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教学设计
《电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电解》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池的形成条件,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所发生反响的类型;能正确书写典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响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和对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电解池的组成与电极反响式的书写。
【难点】
电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外表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外表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响并指出反响的类型吗?总反响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响,并指出反响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复原反响的过程。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稳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Na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根据新课程的根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开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响都是在水溶液中进展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展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根底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时机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展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
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展加工。
2、通过“质疑”、“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2、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电离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问题引入】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中起到了导电的作用;人体剧烈运动流汗后,体内的Na+和K+、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很多,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病症,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板书】第二节 电解质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学生探究实验】NaOH 溶液 、HCl 溶液 、NaCl 溶液、KNO3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学生汇报】
导电: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KNO3溶液(酸、碱、盐的溶液) 不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过渡】物理学上根据导电性实验,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一定条件下的导电性实验,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板书】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NaCl、HNO3、NaOH等酸、碱、
盐)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
【学生思考】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在受热熔化时能否导电呢?
【演示实验】KNO3晶体以及其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结论】KNO3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在受热熔化时也能导电
【概念拓展
【问题探究1】为什么电解质的溶液能够导电?与金属的导电原理相同吗?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而后进展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
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后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推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问题探究2】电解质中有阴、阳离子一定就能导电吗?
【大屏幕展示NaCl溶于水后的微观视频,学生阅读课本41页】
【学生讨论后归纳】
NaCl晶体:含有Na+和Cl-,但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导电。
熔融状态的NaCl:受热熔化后, NaCl晶体中的Na+和Cl--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
NaCl溶液:原来在晶体中被束缚的Na+和Cl-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过渡】熔融状态的NaCl和NaCl溶液都能离解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我们把这样的离解过程叫做电离。
【板书】2.电解质的电离
(1) 电离定义: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过渡】酸、碱、盐是电解质,自然能够电离。
(2) 酸、碱、盐的电离:HCl=H++Cl- NaOH=Na++OH- NaCl=Na++Cl-
(3) 电离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来表示物质电离的式子。
【学生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 KOH、Ba(OH)2、Na2CO3、Al2(SO4)3 (三学生板演)
【问题探究3】大家能否从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入手,给酸、碱、盐下定义呢?
【学生讨论并归纳】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教师讲解】
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
2..酸碱盐的电离特点: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液态(熔融态)不电离;碱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都能电离;盐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都能电离。
【课堂小结】
【反响练习】
1、以下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选项是( )
A.Al2(SO4)3 = 2Al+3 + 3SO4-2B.FeCl3 = Fe3+ + 3Cl-
C.HI = H+ + I- D.Na2CO3 = 2Na+ + CO32-
2.以下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能导电?
①金属铜 ②固态NaCl③O2④ H2SO4
⑤碳棒⑥酒精水溶液 ⑦KOH水溶液
⑧熔融状态的KNO3⑨葡萄糖 ⑩SO2
3.以下物质能导电的是()
A.熔融的氯化钠 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 D.无水乙醇
4.以下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熔融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D.固态氯化钾
【课后作业】
1、上网查阅“电解质与生命”等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那么,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可以通过Inter网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关键词“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进展自主学习
通过对案例“电解质”教学设计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反响情况,教学目标根本实现,教学重难点能够突破,教学环节流畅有序,教学效果良好。本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以及多个问题探究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循序渐进,衔接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逐步加深,如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折两个概念讲解时,先从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然后通过加热固体硝酸钾的导电实验,引出熔融状态下也是电解质导电的条件之一。在探究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看到实验现象,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比老师直接讲授效果要好很多。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缺乏,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评价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
本节是以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点的初步认识后,学生来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后的讲解课。
1、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学会判断强弱电解质;
2、正确理解导电能力与电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觉地修改答案,并且学会与同学进展交流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审题与思考题目的题意,到达驾驭题目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题目的相互交流得出答案,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课堂回馈,到达最正确的教学相长的状态。
重点:强弱电解质
难点:利用化学平衡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书写电离方程式
多媒体教学、黑板
问思式、讲练结合。
1.小测5in
书写《学评》p78,学生活动2的4个表达式。
2.进入例题分析p79(由浅及深)
师:你们先前后讨论一下昨天晚上安排的练习题哪里不会的,不懂再举手问我。最后我再总结一下。
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发现很多的问题。
8in后
师:好,回过头来。我们这一章这一节的内容中,提出了电解质的分类——强弱电解质。什么是强/弱电解质?书上是怎么定义的?
生:(翻书)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完全电离的就是弱电解质。
师:那好,给你一个物质,你怎么判断什么是强/弱电解质?
生:强酸强碱盐都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水就是弱电解质。
师:非常好,利用化学平衡的知识,我们就能把这两种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写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弱电解质的电离是怎么啊?
生:可逆的
师:对。既然这是一个化学平衡,那么就肯定会有一个化学平衡常数,我们在这里称为“电离平衡常数”,其实其意义是一样的,都是用来判断电离的限度的。而且也遵循上一章学习的书写平衡常数的一些规那么。
师:大家回忆一下上一章的内容,什么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生:温度、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师:非常好,这里的电离平衡也会受以上条件的影响而平衡移动吗?
师:压强会对它有影响吗?
生:(迟疑)
师:大家想一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多数存在于溶液中,因此压强的变化对溶液的体积和浓度的影响大吗?很显然是不够大的,同学们应该详细情况详细分析。再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来分析平衡移动。
生:学生们恍然大悟
师:好了,我们来讲题目吧,有什么问题的?
生:(……)
着重帮助她们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和知道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学习不能够仅仅地只靠教师的教,学生也需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来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只会教师不可能教好一名学生的,只有教会他们怎么学,思路怎么开拓才可以到达教学相长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