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生物期中试卷(必修1、必修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三生物

第I卷(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都含有氮元素的一组物质是

A.脱氧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 B.胰岛素和核酸核酸 C.丙酮酸和丙氨酸 D.脂肪和脂肪酶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核膜上的核孔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交流大分子物质 B.成熟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液泡、细胞膜等结构有关 C.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较多与细胞消耗能量较多有关 D.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有联系,在功能上没有联系

3.下图表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①和③

B.一般情况下,正在发生等位基因分离的是细胞②

C.细胞③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量之比为1:2:2 D.细胞③和细胞④所示过程不可能发生在同一器官中

2

4.某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所用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mm,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水浴中,10min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5min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中X为NaOH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右移动

3

B.在20min~30min内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6.5mm/min

C.如将X换为清水,并将试管充入N2即可测定果蝇幼虫无氧呼吸速率

D.增设的对照实验只将装置中的X换成清水,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的环境中

第 1 页 共10页

5.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缺氧导致脑细胞死亡是细胞坏死

B.细胞癌变是所有细胞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C.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D.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6.某同学在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范围内,底物浓度影响着酶促反应速率 ①(仅有酶) 酶促B.曲线①作为实验对照

反A C.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应②(酶+P) 速D.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持续上移

率7.下列有关细胞或生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磷脂含量相对高与其具有突起有关

底物浓度 B.蛙的成熟红细胞常被选为获取纯净细胞膜的材料

C.三倍体植物只能通过无性生殖获得

151415

D.将精原细胞的DNA用N标记后转入N的培养基中培养,产生的精子中含有N的占1/2

8.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相关试剂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正常,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

甲 乙 丙 丁

丙酮 - + + +

水 + - - -

CaCO3 + + - + ①②③④

SiO2 + + +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③②①④ 9.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代表的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B.乙、丙代表的磷脂双分子层、多糖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图中a、b可分别表示钾离子、氧气进入细胞

D.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

10.下面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氢的细胞器及氢的来源和用途比较,正确的是 ① ② 细胞器 叶绿体 叶绿体 来源 水的分解 水的分解 第 2 页 共10页

用途 还原二氧化碳 还原三碳化合物

③ ④ 线粒体 线粒体 丙酮酸的分解 葡萄糖和丙酮酸的分解 与氧结合生成水 与氧结合生成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在肺炎双球菌感染老鼠的实验中,下列实验结果不正确的是

A.注射R型菌后,老鼠不死亡

B.注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C.注射R型菌及热处理的S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D.注射S型菌及热处理的R型菌后,老鼠死亡,从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12.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13.双亲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那么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的儿子且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A.1/8 B.1/4 C.1/3 D.3/4

14.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15.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A.施用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D.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16.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

35

B.用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

32

C.用含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

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17.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34%和16% B.34%和18% C.16%和34% D.32%和18%

第 3 页 共10页

18.萝卜的花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以下是三种不同类型杂交的结果:

紫色×红色→398紫色,395红色; 紫色×白色→200紫色,205白色;

紫色×紫色→98红色,190紫色,94白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红色与红色杂交,后代均为红色 B.白色与白色杂交,后代均为白色 C.红色与白色杂交,后代既有红色,也有白色 D.可用紫色与白色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19.单倍体生物

A.不可能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B.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体细胞中不可能含有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

D.体细胞中含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20.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成

的氨基酸如下表所示。则右下图所示的转运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反密码子从携带氨基酸的一端开始读码)

GCA CGT ACG TGC

赖氨酸 丙氨酸 半胱氨酸 苏氨酸

G

A.苏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赖氨酸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l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1.右图是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先后经过①→③→②过程

B.细胞②分裂结束后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C.细胞①中有4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

D.细胞③分裂结束后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B的两个子细胞

22.用完全相同的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吸水速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小时后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小时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不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是不同的

B.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2-2+

C.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03吸收量大,对Ca吸收量小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 23.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完全不同

