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这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带来全面深刻长远的影响。与其他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晚,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研究尚未成熟。本文通过对国外典型老龄化国家养老建筑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和对我国养老建筑发展历程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和研究现状希望对我国今后的养老建筑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建筑 文献研究 空间设计 第一章 引言
我国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2]。
世界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相继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经过了几十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尝试,探索到了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和有特色的养老建筑模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老龄化较于滞后,对于养老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也不及发达国家。对于国外在养老建筑上的研究与建设经验与我国国情结合,是我国在养老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第二章 国外养老建筑发展过程与优秀案例 一、法国养老建筑的发展
法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60 岁以上的人口在1850 年欧洲产业革命即将胜利时,就已达到总人口的10%,法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法国作为西方福利国家的典型,在养老的保障方面以社会养老模式为主。2007 年法国政府通过了《安度晚年 2007~2009》和《高龄互助 2007~2012》两个全国性的养老发展规划方案,鼓励在全国设立养老机构就是该法案的核心内容之一[3]。法国政府在推动养老机构的设立方面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加大政府对养老事业的补助力度,二是放宽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事业的门槛,使盈利性的养老机构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政府也以补贴的形式鼓励老年人住进养老机构,这也使得法国的养老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法国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生活辅助住宅、老年酒店式公寓、护理院、疗养院。另外,由于法国的老年人多与子女分居居住于社区之中,因此社区中可提供家庭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上门的料理服务工作。同时还设立了名为“老人中心”(法语“logement-foyer”)的社区机构,集公寓、餐饮、医疗、娱乐等服务于一体,不仅其入住者可以使用其服务功能,社区内的其他老年人也可以进行使用,是老年人服务更加普及[4]。
二、德国养老建筑的发展
据统计预测,到2050年德国超过65岁的老年人人口比重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可见德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德国的养老产业也比较发达,养老护理已经达到普及化,同法国类似,有93%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另外有2%的老人选择居住在适老性的房子里,剩下3%的老人选择在养老院居住[5]。
德国的养老体系的发展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1940年开始的是第一代养老建筑,此时的运营模式以“收留”为主。 2.1960-1980年之间开始建立第二代养老建筑。此时将“医疗养老”理念融入到设计之中,建筑设计开始开始与医护建筑相结合。
3.1980年开始第三代养老建筑,提出了社区养老理念,开始在社区中建设养老建筑。
4.1995年第四代养老建筑开始兴起,强调“居家”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中将养老建筑设计出“家”的氛围。
5.新世纪出现了第五代养老建筑,更多的提倡居住环境与社区环境相结合,有些类似法国的养老模式,使养老与社区生活融合在一起,为老人提供了家庭般的生活氛围,公共区域可以向社区开放,配备有厨房等设施可以让老年人从事日常活动等等。
三、日本养老建筑的发展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先后颁布了《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作为保障老年人权利的支柱性法案。随后有颁布和完善了《护理保险法》《确保高龄者安定居住有关修正法案》等,是养老权益得到了有效法律保护[6]。
在日本的养老建筑类型之中,最典型的有六种:老人之家、服务公寓、集体老人之家、特别护理公寓、高龄者住宅和65岁人群高龄者住宅等。这些养老建筑的共同特点是:选择环境良好的场址建设,符合老人的心理需求;交通相对便利,方便老人出行或是子女、友人前来探望,这也体现了养老建筑鼓励老人进行社交行为的需求;有配套齐全的公共设施,可以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让老年人可以自由的进行社交活动,使其心理上不会有失落感;在方案设计与建设前期会对项目定位和功能设置进行详细的调研,是方案更有针对性与合理性[7]。
第三章 国内养老建筑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养老建筑发展过程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出现较晚,因此养老建筑设计研究也起步较晚,在2000年前后才开始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在国内兴建养老建筑,同时也开展对养老建筑的理论研究工作。
1.1949年—2000年国内养老建筑发展研究
1949年建国之初,老龄化问题并未出现,因此养老建筑只是缓慢发展。类似于德国在上世纪40年代的情况,国家仅将城市中的“三无”老人和“五保”老
人作为救助对象,收养在福利院中,并未建立专门的养老建筑,养老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8]。
80年代我国参加世界老龄化问题大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住房要求的需要也促进了养老建筑的发展,“两代居”和老年人住区的雏形初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变为“4-2-1”结构,养老问题也慢慢从国家责任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的共同责任。老年住宅、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一系列的养老建筑开始出现 [9]。
