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论 坛························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婚恋道德观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 王 尧
摘 要: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小说家,
一生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其小说中始终贯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人——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正在寻找婚姻的女人——应该如何生活。这里面自然包括女性在寻找婚姻过程中的成长,也包括青年男性对于生活的不断认识,侧面也反映出了错误的道德观及人生态度对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简·奥斯丁 小说 道德观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经典小说作家。在其短暂的四十二年的人生4、参与意识强,心理素质弱。由于社会高速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普及,当代大学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以致他们有着比长辈和老师拥有更为复杂和多样的知识,较他们渴望平等的多参与各项活动,面对各种的挑战,有着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应对挫折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调适自身心理,心理素质较脆弱。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强化课堂教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重要的知识的来源,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提供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和导向作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要强化“两课”课堂教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知识,宣传并解析国家方针政策,坚定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2、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联系社会,
中,她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分别为《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联系生活,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生喜爱的社会事件,如奥运会、国庆等,及时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团队精神。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觉悟,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注重宣传阵地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发展。
宣传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重视宣传阵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加强报刊、广播等传统阵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价值导向,凝聚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正确、正面了解事实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精神与灵魂,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舒展学生情绪,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开阔学生视野,积极参与其中,也将提高学生组织、沟通、人际交往、合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校园文化,避免校
《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后由其兄亨利·奥斯丁整理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这些作品园生活的泛娱乐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和“生活”寓于一体教育活动,建设高尚、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
5、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6、重视基层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基层学生工作队伍是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传播者,高校要高度重视基层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提升队伍的全面素质,使其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旗帜,道德上的表率,品行上的典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激发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2
人 文 论 坛························都是以当时士绅阶层的未婚女子为主要
的描写对象,通过对她们在进入婚姻殿堂之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做出的不同选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婚姻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奥斯丁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时期从文学史的划分来看,通常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大行其道的阶段,但奥斯丁作品的风格却明显地偏向于现实主义。也许正是由于奥斯丁的这种与所属时代的主流文学风格相异的原因,所以在很多外国文学史的编选中,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这位经典作家。此外,奥斯丁长期以来备受忽视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作者的女性身份。翻看各种版本的外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收录的女性作家屈指可数。什么原因呢?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这正是由于男性批评话语与女性作家创作之间的“隔”造成的。在许多男性批评者看来,包括奥斯丁在内的许多女性作家,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偏于琐碎、纤弱,缺乏对整体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可是,他们或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整个人类的生存命运正是由那些平凡个体的琐碎人生所构成的。那些针对奥斯丁作品中回避了对当时大的时代背景的描述的指责同样是偏激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可能不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真实生活的描述,更能真切地反映时代的变迁。奥斯丁正是由于其用精湛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普通人们的真实生活,才使得她的作品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大浪淘沙,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
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简·奥斯丁小说中表现的婚恋道德观。
在英国,小说是中产阶级的产物,“更能代表18世纪、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奥斯丁写作的对象主要是中产阶层、小资产阶层中的有闲女子,在奥斯丁生活的那个年代,在这两个阶层中的家庭里,婚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从18世纪开始,在英国国内的人口比例调查中,女性的人数开始高于男性,而且,由于贫穷的原因,单身男性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一切都给女性的婚姻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并且,由于家庭模式的转变,未出嫁的女儿在父母去世后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则要靠亲戚供养,变成整个家庭的累赘。同时,在18世纪的英国,未婚男女之间接触的机会非常少,于是,家长们就通过舞会、
拜访来增加青年男女相互接触的机会,
但这些都是在公众场合进行,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深入了解的机会,尤其是女子只能被动地等待。这一切,都成为寻找合适丈夫重要性的原因。这也是理查逊之后,经由奥斯丁,直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家们一直在写婚恋题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这也成为奥斯丁从来不脱离婚姻写爱情的原因。奥斯丁笔下的爱情都是以婚姻为目的产生和进行的,在她看来,一段感情的产生若不是为了婚姻,而仅仅是为了寻求刺激的话,是十分不道德的。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的爱情被奥斯丁描写成粗俗、放荡的爱情,因为她追逐爱情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婚姻,而仅仅是为了刺激、好玩。虽然,在小说的结尾,奥斯丁还是让她在达西先生的帮助下,较为体面地嫁了出去,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会发现,她后来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经济拮据、不受尊重、夫妻之间也是情淡爱驰。这些都体现了奥斯丁对她不道德婚姻观的小小惩罚。
在简·奥斯丁早期的作品《苏珊夫人》中,奥斯丁塑造了她小说中最坏的女性形象“苏珊夫人”:自私、虚伪、无情。奥斯丁对她的惩罚是让她嫁给一个“不是打老婆的恶棍,不是酗酒的穷鬼,也不是挥霍无度的恶少,奥斯丁对她的惩罚是嫁给一个傻乎乎的贵族!”
