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2020-07-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作者:常樵

来源:《新长征》 2011年第8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它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十六大以来最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并已作为制订“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纳入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内容广泛而丰富,要求全面而完整,包括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社会相和谐,人与人相和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和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和谐,经济、政治、文化相和谐,各区域、各产业、各层次相和谐,国内和国际相和谐,等等。相应地,构建和谐社会也须多领域、多角度、多层面进行。

一、激发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活力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特征和总要求之一,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的重要标志。

激发社会主义创造活力,要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和政策。尊重劳动,是指要尊重一切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尊重劳动的实质是尊重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要在全社会加强尊重劳动的教育,形成尊重劳动的氛围;要研究保证尊重劳动落实的制度、政策、措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核心是尊重人才。国家已经确定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制订了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要认真贯彻落实。要注意和重视激发各行业、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国内各生产行业和服务行业为社会提供不同使用价值而存在,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通过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协调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行业之间公平竞争制度,从逐步破除职业歧视观念等方面入手解决行业间发展不平衡,行业收入分配不公等矛盾。当前影响社会阶层创造活力的主要问题是工人与农业劳动者的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无论按职业声望、职业收入、职业权利排列,工人、农民往往都几乎排在最后;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较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影响力差距悬殊。要通过调整劳资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疏通

利益表达机制,破除阻碍人员社会流动的各种因素,创造保障各阶层创造活力发挥的各种条件。

要努力营造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完善经济社会秩序、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下功夫。

二、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作用。这是因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不和谐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重要方面和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矛盾、问题都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加强社会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要对社会事业、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管理、社会环境等内容做出安排。要突出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六项任务。“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将公共服务体系具体化为六项内容,即促进就业

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就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内容、重点和方向。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有机体的重要组成内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目前,我们建设的管理体系总体上属于创新性社会管理,“由谁来管”、“怎样管”、“管什么”等都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制度(规划)体系建设。包括对社会管理职权的划分和职能配置的规定,管理对象及领域的设定,管理基本依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等。二是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包括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立,管理组织内部结构划分和角色定位等。三是强化机制体系建设。包括管理系统模式化运行过程、程序、方式,管理系统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等。

社会管理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完善社会主义伦理规则。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三、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邓小平讲,稳定压倒一切。保证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必须相应地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

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入手,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包括完善行政法律责任机制;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行政岗位责任制;完善行政问责制。

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流程出发,围绕流程的各个环节如舆情、预警、处置和机构、制度建设等加强工作。要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舆情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和“天气预报”,舆情收集分析是维稳工作机制的头道工序,要广伸触角、扩大覆盖,建立快捷、灵敏、高效的舆情信息网络;建立舆情信息调研、重要民意听证和反馈制度,健全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是对社会秩序的重大威胁。所谓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11·15”大火等。我国社会正经历重大社会转型期,气候环境等外部条件恶化剧烈,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机率大大上升,而且形式多样,影响范围扩大。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急需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还要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制和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制化建设、社会化建设,完善社区制度。

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要注意加强司法机关、司法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党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任务、制度安排和发展方向。党既要担负起把握方向、制订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领导力量,是总揽全

局、协调各方、整合社会关系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社会和谐的表率。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以其先进性为基础、以其执政能力为支撑的,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党的各级组织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各级干部坚定清醒,为民负责,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始终走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前列;使党的制度科学完善,保证党的肌体健康纯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责任编辑/华雯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