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国家级核查细则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国家级内业核查细则

为确保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国家级内业核查工作顺利实施,规范内业核查工作程序和方法,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国家级核查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细则。

一、资料接收与检查 (一)资料接收。 1.资料接收的内容。

核查单位接收的资料包括:分包核查区域工作底图、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遥感影像、“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资料和地方提交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2.资料接收的形式。

核查单位用移动硬盘接收核查资料。接收数据前,核查单位需准备2块1TB以上容量移动硬盘存放在项目组。核查单位应在接到通知后4小时内派人领取数据成果。

(二)资料检查及反馈。

核查单位应在24小时内完成对县级评价成果的齐全性、完整性、规范性检查,资料存在严重问题时应及时与项目组联系,

1

并将检查结果(附件1)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告项目组,等待重新领取。

二、核查工作程序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核查。 1.添加字段。

在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层(HBTC)添加“评价结果核查(PJJG_HC)”、“备注(BZ)”字段,各图层命名及属性结构详见附件2。

2.范围检查。

以国家下发工作底图为依据,检查地方上报调查评价成果与国家下发工作底图范围是否一致。

3.原始资料检查。

检查核查区域所涉及指标的原始数据和指标图层是否提交齐全,是否对核查区域所涉及评价指标图层处理方法进行必要描述,原始资料和指标图层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地方全部通过外业调查开展调查评价工作,未提交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和指标图层的,不进行原始资料检查,不提交“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

(1)涉及指标情况检查。

根据技术方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区表”(见技术方案附件1)确定核查区域所在分区。对照评价区对应的“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表”(见技术方案附件2)确定所涉及评价指标,涉及的在“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附件3)中

2

“是否涉及”列内填写“Y”,不涉及则填写“O”。

(2)指标限制级别检查。

根据评价指标获取及处理情况说明,判断所涉及的各指标对核查区域的限制级别,并在“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中“限制级别”列填写“无限制”、“全部限制”或“部分限制”。

(3)提交资料齐全性检查。

检查所涉及指标是否提交指标原始数据和指标图层,如提交,则分别在“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中“是否提交原始数据”和“是否提交图层”两列中填写“Y”,如未提交,则填写“N”。

(4)指标处理说明检查。

根据评价指标获取及处理情况说明,检查是否对指标图层处理方法进行描述,如有描述,在“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中“是否对图层处理方法进行描述”列中填写“Y”,否则填写“N”。

(5)原始资料和指标图层逻辑性一致性检查。

检查所涉及的指标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一致的,在“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中“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 列中填写“Y”,否则填写“N”,无法判断的,则填写“无法判断”;原始数据或指标图层存在未提交的情况时,“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列中填写“O”。

(6)是否通过与处理意见。

① 当“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中“是否提交指标原始数据”列为“N”时,“是否通过”列中填写“N”,“处理意见”列中填

3

写“补交指标原始资料”。

② 当“是否提交指标图层”为“N”且“限制级别”为“部分限制”时,“是否通过”列中填写“N”,处理意见”列中填写“补交指标图层”。

③ 当“是否对图层处理方法进行描述”为“N”,“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为“无法判断”且“限制级别”为“部分限制”时,“是否通过”列中填写“N”,“处理意见”列中填写“补充对图层处理方法的描述、指标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一致性相关说明”。

④ 当“是否对图层处理方法进行描述”为“Y”,“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为“无法判断”且“限制级别”为“部分限制”时,“是否通过”列中填写“N”,“处理意见”列中填写“补充指标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一致性相关说明”。

⑤ 当“是否对图层处理方法进行描述”为“N”,“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为“Y”且“限制级别”为“部分限制”时,“是否通过”列中填写“Y”,“处理意见”列不填写。

⑥ 当“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为“N”且“限制级别”为“部分限制”时,“是否通过”列中填写“N”,“处理意见”列中填写“对指标图层进行修改”。

4.评价表表内逻辑一致性检查。

打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和评价区对应的“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不宜耕评价指标表”(见技术方案附件2),评价结