C.植物细胞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ATP由细胞有氧呼吸提供

第 4 页 共10页

D.植物细胞有氧呼吸分解的有机物是由细胞光合作用提供 24.下列过程一定能够导致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工程

C.染色体变异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互换 25.在“调查人类某遗传病发病率”的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做法有

A.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B.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C.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必须以家庭为单位逐个调查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5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5分)经测定某多肽分子式为C21HxOyN4S2(无二硫键)。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

中的几种作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NO2),天冬氨酸(C4H7NO4),丙氨酸

(C3H7NO2),亮氨酸(C6H13NO2),半胱氨酸(C3H7NO2S)。

请回答: (1)该多肽共由个氨基酸组成,参与的氨基酸的种类与数目为,O原子数是。

(2)该多肽分子中的H原子数是(3)控制该多肽合成的mRNA上至少有种不同的密码子(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27. (7分)右图表示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间的传递规律。A~C为物质,①~⑤为过程。 (1)①~⑤过程中,在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中都能发生的是(数字)。

(2)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①过程的场所有。

(3)在化学成分上物质B与物质A的主要区别是物质B含有,决定物质C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4)若物质C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有N条肽链,其中有Z条是环状肽链,这个蛋白质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个数为。

(5)用图中字母、数字和箭头写出中心法则的表达式 。

28.(8分)图甲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乙示溶酶体(一类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单层膜的囊

状细胞器)发生过程和“消化”过程。图丙是基因型为AaBBEe的某种动物的一个卵细胞基因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内填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第 5 页 共10页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丙

(1)如果甲图是生物某部位细胞的示意图,实验小组利用显微镜观察该细胞,能否看到有丝分裂的现象?为什么? ▲ ▲ (2)图甲中能产生三磷酸腺苷的细胞器有 ( ▲ )。

(3) 图乙中的a 表示 ▲ ;c相当于图甲中的( ▲ )。f表示b与e正在融合,这种融合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 ▲ 特点。 (4) 图丙所示该种动物细胞内含有 ▲ 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图可判断该动物一个初级卵母细胞能形成 ▲ 种卵细胞。

29.(7分)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图,其中A~E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回答:

(1)图中A、B过程分别表示______▲____,a、b物质表示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 (2)C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A过程产生的a物质参与C过程,至少经过 ▲ 层生物膜。

(3)A~E过程中,玉米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是 ▲ ,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乳酸菌细胞中能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0.(7分)图一、二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Ⅰ Ⅱ Ⅲ Ⅳ

图一

乙 图二

(1) 图一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 ▲ ,Ⅰ至Ⅳ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 。

第 6 页 共10页

(2)图二中丙细胞对应于图一中的 ▲ (填数字)期,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 ▲ 。

(3)图二中甲、乙、丙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 ▲ 。 (4)请绘出该雌性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模式图 ▲ 。

31.(7分)女娄菜为雌雄异株的植物,下列图1为女娄菜的性染色体组成。已知女娄菜的叶型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基因(B和b)控制。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其某种基因型的花粉粒死亡。现有下列杂交实验,结果如图2表中所示。请回答:

(1)图1中②号染色体为 ▲ 染色体,②号染色体上除Ⅳ区外的基因的遗传特点是 ▲ 。

(2)控制女娄菜叶型的基因在 ▲ 染色体上,宽叶基因是 ▲ 性基因。

(3)第1组和第2组杂交实验的子代都没有雌性植株,推测其可能原因是 ▲ 。

(4)第2组杂交实验中亲本中的雌株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 。 (5)若让第3组子代的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预测其后代中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 ▲ 。

32.(9分)某生物学习小组对当地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中资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有甲病、无乙病 无甲病、有乙病 有甲病、有乙病 无甲病、无乙病 男(人数) 279 250 6 4465 女(人数) 281 16 2 4701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 染色体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 染色体上,简要说明理由 ▲ 。

