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品钰老师《提高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力》的讲座,对课程、学习和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追问与思考,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从学习与教学的角度出发,引发了自己对数学课程的一些思考,提出来请大家批评。
一、冯品钰老师的基本阐述
由于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不同时期,课程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冯老师的讲课演示文稿推测,这里的课程含义是学科课程,也称为文化课程,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学科课程最主要的载体是教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冯老师对课程有一些非常有力的阐述。其中,对课程是种子,是养成的资源,让我有了很强烈的共鸣。
主要有以下五点:
1. 课程是跑道,跑步,不能跑错,跑丢。 2. 课程是视域,视线,不能缺失,教全面。 3. 课程有属性,不能抓不住根本、本质而教。
4. 课程是种子,知识是认识的种子,知识能引起什么很重要。 5. 课程是精选的知识和经验,是养成的资源。
回味冯老师对课程五点阐述,非常有现实意义。前三点是从学科内部来看学科特点、目标与属性,后两点是从外部来看,学科课程的
价值与作用。课程是跑道,教学要把握学科基本的方向,做好学科份内的事。课程是视域,教学要把握好课程目标,全面落实目标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关注到。课程有属性,是指最能反映学科基本性质的根本,教学要抓住学科本质教学,教学体现学科味来。第四与第五点主要从学科的价值与作用来阐述课程,课程是种子,知识是认识的种子,是养成的资源,学科课程影响学生认识提升、意识形成、素养累积。
二、如果课程是种子,数学是什么样的种子? 数学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首先,数学抽象性高。符号化的数学语言。各种各样的数学符号,描述数学的世界。说实在的,就此一点,已经让望而生畏。数学概念抽象。比如:分数的意义,质数、平面、体积等等。本来可以感知的结论,用数学概念描述后,一般人读来距离感很强。
其次,知识的连续性、互依性高。就拿计算来说,简单的表内乘除法计算不快,多位数的乘除就很难快起来。如果前面有内容没学好,后续学习就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内容丰富,变化大。数学基本的解题方法与数学思想并不多,但变化十分丰富,题型变化很大。没有机械的解题模式,对于生硬学习数学的孩子来说,数学学习的确是件困难的事。 三、如果课程是种子,学习数学应该结什么样的果实? 在教学实践中,数学存在难教难学现象。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约有七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数学,学习如此长的时间,但绝大数
学生将来并不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甚至,生活中能用的也非常少。那么,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学习数学应该结什么样的果实? 最功利的回答是为了升学,显然这样的回答不能让人满意。当然数学的价值也不可以是为了培养数学家,或是从事数学相关的工作者。直到读了台湾孙文先先生简明的回答后,才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回答。(1) 训练严谨、有创造力的逻辑思维。(2) 培养一丝不茍、有效率的数学方法。数学是研究模式一门学科,本身就是人类思维的结晶,数学是最可靠的学科,数学方法也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训练思维力,培养数学方法是直接的目的。其次,可以训练严谨、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如果数学是种子,每个都可以结这两种果实。 四、如果课程是种子,如何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力量? 数学学科是区分度比较大的学科。数学学习在相当部分的孩子的心中,产生了挫败感。数学不再是这部分孩子成长的力量,而是生活的恶梦。可以说,数学课程还是有改进的空间。以下是本人肤浅的妄语。
首先,减少计算内容。以小学为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时间学习数与计算内容,还有大量的时间练习笔算的速度与准确性。这让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从现实生活而言,计算已经不再需要手工计算了,只有学校还在大量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呢?至少对创新能力没有什么相关。在这里,我不反对部分孩子训练较强的计算能力,这的确是数学能力强的一种表现。从课程的角度看,是否可能减少计算教学内容,降低计算
的要求。
其次,发展为教育服务的数学器材,使学童易学易懂。现在配套的数学练习册真多,但找几件有操作价值的学具却非常困难。可以操作或实验的学具,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体验、理解、操作中学习。我校曾开展课外活动——魔方和索码立方块,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但与课程相关的动手学具,非常少。新课程强调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由缺少器材的支撑而失色。
最后,以冯老师讲座一句话作为本文结尾:对教师认识知识的本质水平不要做过于乐观的估计。以激励自己不断学习与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