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功能调研
姓 名 江 ** 班 级 城规 11-* 学 号 111********
西四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功能调研
摘 要 :本文根据笔者走访了西四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调研了该保护区现状并做了相应的分析,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论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提出建议。
关 键 词:历史文化保护区 现状功能
1.1 地区概况
本地区位于明清北京城的内城西北部,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南起西四北头条,北至平安大街,由八条相互平行的胡同组成,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平房四合院住宅区,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西城区传统风貌保存
最完好的街区之一,最难得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元大都互通的形制与尺度:胡同平直规整,胡同中绿化较好、尺度宜人。它体现了北京旧城最早的城市格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西四是“西四牌楼”的简称,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建于明永乐年间,四座牌楼分别位于现西四路口的东、西、南、北。东侧牌楼上书“行仁”,西侧牌楼上书“履义”,南、北侧牌楼均上书“大市街”。1954年,四座牌楼被拆除,现仅为地名。 1.2 地区的发展演变 1.2.1 空间布局的变迁
元大都时期的城市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纵横竖直,其宽度统一为“大街24步(约为38米),小街12步(约为19米)。这些街道主要为南北向,
与东西干道一起构成了50个坊,街巷平直,房舍严整。随着元、明、清朝代的更迭,人口不断增长,这一带街区的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胡同也越来越窄。
通过对比分析,元、明、清地图及当代地图,可得出结论:该片区在胡同的数量上和格
局上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1.2.2.地名的变迁
从元、明、清与当代地图上,还可发现地名的明显变化。
北头条,明代旧称驴肉胡同,因驴肉集市在此而得名,1911年后雅称礼路胡同,后沿用。
北二条,明代旧称西帅府胡同,因明永乐年间曾于都城设东西二元帅府,而西元帅府邸在此而得名西帅府胡同;
北三条,明代旧称箔子胡同,清代以谐音改名为豹子胡同和报子胡同,民国后称报子胡同;
北四条,明代旧称熟皮胡同,相传制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后因制皮时臭气大而被叫做臭皮胡同,民国以后,以谐音雅称为“受璧胡同”;
北五条,旧称石老娘胡同,相传曾有石姓接生婆居此而得名,后沿用;
北六条,明代旧称王瑞老儿胡同,清代以后相继改称卫儿、魏儿、卫衣胡同,民国后称南魏儿胡同、南魏胡同;
北七条,旧称泰宁侯胡同,因明代泰宁侯陈珪居住在此而得名。清代道光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泰宁侯胡同改称泰安侯胡同,也称太安侯胡同;
北八条,旧称武安侯胡同,因明代武安侯郑亨的府邸建在此而得名,明国以后又被讹传为武王侯胡同。
在这八条胡同的名称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到了1965年,这些充满庶民生活气息的胡同名称,被改为以数目排列、缺乏历史想象力的称谓了,虽然更加好记,但是胡同名里的文化气息已经不存在了。 1.3 地区主要的历史遗存 护国双关帝庙
区级/要许可,现为民居 地址:西城区西四北大街167号 年代:元—清
护国双关帝庙建于金朝大定年间(1161年至1189年)。该庙原有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李用所立《义
勇武安王碑》,由翰林院侍读学士臣阿尔威撰文。据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所立的吴律《汉义勇武安王祠记》记载,都城西市旧有庙,殿久失修,元泰定二年(1325年)由泰定帝及皇后捐资重修。明朝正统十年(1444年),该庙重建。后来,又先后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该庙坐西朝东。自东向西依次为:山门:一间。山门石券门上书“护国双关帝庙”(现书毛主席万岁)。正殿:三间(前出轩)。通进深7.20米,通面阔10.20米,单昂三踩斗拱,歇山调大脊,出轩为悬山箍头脊筒瓦顶。殿内原供奉泥塑关羽坐像以及漆胎岳飞像,现已无存。钟楼、鼓楼:位于正殿前左右两侧。后殿:三间。庙内元朝、明朝石碑于1980年代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该庙现为民居大杂院,山门已沦为厕所。 平民中学旧址
区级/要许可/现为北京市地四十一中学 地址:西四北二条58号
平民中学是教育家陈垣1921年创办的。其原校址位于育教胡同。1925年,该校迁入西四北二条内用庚子赔款兴建的萃文中学,即现在的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教学西楼。1938年,萃贞女中停办,其校舍并入平民中学,即现在的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教学东楼。1952年,私立平民中学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1954年,道济医院结核病房搬迁,其建筑转交该校使用,即现在的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办公楼。