4

果填“Y”的,评价指标各项属性必须均为“Y”或“O”;评价结果填“N”的,评价指标属性至少有一个评价指标为“N”,其他评价指标可不填写。检查结果标注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中,不正确的单项指标及对应图斑评价结果的字体标注为红色(RGB 255.0.0),生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附件4)。

5.后备图层和评价表一致性检查。

打开后备图层(HBTC)的属性表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将后备图层属性表中指标属性代码和评价结果转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中的“Y”“N”“O”,检查是否一致。检查结果不一致的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中对应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单元格内填充黄色(RGB 255.255.0)。

6.后备图层评价结果正确性检查。

(1)存在一个或多个评价指标“全部限制”时,评价结果为“FHB”, 在对应“评价结果_核查”字段填写“Y”,否则填写“N”,其他“无限制”或“部分限制”评价指标不进行再次判断。

(2)存在一个或多个评价指标“部分限制”时,按照涉及指标的宜耕性,分地类分指标综合判断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① 综合判断图斑评价结果属性均一时,判断结果与后备图层评价结果一致的,在对应“评价结果_核查”字段填写“Y”不一致的填写“N”。

5

② 综合判断图斑评价结果属性不均一时,使用涉及评价指标不宜耕部分擦除耕地后备图斑,计算宜耕部分占整图斑面积比例(HBBL),根据面积比例(HBBL)和宜耕部分图斑面积(YGMJ)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综合判断(面积计算使用SHAPE_AREA面积)。

a.HBBL<50%且YGMJ≥50亩,PJJG_HC填写“CF”。 b.HBBL<50%且YGMJ<50亩,当评价结果为FHB时,PJJG_HC填写“Y”,当评价结果为GDHB时,PJJG_HC填写“N”。

c.HBBL≥50%且YGMJ≥50亩,当不宜耕面积<50亩,评价结果为FHB时,PJJG_HC填写“N”,评价结果为GDHB时,PJJG_HC填写“Y”; 当不宜耕面积≥50亩, PJJG_HC填写“CF”。

d.HBBL≥50%且YGMJ<50亩,当评价结果为FHB时,PJJG_HC填写“N”,当评价结果为GDHB时,PJJG_HC填写“Y”。

e.打散宜耕部分图斑,对PJJG_HC填写为“CF”的图斑进行修正,对打散后同一标识码单个面积均小于50亩的,PJJG_HC修改为“Y”;对打散后同一标识码,两种不同评价结果(后备和非后备)中都存在任一部分单个面积大于50亩的,PJJG_HC仍填写为“CF”。

(3)某一评价指标为部分限制并且未完全覆盖底图图斑,提取未覆盖部分中无法判断宜耕性的图斑,在PJJG_HC填写“Y”,“BZ”字段填写“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类型代码表”中对应指标类型代码,生成“ZBWFG_代码”(指标未覆盖)图层,并在内业核查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

6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类型代码表 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评价指标类型 生态条件 年积温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土壤污染状况 排水条件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地形坡度 盐渍化程度 土壤质地 土壤PH值 耕作便利度 7.地方通过外业调查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的成果核查。 使用地方提交外业调查表及相关资料对后备图层进行一致性检查,不一致的在PJJG_HC填写“N”, 一致的在PJJG_HC填写“Y”。核查过程中对外业调查记录表进行整理的,生成“(代码)XX县外业调查记录表(整理)”。

8.生成耕地后备疑问图斑层。

上述检查结束后,提取PJJG_HC字段中填写“N”和“CF”的图斑,生成 “HBYWTC_代码”图层。

9.文字报告内容和评价结果一致性检查。

检查文字报告内容和评价结果内容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内业核查报告中文字报告和评价结果一致性检查部分。

(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图斑核查。 1.添加字段。

在不稳定耕地图斑层(BWTC)添加“是否非耕地(GDYW)”、“坡度级是否疑问(PDJYW)”、“是否在基本农田范围内

7

(JBNTFW)”、“是否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KFZL)”、“质量等级是否疑问(ZLDJYW)”、“类型位置是否疑问(WZYW)”、“是否通过(SFTG)”、“备注(BZ)”字段,各图层命名及属性结构详见附件2。

