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管成喜

2022-01-0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管成喜

摘要:在工农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水利水电工程的目的是创造福利和价值,而不是因需求而盲目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在建设项目时必须客观地对待生态环境,制定合理的对策。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意义;影响;措施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尽管在电力、农业、工业、水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减少项目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寻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

1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建设的意义 1.1符合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质量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生态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旅行都与水利和水电项目密不可分。水利水电工程由传统的建设方式转型为生态化建设,在工程设计、建设、应用的过程中更重视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1.2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步恶化,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威胁,改善生存环境是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破坏生物多样性、改变当地气候、占用耕地或居住用地等。有预见性地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充分考虑生态性,将建设理念向生态水利水电的方向转变,工程不应仅局限于眼前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使工程发挥出与人类生存环境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探索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局部气候发生变化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最突出的是当地的气候变化。建设水库或者灌溉工程的区域,地貌有原始陆地转变成水面,空气湿度增加,蒸发量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增加该区域的降水量,改变了降水条件。当水路容量超过10万平方米或水域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时,水利工程周围的降水量将显着增加。当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显着变化时,局部温度也会略有变化。冬季气温上升大概1.8℃至2.9℃,而夏季平均气温下降大概1℃至4℃。部分高原地区的温度增加整体数值大概在0.8℃至1.0℃左右,整体变化相对较小。从大范围看,水利水电工程并不会产生明显的温差改变,但还是会对局部气候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2局部降雨情况发生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地区的整体水域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对水域的影响来自以下三方面:(1)改变气流体系,气流出现一定的辐散,产生下沉现象,该区域的整体风速将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局部的降水量增加;(2)受夏季持续高温的影响,气候稳定性出现整体下降趋势,当大气层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时,修建水利工程对水流对换产生不利影响,暖空气上升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部分暖流接近水利工程,大大减少了水利工程区及周边地区的降水量;(3)在冬季冷空气的作用下,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的整体降水量可能发生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季风区域的表现较为明显。通常,水利工程周围的年降水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3地质结构发生变化

在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修建和运行过程中,周围岩石在水压的作用下出现渗透下乡,从而影响底层板块间的稳固性,还可能发生相对运动,增加了地震灾害的发生概率。水利工程的水位上升,将会大大改变周边地层的抗剪切性和抗压性,存在引发滑坡、塌岸等灾害的可能。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地质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通常,水利工程对地质结构主要产生以下三方面影响:(1)大多数水利工程是围绕该地区的大型水库开展工程建设的,大型水库的蓄水能力很强,当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被改变后,将导致该区域的整个地壳应力增加,从而发生不规则的运动。当水渗透到断层时,大幅度地改变断层间的润滑程度,进一步增加断层的可能性,因此局部地震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2)土层稳定性较差区域的水库蓄水能力并不明显,修建水库后该地区整体蓄水位的改变将十分明显,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引起滑坡甚至塌方等灾害。(3)全面建设水利工程容易引起周边环境的变化,一旦水库渗漏会直接污染周围水体,进而改变原本生态环境。 2.4影响周围土壤

修建水利工程会引起周围土壤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土壤中的水分、气体、热量和生物种群都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分为有利和不利两种。有利影响有:(1)通过建造大坝水库,可以保护农田免受侵蚀和洪水等灾害;(2)水利工程改变了天然水域,能够用于农业灌溉等,增加土壤中的水分,改善营养成分和热量,为农作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3)对于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区域,水利工程能够将多余的水分消除,有利于植物扎根更深,从而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改善土壤结构。不利影响有:(1)在山谷平原和人口稠密的城镇,一般水库的影响大于峡谷型水库。淹没土壤的渗透性发生了变化。土壤的肥力也会下降,这将影响作物的生长;(2)大型的水利工程会引起地下水位上涨,容易使土壤长期浸泡处于饱和状态,土壤湿度过高,会引起沼泽化,对植物生长十分不利,甚至加速植物死亡;(3)水利工程建成后,大部分水集中在地表层,水体中的盐分积聚在地表,加速土壤在强烈蒸发下的盐渍化。在水利工程的影响下,土壤综合溶解渗透压高于原始状态,植物易生理干旱。 2.5影响周围水质

修建水利工程后,蓄水后,河流流速大大降低,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水体污染物浓度逐渐增高,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殖能力增强,水体中离子含量越来越少,水硬度降低,水体逐渐清澈。随着河流流速逐渐变慢,河流自身净化能力逐渐降低,河流中的污染物堆积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水利工程周围的水质。

3有效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措施

虽然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需要特别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了水利水电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3.1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环节十分重要,设计人员应充分考察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当地人文特性等,做好设计阶段的基础工作,根据调查的数据和信息综合评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减少选址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建立并形成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它可以有效缓解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该地区的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补偿体系中首先需要完善基本内容,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破坏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补偿措施,其次生态环境补偿体系的运行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撑,地方政府一级部门要积极监督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中还应清晰划分各项责任,明确补偿措施,通过立法的形式实现对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的约束,在法律保护下实施各项措施,妥善处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长期稳定运行。客观地评价生态环境,通过增殖放流鱼类、下放生态流等措施平衡水生生物和水利水电工程之间的关系,丰富水生生物的资源。 3.3加强水土保护

土壤侵蚀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需要有效克服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植被和土壤,扩大植被覆盖范围,适当调整节水措施,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土地是植物和动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生物生存影响较大,污染物也会增加,一旦污染物进入水体,就会污染水资源,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如果该地区的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将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平衡。 3.4对江河流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依托江河流域,实现对地表水资源的合理调控,从可持续发展地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划流域开发,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情况,对原有的河流进行创新和改善,利用科学技术和自然规律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5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各个阶段,都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量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加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宣传,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工程项目。全面规划水利水电工程,增加项目的经济效益,平衡生态环境。 结论

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促进工业、农业、发电、运输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增加国家税收等。虽然水利水电工程是造福人类的工程,但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更加重要,保持环境的平衡,保持生物链的稳定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绿色,健康,长远。 参考文献:

[1]胡春祥.简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01:6-7.

[2]王丽.浅析农业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1:258.

[3]罗斌.浅谈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J].民营科技,2017,04:231.

[4]王洪兴.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02:12+19.

[5]王黎平,温家皓.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浅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04):1-3.

[6]韩迪,田银霞.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16(24):35-36.

[7]丁永庆.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59-60.

[8]王冰玉,刘莉.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科技与创新,2016(20):31-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