该校的建筑为西洋式,有教学楼两栋,办公楼一栋。西教学楼平面略呈工字形,高四层。东教学楼高四层,入口处是希腊式门柱,上起三角形山花,全部窗户均以砖及水泥做成拱形。两座教学楼原来均是坡顶,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损坏,维修时改成平顶。校园中部的办公楼平面略呈凹字型,高二层,两侧向外突出,顶部起三角形山花,原来是石板顶,现在已经改为铁皮屋顶。 程砚秋故居
市级/不开放/现为程氏后人居住 地址:西城区西四三条39号
程砚秋故居为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面积约有390平方米。前院、后院由月亮门和垂花门相连。故居的建筑格局、内部陈设基本保持着程砚秋生前的原状。前院:前院有北房四间,为客厅和书房,程砚秋命名其为“御霜簃”(“御霜”又称“拒霜”,为芙蓉花的别名)
前院还有倒座房四间半,西厢房三间。后院:后院有北房六间,为程砚秋夫妇的卧室。此外
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周围有抄手游廊连接。东小跨院:有房数间,饭厅设于此。 西四北三条19号四合院
市级/要许可/现为西四北三条幼儿园 地址: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9号 年代:清
小型四合院,原有格局保存完整。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一宅两院,外院是一排倒座南房和大门。二门为垂花门,影壁正对大门,里院有三间正房,左右各有一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 西四北三条11号四合院
市级/要许可/现为西城区教委幼儿园使用 地址:西城区西四北三条11号 年代:清
是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小花园式四合院。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成一个四进院落,其格局与三进四合院类似,最后是罩房。东边是小花园,内有假山、上山游廊,并有太湖石和精致的花厅。 圣祚隆长寺
区级./要许可/现为民居 地址:西四北三条3号 年代:明—清
寺原为汉经厂外厂,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奉敕建寺。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寺内尚存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隆长寺诗碑。如今,该寺的钟鼓楼已遭拆除,其余殿宇均尚存。大千佛殿内的铜五方佛已迁移至法源寺供奉,其余佛像均无存。大殿前东侧的乾隆御制诗碑已被砌在房间内。天王殿、大千佛殿、前西配殿由西四日杂商店当作仓库,其他殿宇均为民居。
该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面阔一间,石门额上刻有 “敕建护国圣祚隆长寺”。天王殿:面阔三间。 钟楼、
鼓楼:各一间。在天王殿前东西两侧。前殿:面阔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东、西僧房:
各五间;后殿:面阔三间;两侧耳房各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 西四六条23号四合院
市级/不开放/现为西城区婴幼儿保健实验院 地址:西城区西四六条23号 年代:清
四进四合院格局。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住宅东南角,为广亮大门,门前左右列上马石。大门内迎面有影壁,门内东有倒座房2间,西有6间。第二进院较小,东西有房。二、三进院用垂花门连接,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两侧连接抄手游廊,南侧墙上装饰有什锦灯窗。第二进院内有北房5间,前后带廊,屋面覆合瓦,门上裙板雕刻有《西游记》等的人物图案以及花篮、盆景。北房两侧各有耳房2间,东西厢房各3间,北房东侧有过道和三进院相通。第三进院有北房5间,明间门上的裙板雕刻有松鼠、葡萄、盆景、花篮等图案,两侧附耳房,东西各有厢房3间。北房东侧有门道可通往东跨院。第四进院有后罩房9间,门上裙板雕刻有图案。东跨院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东西厢房各3间。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23号院范围内。西城区婴幼儿保健实验使用。 1.4 现状街区主要功能
西四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大多数为民居,少数为商业建筑,分布在胡同东西两端;有几座现代化办公建筑,为一些公司级工厂办公之用;还有个别学校在内等。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访问,近年来已有许多四合院被改建成大杂院,很多看似古建筑的建筑只是虚有其表。
主要出入口现状功能 西四头条
西四头条的西入口是一家垃圾处理厂,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令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东入口居民房。
西四北二条
西四北二条的东入口是宝莱特电子市场,几家店面都是新建筑,风格上与胡同还算是一致的。西四北二条的西入口是北京市第41中学(即平民中学旧址)。新筑的围墙下堆着许多建筑材料。
西四北三条
西四北三条的东入口是几家电气设备的商店,西入口除了有一家便民超市,均为大杂院。 西四北四条
西四北四条的东西两侧均为居民房,大多还是重新修建的。
西四北五条