(2)如果要进一步判断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还要采取的措施是 ▲ 。 (3)下图是该小组在调查中绘制的某一家族系谱图,且得知Ⅱ4婚前曾做过基因检测确认无甲、乙两病的致病基因。

据此进一步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 。Ⅲ 1的基因型为(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 ▲ 。如Ⅲ 2与Ⅲ 3婚配,生

第 7 页 共10页

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

33.(8分)下图是五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图解,请据图回答:

(1)上述___ ▲ ____过程(填写字母)所利用的原理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2)G过程所利用的原理是___ ▲ _____,H和I过程分别表示 ▲____和____▲____。 (3)上述育种过程中,哪两个过程所使用的方法相同?

_____▲___(填写字母),具体使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两个),其作用机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A~I过程中,哪些过程作用前后没有改变作用对象的基因型?___▲_____(填写字母)。

34.(7分)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洁净试管编号为1、2; ②在l号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mL20%新鲜肝脏研

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到l号试管中,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分析:该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交流讨论:同学们推测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有三个原因。为了验证推断,在原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方案①: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②: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1mL新鲜的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

方案③:若方案①和方案②现象同时成立,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需控制 ▲ 等无关变量。

东台市三仓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第 8 页 共10页

高三生物答题纸 得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共65分。

26.(5分)

(1) (2) (3)

27. (7分)

(1) (2)

(3) (4) (5) 28.(8分)

(1) (2) (3) (4) 29.(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 __________ 30.(7分)

(1) (2) (3) (4)

31.(7分)

第 9 页 共10页

(1) (2) (3) 。 (4) (5) 32.(9分)

(1) (2)

(3) 33.(8分)

(1) ___ ____(2) ___ _____ __ (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

34.(7分)

(1)

(2) (3)

方案①: 方案②:

方案③: (4)

东台市三仓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第 10 页 共10页

高三生物 2010.1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5 BDDBA 6-10 DABBD 11-15 CAADA 16-20 CACD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l5分)

21 AD 22 ABC 23 BC 24 AB 25 ABC 三、非选择题(共计65分) 26.(5分)(1)4 2个半胱氨酸、1个苯丙氨酸、1个亮氨酸 (2)32 5 (3)3 27. (7分) (1) ②⑤

(2)细胞核和线粒体(缺一不给分)

(3) 核糖和尿嘧啶(缺一不给分) 物质A(DNA或基因)的多样性 (4)M-N+Z

(5)(2分,缺一不给分)

28.(8分)⑴不能 因为该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分裂 ⑵①⑥ ⑶ 高尔基体

⑦ 流动性 ⑷ 2 1 29.(7分)(每空1分)

(1)光反应、暗反应 氧气、二氧化碳 (2)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4 (3)ACDE CDE E 30.(7分)

(1)c Ⅰ、Ⅱ (2)Ⅲ 卵细胞或极体 (3)4、2、1 (4)如图(2分) 31.(7分)(每空1分)

(1)Y 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 (2)X 显

b

(3)X的花粉粒死亡

Bb b

(4)XX和XY (5)7∶1

32.(9分)(1)常 X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乙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2分) (2)对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并绘制家族系谱图)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X隐性遗传 aaXBXb 7/32

33.答案:(1)E (2)基因重组 脱分化(或去分化) 再分化

(3)C、F 低温处理或秋水仙素处理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

极,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4)H、I

34.(7分)(1)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高温能否使过氧化氢酶失活)(2分) (2)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 [或高温使过氧化氢(在与酶混合前)全部分解或高温既能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又能使过氧化氢(在与酶混合前)全部分解……。答案合理给分] (3)方案①: 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

方案②:高温使过氧化氢(在与酶混合前)全部分解。(答案合理给分) 方案③:高温既能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又能使过氧化氢(在与酶混合前)全部分

解(答案合理给分)。

(4)pH (如答其他答案时必须要包含pH)

第 11 页 共1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