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破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力。 课标与教材 概念体系 学会阅读地图 行为条件 1.21台湾岛卫星影像,1.22台湾岛地图,1.23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1.24经纬网地图,1.25常用图例,1.26山东省地图,1.27 校园鸟瞰图,1.28校园平面图 1.29不同比例尺的地图,1.30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1.31中国地图,1.32北京市地图,1.33中国主要交通干线图 1.34地面高度的计算,1.35等高线示意图,1.36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行为动词 行为程度 读图辨别,判读量算,在地图上辨别方识记图例。动手绘制 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选择适用的地图 读图比较,查找,选择,列举,应用。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力。 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识别,读图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图估算,读图绘图。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破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1.42 分层设色地读图识别,读图判读,在地形图上识别五形图和地形素描图 读图估算,读图绘图 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1.43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读图识别,读图判读,绘制地形剖面图 读图估算,读图绘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③等高线的画法、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地图吗,都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呢,有什么用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略)。请比较一下地球仪和地图区别在哪里? 比较项目 地球仪 地图 相同点 作用 都是学习地理、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工具 制作 地表空间及事物都经过缩小 ,内容都经过了选择和概括 形状 优点 缺点 球面体 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符合实际,可表现运动状态以及一些特点 携带不便,所反映的地理信息量有限 平面图 方便使用,所表现的范围内容及详略等有多种类型、规格,适应多种用途 各地理事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面积和形状等有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
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请同学们结合P21活动1 (过渡)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板书)一、地图的种类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第三段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教师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1、 每两人一组上前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2、 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3、 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二、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图见下页) (巩固练习)
解决以下问题应选择什么比例尺的地图
1、 去一个城市旅游,想知道这个城市的位置 2、 想知道这个城市更多的情况
3、 在这个城市地图上找到某个景点.结合P21活动2.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地图”,分三大组分别进行: 1、 量算北京市最西端到最东端的直线距离;(一组) 2、 量算北京市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二组)
3、 量算北京城区到天津城区的铁路长度大约是多少。(三组)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P22活动3.
(学生活动)1.第三组的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做的。(可做演示,组内同学可以补充) 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板书)三、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课堂小结)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就会涉及到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大小、内容的详略等。掌握这些地图的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设计】 一、地图的种类 二、比例尺的大小 三、地图的发展
课堂练习: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是什么?DEBCA
学案引导: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 距离,称为海拔,又叫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 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就是: 等深线就是:
3.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表示地面的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山地地形的五种不同部位的名称和特点
山顶:等高线数值越来越 ,由黑三角表示。
山脊:在实际生活中为线或棱,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山谷:与山脊相反,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 。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处。 陡崖:等高线集中在一起的地方。
2.五种地形的判读(看图1.30)找一找各自的特点。 地形类型 山地 高原 平原 丘陵 海拔高低 较高(>500米) 较高(>500米) 很低(<200米) 较低(<500米) 地表起伏特征 举例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喜马拉雅山 坦荡,起伏不大 平坦广阔 青藏高原 东北高原 相对高度不大,坡度和江南丘陵 缓 盆地 无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 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通常情况下,蓝色表示 ,黄色表示 ,绿色表示 ,棕色表示 。 4.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完成活动3)
三、实际应用
1.暑假里王明要去北京爬长城,请帮他选择必须的地图,并说明理由。 如:交通图有助于选择乘车路线,
2.小李周末和同学去野外爬山,应当用到哪种地图?
3.地图的分类了解。阅读19-21页
合理练习,更进一步
1.判读下列图显示的是山地地形的哪一部分。
2.下列有关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平原 B.等高线图上的山地标高均为海拔高度 C.地图的上方总是表示北方 D.等高线闭合的地区都是山地 ( )
A.中国政区图 B.城市导游图 C.中国气候图 D.世界政治地图
3、某同学想了解我国发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基地——酒泉在什么地方应查阅
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五),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为发展旅游业,拟开辟CB、DB两条登山线路。修筑这两条线路各有什么优缺点?
(2)该地计划在A、B两山顶之间架设高山缆车,电缆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米,那么从A山顶
乘缆车到B山顶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5.读等高线地形图(图九),填出图中字母所
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图五
C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 ①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米以上。 ②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③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