2.类型合理性审查。

(1)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检查标注的图斑是否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为耕地。如果为非耕地,在“GDYW”字段中填“Y”,否则填“N”。

(2)检查“BWTC”里坡度级字段是否存在坡度级为5级(>25°)的图斑。如果存在,则在“PDJYW”字段中填“Y”;否则填“N”。

(3)套合二次调查数据库中基本农田图层,检查标注的图斑是否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如果在基本农田图层内,在“JBNTYW”字段中填“Y”,否则填“N”。

(4)套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检查标注的图斑是否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如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在“KFZL”字段中填“Y”,否则填“N”。

(5)检查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的一致性。不一致的在“ZLDJYW”字段中填“Y”,一致的填“N”。

(6)借助遥感影像,参考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对上报标注“不稳定耕地”的位置进行检查。位于河道和湖泊防洪泄

8

洪区内的,应在河道和湖泊防洪泄洪区内;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应在林区内;草原过度开垦的应在草场内;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应在生态脆弱区域内。若有疑问,在“WZYW”字段中填“Y”否则填“N”。

3.数据检查。

(1)分类汇总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矢量图层数据,检查矢量图层和县级表格相应数据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将情况填写在核查报告中。

(2)检查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各统计表格间逻辑一致性。不一致的,将情况填写在核查报告中。

(3)检查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统计表中各分项面积和省级分解后各分项面积一致性。不一致的,将情况填写在核查报告中。

4.生成“不稳定耕地”疑问图斑层。

将新增的“是否非耕地(GDYW)”、“坡度级是否疑问(PDJYW)”、“是否在基本农田范围内(JBNTYW)”、“是否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KFZL)”、“质量等级是否疑问(ZLDJYW)”、“类型位置是否有疑问(WZYW)”中任意一个字段填“Y”的图斑,在“是否通过(SFTG)”填写“N”否则填“Y”,提取“是否通过(SFTG)”填写“N”的图斑,生成 “BWYWTC_代码”图层。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图斑核查。 1.添加字段。

9

在新增耕地图斑层(XZTC)添加“是否为非耕地(GDYW)”、“是否占基本农田(JBNTYW)”、“是否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KFZL)”、“1999年后为耕地(GD1999)”、“质量等级是否有疑问(ZLDJYW)”、“是否通过(SFTG)”和“备注(BZ)”字段,各图层命名及属性结构详见附件2。

2.类型合理性审查。

(1)将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图斑层与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叠加,确认上报标注图斑是否为二次调查数据库中耕地图斑。如果非耕地,在“GDYW”字段中填“Y”,否则填写“N”。

(2)将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图斑层与二次调查数据库中基本农田图层数据叠加,检查上报标注的新增耕地图斑是否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在保护区内的,在“JBNTYW”字段中填“Y”,否则填写“N”。

(3)将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图斑层与土地整治项目区数据叠加,检查上报标注的新增耕地图斑是否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在整治区内的,在“KFZL”字段中填“Y”,否则填写“N”。

(4)对地方上报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材料的核查县,将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图斑层与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数据叠加,检查上报标注的新增耕地图斑是否在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中曾被标注为耕地图斑,如果在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中曾被标注为耕地的图斑在“GD1999”字段中填“Y”,否则填写“N”。

10

(5)检查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质量等级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的一致性。不一致的在“ZLDJYW”字段中填“Y”,一致的填“N”。

3.数据检查。

(1)分类汇总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成果矢量图层数据,检查矢量图层和县级表格相应数据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将不一致情况填写在核查报告中。

(2)检查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各统计表格间逻辑一致性。如不一致,则将不一致情况填写在核查报告中。

(3)检查县级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统计表中各分项面积和省级分解后各分项面积一致性。如不一致,则将不一致情况填写在核查报告中。

4.生成新增耕地疑问图斑层。

将“是否为非耕地(GDYW)”、“是否占基本农田(JBNTYW)”、 “是否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KFZL)”、“1999年后为耕地(GD 1999)”和“质量等级是否有疑问(ZLDJYW)”中任意一个字段填写“Y”的图斑提取为疑问图斑,生成“XZYWTC_代码”图层。