这是因为,在奥斯丁看来,对笔下女性最大的惩罚不是让她生活悲惨,而是让她嫁不出去或婚姻不幸福。如《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就让自私、虚伪的宾利小姐嫁不出去。那么,在奥斯丁眼中,幸福的婚姻模式是什么呢?她作品中的婚姻道德观又是怎样的呢?
笔者认为,奥斯丁笔下理想、道德、幸福的婚姻应当是以爱情为前提、彼此之间互相尊重并且有助于提升至少一方(通常被描写为女方)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奥斯丁笔下“嫁得好同时要求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奥斯丁所处的那个年代,婚姻早已成为交易的一种方式,财产、地位成为婚姻双方彼此衡量对方价值的筹码,在这种现实之中,奥斯丁还能将爱情作为理想、道德婚姻的首要前提,其实已经是十分具有颠覆性的观念了。不论是从她本人的经历——在27岁那年拒绝了明知可能是最后机会的庄园主的求婚;还是其作品中的理想角色——伊丽莎白对卢卡斯小姐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决
INTELLIGENCE
定嫁给愚蠢、自大的柯林斯先生,奥斯丁都在冒着极大的风险对传统的婚姻道德观提出质疑。
从以上对奥斯丁小说中婚恋道德观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奥斯丁小说中始终贯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人——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正在寻找婚姻的女人——应该如何生活。这里面自然包括女性在寻找婚姻过程中的成长,也包括青年男性对于生活的不断认识,侧面也反映出了错误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的影响。在奥斯丁的作品中,你很少能找出她对讽刺对象给予的严重惩罚,最多也只是无伤大雅的微微小惩,她总是让她的角色距离现实生活很近,因为在真正的现实生活当中,不一定就是恶人有恶报。所以说,奥斯丁不是一个道德说教家,她只是一个作家,用她的笔描摹她所熟悉的生活,并尽量深刻地刻画出存在于其中的问题。奥斯丁所选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戏剧式场景、对话体、反讽、改变叙述类型等,都与其要表现的伦理道德内容相得益彰,而没有使读者产生对其隐约的“道德说教”的反感。
参考文献
[1] 简·奥斯丁著. 傲慢与偏见[M]. 张玲、张扬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 简·奥斯丁著. 理智与情感[M]. 孙致礼译. 译林出版社. 1998
[3] 简·奥斯丁著. 爱玛[M]. 孙致礼译. 译林出版社. 2001
[4] 简·奥斯丁著. 劝导[M]. 孙致礼、唐慧心译. 译林出版社. 1998
[5] 简·奥斯丁著. 信[M]. 卢普玲译. 新星出版社. 2007
[6] 玛吉·莱恩著. 简·奥斯丁的世界[M]. 郭静译.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4
[7] 安德鲁·桑德斯著.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 谷起楠、韩加明、高万隆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8] 鲁宾斯坦著. 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M]. 陈安全、高逾、曾丽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9] Christopher Gillie. A Preface to Austi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 Laura.G.Mooneyham.. Romance,Language and Education in Jane Austen’s Novel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8.
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