90年代开始住房体制开始改革,养老建筑的研究也得到了深化。研究的着眼点也从原先的功能空间转向了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研究;室外环境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满足公共娱乐活动转向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户外空间设计研究;对于无障碍的设计也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0]。
2.2001年——2010年国内养老建筑发展研究
2000年,我国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老事业的发展,养老建筑按经营模式发展为:企业盈利型、政府收益型、政府福利型等三种。我国也模仿西方的“CCRC”大型综合社区养老方式经验,发展大型的养老社区,并在大城市周边兴建大型养老综合产业, 2004年后开始尝试设立与其他年龄层混居的养老模式。
这一时期国家提倡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加快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有些地区也提出了“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协助下在家庭中实现养老,7%的老人通过社区照料服务实现养老,剩下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集中进行养老[11]。
3.2011年至今国内养老建筑发展研究
为避免许多发达国家把照料老年人的责任多包揽到政府身上而导致的家庭责任破裂和社会福利事业破产的情况,我国推出政策支持家庭和社区对老年人的照料。国家积极推动老年社区的建设,许多一线的地产公司都加入了养老社区建设
的行列[12]。对于养老建筑的研究工作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城市的层面,对于城市公共绿地的适老性改造研究和城市步行空间的适老性研究工作都已开展。
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许多智能产品也运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社区的智能化管理也可以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可以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监管。智能化的养老建筑管理将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养老建筑的发展展望
我国养老建筑的发展过程与德国的发展过程有些相像其中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养老建筑的发展上我认为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对老年人行为的研究。对于老年人行为的研究决定着设计方案是否能针对老年人的行为方式展开,养老建筑应充分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调研[13]。 2. 与其他专业结合,在大建筑背景下进行设计,养老建筑的发展不能只局限在建筑学一种学科的视野之下。从城市的角度入手,将养老建筑放到城市的大环境之下,将城市设计等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设计领域都纳入设计范围[14]。园艺疗法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景观设计方式,通过让使用者参与园艺活动或是能更密切的体验植物,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舒缓身心或是辅助治疗的功效[15]。
3. 加强对国家建筑政策的落实。国内设计界普遍的浮躁问题体现在许多方面,很多无障碍设计完全无法达到应有的设计和施工水准。国家也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和监管措施,防止地产投资者在养老建筑的施工上偷工减料。 第四章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中对于养老建筑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法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在养老建筑发展史上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其可借鉴之处。同时对我国的养老建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梳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末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有较多的养老建筑施工建造,但是设计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分析笔者就养老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对老年人行为的研究;与其他专业结合,在大建筑背景下进行设计;加强对国家建筑政策的落实。以期对未来养老建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邹德侬,赵建波,刘从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12):04-07.
[2]胡小华,贺冰新,程惠兰.基于Noteexpress的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三大检索收录统计与分析[J].现代情报,2010(05)129-130.
[3]周燕珉,林婧怡.国外老年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设计趋势[J].世界建筑,2015(11):16-21.
[4]李欣,徐怡珊,周典.国内老年宜居环境的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16(02):16-21.
[5]胡仁禄.美国老年社区规划及启示[J].城市规划,1995:(03):58-60. [6]陶舒晨.基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养老社区塑造[J].规划师,2015(11):29-33.
[7]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10-12.
[8]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9]G.Doghe.Shelterd Accommodation For Elderly People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Vanden Boer, 1993:125
[10]张文范.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 [11]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2]许宁宁主编,行为学百科全书[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 年1月第一版
[13]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4]许淑莲,老年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1987
[15][美]美国建筑师学会主编,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