(四)文字报告检查。

对地方提交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内容进行检查,检查报告内容是否齐全,报告中描述技术路线和方法是否符合技术方案要求等,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内业核查报告中。

(五)内业核查报告编写。

11

结合检查结果,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内业核查报告中进行详细的说明记录,具体情况见附件5。

(六)其他。

1.将地方上交成果中“典型地类照片”以省为单位分批次单独刻盘后提交,光盘上需写明省份及批次,并与内业核查成果一并提交。

2.编写XX省XX批次成果情况报告。

“XX省XX批次成果情况报告”是对批次成果的总体情况评价和对存在主要问题的概述,用于与地方沟通批次成果质量。批次成果总体评价为未通过或基本通过时,在报告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缺少资料的指明缺少资料的名称,错误的说明错误类型,必要时附截图。批次成果非整体的问题需列出具体县代码及县名。(具体见附件6)

3. XX省XX批次典型问题汇总报告。

汇总核查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问题描述,必要时加以截图进行说明,并将处理方法记录在报告中。

4. XX省XX批次成果数据汇总

分省分批次汇总耕地后备评价成果、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成果数据,按附件7要求进行统计,将统计后结果与内业核查成果一并提交。

三、成果提交 (一)核查成果提交。

12

核查单位收到县级成果数据后,按照规定时间提交所有县(市、区)的核查成果。收到监理意见后,核查单位应及时按照监理意见整改或复查,按照规定时间提交修改成果。核查成果和修改成果按省刻盘或硬盘提交(光盘或硬盘上应标注省名、县名和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可使用便利贴标注)。同时,需注明核查成果或核查修改成果。

(二)成果提交内容。

核查成果包括:(代码)GDHBHC.mdb、(代码) GDHBHC_FDF.mdb、(代码)XX县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代码)XX县国家级内业核查结果报告、(代码)XX县外业调查记录表(整理)、XX省XX批次成果情况报告、XX省XX批次典型问题汇总报告、XX省XX批次成果数据汇总、批次典型地类照片光盘。

(三)成果提交目录结构。

1.(代码)XX县耕地后备内业核查成果 (1)(代码)GDHBHC.mdb(包括下面图层) ① HBTC_代码 ② BWTC_代码 ③ XZTC_代码

(2)(代码)XX县外业调查记录表(整理).XLSX 2.(代码)XX县耕地后备内业核查返地方成果 (1)(代码)GDHBHC_FDF.mdb(包括下面图层)

13

① HBYWTC _代码 ② BWYWTC_代码 ③ XZYWTC_代码 ④ ZBWFG_代码

(2)(代码)XX县国家级内业核查报告.DOCX

(3)(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XLSX (4)(代码)XX县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XLSX 3.XX省XX批次成果情况报告.DOCX 4.XX省XX批次典型问题汇总报告.DOCX 5.XX省XX批次成果数据汇总

(1)XX省XX批次_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统计表.XLSX (2)XX省XX批次_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统计表.XLSX (3)XX省XX批次_新增耕地统计表.XLSX (四)成果目录结构图

目录结构说明:“|---”表示一级文件夹,“|--” 表示二级文件夹,“|-” 表示三级文件夹(必须为压缩文件),“|”表示文件夹下的文件。

|---XX省第几批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代码)XX县

|-(代码)XX县耕地后备内业核查成果.RAR | (代码) GDHBHC.mdb

| (代码)XX县外业调查记录表(整理).XLSX

14

|- (代码)XX县耕地后备内业核查返地方成果.RAR | (代码) GDHBHC_FDF.mdb(没有疑问不提交) | (代码)XX县国家级内业核查报告.DOCX

| (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XLSX | (代码)XX县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XLSX |--XX省XX批次成果情况报告.DOCX |--XX省XX批次典型问题汇总报告.DOCX |--XX省XX批次成果数据汇总

XX省XX批次_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统计表.XLSX XX省XX批次_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统计表.XLSX XX省XX批次_新增耕地统计表.XLSX