西四北五条的东入口有一家书店及一个培训学校,其余为居民房,较为破旧。西入口是居民房。
西四北六条
四被六条的东西入口均为居民房,这些居民房大多是后期重新修建的,风格依旧与元开的保持一致,环境较好,许多居民都领养一些绿色植物种在房前。
西四北七条
西四北七条
的东西入口均为居民房,立面还是崭新的,立面装饰依旧保留着原来的风格,房前的花圃里种着些花草。
西四北八条
西四北八条的东入口是几家小吃店、理发店等等,西入口是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以及民居。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东边是西四北大街,以西四北三条与其交接的路口为界,北边的沿街均为商业,南边因有护国双关帝庙,而较为宁静;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西边是赵登禹路,沿街是商业建筑。以西四北四条与其交接的路口为界,路口以南街道的西边是阜成门内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此西四头条至四条的西入口多为四合院或者大杂院。而路口以北街道的西边是现代化居住小区,也许正因为如此,西四北四条至八条的西入口的商业较多,建筑也较为崭新。 交通状况
西四头条至八条历史保护区因为没有停车场,常有车辆沿胡同两侧交错停放,但是道路本身就比较窄,有车经过时还会造成拥堵,对于行人出行也不方便。 这里的胡同都没有单
独的人行步道,也没有任何标志线进行分隔,完全是人车混行,步行条件和环境都较差,仅用于步行的胡同已经极少。机动车进入胡同、挤占了人与自行车的空间, 人让车的情况大大高于车让人的情况,不仅带来安全隐患,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磨擦不断,同时也给安静的胡同带来噪音。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的胡同
西四头条中有大兴隆胡同、姚家胡同以及六合胡同,这些胡同的四合院大多也已经被改造成大杂院,也经过重新修缮,六合胡同里的一家大杂院正在修建中。
到了西四二条可以看到新成胡同、小线绒胡同,西四北八条则有南兴胡同,还有前车胡同。
1.5 对现状功能的分析评价
就街道产生的时间看,外城(尤其是宣南)早于西四地区。那里在辽、金时期就是都城,规划比较整齐。只是元代以后都城北移,原有的街巷格局荒废了许多。
明代嘉靖年间修建外城时,那里自然杂乱的街巷已经定型,所以远不如元大都城内的西四地区整齐规范。尤其是明代以后,紧靠皇城和西市的优越地理位置,自然成为权势人物的首选居住地。而外城则成为社会中下层,尤其是普通百姓的聚居地,其平民化倾向日益明显。 同时又因进京赶考,跑官的仕人学子大多住在南城的会馆之中,所以又有“宣南士乡”之称,其文化优势显然浓于西市。后者更多的体现着官气
从四合院格局来看,此地区也大多整齐、规范、显出明显的霸气。不象南城,由于地形限制和人口压力,往往是小窄门楼,院内比院外地势低。而会馆建筑往往受外来文化影响,显得多而且杂,不如西市地区的规范。由此体现出内城街巷四合院风貌的正统性和官文化气息。
保护区内四合院以清末民初修建的居多,除个别四合院维修得较好,以及近年来兴建的少量有用做驻京办事处和私人豪华住宅的新四合院以外,多数四合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是这里的传统建筑大部分主体结构尚好(主要指传统木构建筑的柱子、梁架等承重系统),只是年久失修给人以破坏的视觉感受。保护区内大致有40%的此类建筑,对此不可简单地视为危房推倒重建,而应该逐步修缮,恢复其传统风貌。
据资料显示,历年来,特别是1976年地震后,四合院内普遍盖了许多防震棚。有的用做厨房,有的甚至被当作住房出租。不仅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规整格局,而且大大增加了四合院地区的实际建筑密度。即永久性建筑加上违章搭建建筑的用地面积占四合院总用地的3/4。该指标对于平房四合院区来讲是很不合理的,低容积率而高密度的居住区,既影响传统四合院落的美观,又影响了空间流通与日照,大大降低了居住质量。因此整顿保护区的违章建筑是保护区保护的当务之急。 1.6 建议
通过调查,我对目前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保存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使我对旧城整体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一,我们看到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还有大量的胡同。它们目前的保存状况不甚良好,
而其前景更是不容乐观。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随着这些区域的改造,胡同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抓紧明确胡同在旧城整体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研究平房区的改造政策,探讨这些区域胡同保护或改造的原则与措施。否则,待这些历史的痕迹彻底消失之后,将悔之晚已。
其二,胡同就如同毛细血管遍布文化保护区,通过胡同可以对老城风貌有全面的感受。应尽快编制胡同旅游规划,制定旅游线路,便于中外游人寻迹观览,展现古都风貌。
其三,在旧城交通系统中,胡同作为道路资源将发挥重大作用,但如何在以人为尺度而生成的空间中融入现代交通方完好结合。
其四, 胡同狭窄、 市政设施难以进入、居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也是胡同四合院保护政策得不到理解且执行不力的原因之一。尽管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但政策措施、条例规范等进行实施检验的少。因此应加紧试点探索,以形成完备的技术规范与成熟的操作手段,这样才有利于将胡同四合院保护与居民生活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