限,未来可期[1]。 1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效率可观,优势明显,但当前课程教学体系的不健全和翻译软件的诸多局限,给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带来很大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国内只有北京大学、北京航天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少数一线城市高校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专门师资力量,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能基本完成计本校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学任务。在广大二、三线城市高校中,翻译专业教师大多从事传统翻译的教学研究,能够胜任该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极其匮乏,绝大部分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尚未构建起完整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课程体系,即便是已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高校,都是基本依赖外聘教师完成课程教学。全国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还处于“星星之火”的初始局面[2]。1.2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存在局限
1.2.1 翻译软件产出的译文缺少语言韵味
翻译软件在处理文本时,大多采用比较机械的方法对语言单位进行划分,缺少对篇章主旨、段落语境、文化背景的深入考量,对词句的内涵性、多义性把控较差,产出的译文显得呆板、僵硬,语言的正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较低,缺乏正常语言的生动气息和丰富韵味,失去了语言中“美的灵魂”,
[3]
离“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1.2.2 翻译软件表现出较低的模糊匹配召回率
翻译软件对记忆库的反复检索,就是寻找最佳可匹配译文的过程。匹配分为模糊匹配和完全匹配[2]。一般情况下,模糊匹配召回率比较低,反馈的是一些大致相近的信息。而完全匹配召回率就比较高,反馈精准,译文正确率高。翻译软件产出译文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记忆库的完善程度,库存数据越全面,检索结果就越精准。翻译软件在处理很多专业文本时,由于记忆库不足,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模糊匹配召回率,仍需人工进行大量的翻译加工。1.2.3 翻译软件表现出较窄的文本适应范围
翻译软件能利用不同专业的术语库和基于“翻译记忆”的记忆功能,融合记忆库和语料库的海量资料,有效提高翻译效率。但是这种技术比较适用于句型简单、复杂性较低、内容重复性较高的文本,如说明书、技术文件等。对于文学等逻辑强、文采要求极高的文本,计算机辅助翻译显得束手无策。
2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改进对策
2.1 不断优化升级翻译软件的文本处理能力
依托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翻译软件产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神经机器翻译(NMT)的数据稀疏性等问题的解决,为翻译软件的迭代更新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全面提升翻译软件的文本处理能力,进一步解决计算机翻译软件产出质量低劣、译文僵硬、适用性窄和模糊匹配率召回低等难题。
2.2 构建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体系2.2.1 加强本地师资培养
从政策、人力、财力上大力支持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培养后劲不足的问题,逐步建立起本地化、专门化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师资队伍。主动对接一线城市优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走出去”和专家“请进来”的方式,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研究、课程研讨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施教水平。2.2.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主打技术+项目的培养模式。计算机翻译技术是提高翻译生产力的利器。教学中常涉及的计算机翻译技术主要包括式转换、翻译记忆、术语处理、质量保证和语料处理
作者简介:刘洋(1984— ),男,贵州赤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翻译。
- 95 -
第10期2021年5月
无线互联科技·技术应用
No.10May,2021
5个模块。教学设计时,把这5个技术模块有机融入翻译项
目实践,让学生的翻译技能得到充分锻炼。翻译专业学生的
[3]
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在模拟教学或实战翻译项目中,学生可以通过担任项目主管、翻译人员和校对人员等角色,熟悉流程管理技术、语言资产管理、资源管理技术等翻译管理技术。如条件具备,还可邀请跨国语言服务企业项目负责人员或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教授参与课程教学。
(2)融入语料库+术语库的培养模式。语料库是一种主要以语句为单位的电子文本库。术语库是一种可以自动检索、比对、提取术语的电子词典。完善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术语库的译者培养模式,建立财经、计算机、法律等一些特定内容的专业翻译语料库和术语库,可以为快速、精准、高效的翻译提供最强大支撑。在语料库+术语库培养模式下,译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扮演着知识“涉猎者和搬运工”的角色。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译者完成信息的整理和吸收,内化为潜在的储备。同时,构建完善的语料库,需要多学科人员参与,无形中加强了译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完全符合真实的翻译场景和翻译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3)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的培养模式。慕课(“MOOC”)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它能提供丰富的网络在线翻译课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进入平台进行学习,灵活地完成翻译学习任务。学校可以把慕课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新
型的译者培养模式。学生不仅可以紧跟课程演示、操作步骤
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学习,还能通过内置功能模块进行在线提问,开展统计、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获
[4-5]
得快速提升。在这种模式下,课堂互动变得非常频繁。
(4)完善学校+企业的培养模式。紧贴任务需求,坚持实训导向,拓展培养模式。学校应充分盘活社会企业优势资源,共商共建一批贴近实操需求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或实训基地[4],让学生融入全方位、多层次的翻译技能训练,掌握语言服务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翻译产出的具体操作和相关工作流程,提升学生的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多任务应对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把理论融入实践,拉近象牙塔中的学生与翻译实操岗位的距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接口。3 结语
在目前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和辅助翻译工具以及企业“合作”,培养出“翻译+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才能实现与用人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因此,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教学的学校、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把握计算机的前沿技术,还要融合多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推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课程,从多角度、多维度科学施教,有效解决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瓶颈问题,让学生学有所成,能够胜任翻译岗位。
[参考文献]
[1]王珂.大数据与计算机辅助翻译[J].北方文学,2017(7):257.
[2]张华慧,曹佳男.翻译实践教学中的项目管理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与传神翻译公司的合作项目为例[J].科教导刊,2017(36):142-144.
“中外翻译史”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18(5):109-117.[3]祝一舒.翻译认知与翻译历史观的建立—[4]程敏,彭雪蓉,钱坤.本科院校CAT课程建设之路—以南京晓庄学院本科英语翻译专业CAT课程建设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3):146-147.
[5]于艳玲.MTI教育“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建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4):98-101.
(编辑 王永超)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teaching
Liu Ya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ranslation demand and the continuous updating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 higher Abstract: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translators need to understand both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imperfect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the shortage of teacher strength, and the deficiency of translation softwa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break out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deadlock by constantly optimizing the text processing ability of translation software, building localized teaching staff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ning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mode.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 9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