15

附件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检查反馈情况表

XX省第X批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初检反馈表

行政区序号 划代码 地市 县 是否提交耕地后备资源图层 是否提交不稳定耕地图层 综合数据库是否提交新是否存在问增耕地图层 题 是否提交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说明(文字报告中数据是否或单独评价指标说存在问题 明) 1 310112 上海市 闵行区 1. 2. …… 2 310113 上海市 宝山区 1. 2. …… 3 310114 上海市 嘉定区 1. 2. ……

填表单位: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

问题说明 (说明具体什么问题) 是否通过 16

说明:

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初检反馈表以EXCEL表格格式提交;

2.其中“是否提交耕地后备资源图层、是否提交不稳定耕地图层、是否提交新增耕地图层”,是否提交评价指标说明(文字报告中或单独评价指标说明),提交对应图层的填写“Y”;未提交的填写“N”;对不开展“耕地后备评价成果”、“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核查的县在相应位置填写“O”;

3.其中“综合数据库是否存在问题、评价指标数据是否存在问题”,根据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填写“Y”,不存在问题填写“N”; 4.“综合数据库是否存在问题”与“评价指标数据是否存在问题”填写“Y”时,“问题说明”需对应检查内容填写详细说明;

5.当“是否提交耕地后备资源图层、是否提交不稳定耕地图层、是否提交新增耕地图层”,是否提交评价指标说明(文字报告中或单独评价指标说明)中有任意一项填写为“N”或“综合数据库是否存在问题、评价指标数据是否存在问题”有任意一项填写为“Y”,在“是否通过”列填写为“N”。

17

附件2 矢量数据目录结构 1.HBYWTC_代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字段名称 标识码 要素代码 区域类型 区域代码 图斑编号 地类编码 地类名称 图斑地类面积 权属性质 权属单位代码 权属单位名称 座落单位代码 座落单位名称 生态条件 年积温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土壤污染状况 排水条件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地形坡度 盐渍化程度 土壤质地 土壤PH值 耕作便利度 主要限制条件 字段代码 BSM YSDM QYLX QYDM TBBH DLBM DLMC TBDLMJ QSXZ QSDWDM QSDWMC ZLDWDM ZLDWMC STTJ NJW NJSLHGGTJ TRWRZK PSTJ TCHDHMZTJ DXPD YZHCD TRZD TRPHZ GZBLD ZYXZTJ 字段类型 Int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Float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18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10 10 22 2 8 4 60 15 3 19 60 19 60 2 2 2 2 2 2 2 2 2 2 2 30 2 备注

序号 26 27 28 29 30 字段名称 评价结果 后备资源类型代码 后备资源类型名称 评价结果核查 备注 字段代码 PJJG HBZYLXDM HBZYLXMC PJJG_HC BZ 字段类型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4 6 14 4 255 备注

19

2.BWYWTC_代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字段名称 标识码 要素代码 图斑编号 地类编码 地类名称 图斑地类面积 权属性质 权属单位代码 权属单位名称 座落单位代码 座落单位名称 不稳定耕地类型 耕地坡度级 质量等级 利用状况 是否为非耕地 耕地坡度级是否17 疑问 18 是否占基本农田 是否占土地开发19 整理项目区 20 21 22 23 质量等级是否疑问 类型位置是否疑问 是否疑问 备注 ZLDJYW WZYW SFYW BZ Char Char Char Char 4 4 4 255 KFZL Char 4 JBNTFW Char 4 PDJYW Char 4 字段代码 BSM YSDM TBBH DLBM DLMC TBDLMJ QSXZ QSDWDM QSDWMC ZLDWDM ZLDWMC BWDGDLX GDPDJ ZLDJ LYZK GDYW 字段类型 Int Char Char Char Char Float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字段长度 10 10 8 4 60 15 3 19 60 19 60 5 2 2 2 4 小数位数 2 单位:平方米 备注 20

3.XZYWTC_代码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标识码 要素代码 图斑编号 地类编码 地类名称 图斑地类面积 权属性质 权属单位代码 权属单位名称 座落单位代码 座落单位名称 新增耕地类型 质量等级 是否为非耕地 是否占基本农田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BSM YSDM TBBH DLBM DLMC TBDLMJ QSXZ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Int Char Char Char Char Float Char 10 10 8 4 60 15 3 19 60 19 60 4 2 单位:平方米 备注 QSDWDM Char QSDWMC ZLDWDM ZLDWMC XZGDLX ZLDJ GDYW JBNTYW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Char 2 4 4 4 4 4 255 是否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 KFZL 1999年后为耕地 质量等级是否错误 备注 GD1999 ZLDJYW BZ

