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国古代保留下来大量典籍、文章,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由于文言文写成的年代比较久远,语言发展到今天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现代人阅读起来困难很多。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速浏览题目。文言文阅读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暗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二、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不能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也不要停下来,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三、解答问题要“对症下药”。文言文阅读设题通常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不同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我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纸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熟练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
3.内容理解题。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略 【解析】 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必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置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示例1: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示例2: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示例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示例4:干任何事
第 1 页 共 6 页
情都要机智灵活。 【解析】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的重点词语是“度”,“先自度其足”的“度”是动词,量的意思。“宁信度”的“度”是名词,尺码的意思。 【2】
本题考查阅读短文谈启示的能力。解答时,先认真读全文,理解全文的中心意思,再谈谈从中受到的启示。这道题中,短文写了一个不知道变通的人买鞋的故事,我们应该围绕“灵活变通”这一核心展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拜见 于是,就 给……看 说 没有 听说
【2】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体现了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解析】
翻译: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方面知识的积累。
(1)诣:拜见。乃:就;于是。(2)示:给……看。曰:说。(3)未:没有。闻:听说。 【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
第 2 页 共 6 页
夫子家禽。”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_________) 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中前两句的是(__________),最后一句是(__________)。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从 这
【2】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4】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突出了这个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5】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解析】
翻译: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自:从。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第 3 页 共 6 页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对故事的记述。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对故事的议论。 【4】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描写方法的分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是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这个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5】
本题寓言故事的识记和主旨分析。这则寓言故事叫《刻舟求剑》。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读书要三到(节选)》,回答问题。 读书要三到(节选) (宋)朱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_____) A.看见 B.听到 C.通“现”,出现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_____) A.急忙 B.重要 C.严重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B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解析】
译文: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的道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地看。心和眼既然不专注,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
第 4 页 共 6 页
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会不到吗?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
【1】理解文中加点的字。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见:通“现”,出现(2)急:重要。 (1)引:__________ 【2】
(2)且: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句子类型。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3)遂:___________ 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4)亡:___________
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2】下面句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文中的:“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是反问句。 (1)一人饮之有余(____________) 【3】
(2)吾能为之足(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翻译:就是说书读得熟了,【3】翻译文中画线句。 那么不依靠别人的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其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请用一个成语作为本文标题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启发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心,还要尽量多调动我们的器官,多个器官【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益? 共同工作,效果会更好。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试着用古汉语将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言文阅读
【1】 拿 将要 于是 失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 酒 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危酒。
【4】画蛇添足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5】做任何事都要尊重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能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
【6】蛇固无足,子莫能为之足。
第 5 页 共 6 页
【解析】
翻译: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1】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引:拿起。(2)且:将要(3)遂:于是(4)亡:丢失,失去。 【2】
本题考查多义字。(1)一人饮之有余。“之”指的是酒。(2)吾能为之足。“之”指的是蛇。 【3】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翻译: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4】
本题考查 成语的识记。画蛇添足:意思是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一人做了一件事,不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 【5】
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概括。从文章我们得到的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3.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6】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
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学生可根据次方法进行解答。蛇固无足,子莫(意思是不)能为之足。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