21

附件3 (代码)XX县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

序号 评价指标 是否涉及 限制级别 是否提交指标原始数据 是否对图层是否提交处理方法进指标图层 行描述 N Y Y N N Y 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性是否一致 O N 无法判断 是否通过 处理意见 备注 1 2 3 4 5 6 生态条件 年积温 年降水和灌溉条件 土壤污染状况 排水条件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地形坡度 盐渍化程度 土壤质地 土壤PH值 耕作便利度 Y O O Y 0 Y 部分限制 部分限制 部分限制 Y Y Y N N N 补交指标图层 对指标图层进行修改 补充指标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一致性相关说明 补交指标原始数据 补充对图层处理方法的描述、指标原始数据和图层逻辑一致性相关说明 7 8 9 10 11 Y O Y Y Y 全部限制 部分限制 部分限制 无限制 N Y Y Y N Y Y N N N N N O 无法判断 Y O N N Y Y 22

附件4 (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 土层年降土壤原标识码 序号 标识码 (BSM) (TBBH) (m2) (DLBM) 结果 条件 温 灌溉状况 条件 件 1 2 3 4 5 6 … 165650 165651 165849 165851 165852 165061 … 99902022 99902011 99902461 99902453 99902489 99902015 … 50.91 2265.70 713.70 717.18 1173.70 5542.65 … 127 127 043 043 043 116 … N N N Y Y N … Y Y Y Y Y Y … Y Y Y Y Y Y … Y Y Y Y Y Y … N N N Y Y Y … Y Y Y Y Y N … Y Y Y Y Y Y … Y Y Y Y Y Y … Y Y Y Y Y Y … Y Y Y Y Y Y … Y Y Y Y Y Y … Y Y Y Y Y Y … 图斑号 面积 地类编码 评价生态年积水和污染条件 质条排水和母坡度 度 厚度地形化程质地 值 度 盐渍土壤PH便利备注 土壤耕作23

附件5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国家级内业核查报告

(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国家级内业核查报告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对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开展核查工作,核查情况如下:

一、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核查 (一)原始资料检查。

XX评价指标原始资料存在资料未提交情况……,具体问题详见(代码)XX县原始资料检查记录表。

(二)评价表表内逻辑一致性检查。

(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存在逻辑一致性错误,具体错误详见(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

(三)后备图层和评价表一致性检查。

(代码)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与后备图层属性表中指标属性代码转换成 “Y”“N”“O”后结果不一致,具体问题详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核查)”。

(四)后备图层评价结果正确性检查。

1.后备图层中评价结果属性填写错误的图斑XX个,面积XX亩;未进行拆分的图斑XX个,面积XX亩,详见“HBYWTC _代码”。

2.由于XX评价指标图层属性填写与数据库不一致,无法与后备图层属性值对应,未进行评价结果正确性检查。

24

(由于指标资料原因未进行评价结果正确性检查的,需要详细说明)

3. XX评价指标图层未完全覆盖底图图斑,未覆盖部分中涉及无法判断宜耕性的图斑XX个,详见“ZBWFG_代码”,请地方补充该部分图斑评价依据。

……

(五)文字报告和评价结果一致性检查。

文字报告中评价结果内容和对应评价矢量内容不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例如:综合评价结果为本区域有435块图斑,有5块图斑因污染条件而评价为不宜耕,其他430块全部评价为宜耕,与矢量6块土壤污染图斑不符。)

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图斑核查 (一)类型合理性审查。

XX县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图斑共XX个,总面积XX亩,类型合理性审查中存在非耕地图斑XX个,面积XX亩;耕地坡度级错误图斑XX个,面积XX亩;占基本农田图斑XX个,面积XX亩;占开发整理项目区图斑XX个,面积XX亩;耕地质量等级错误图斑XX个,面积XX亩。

位置类型标注错误图斑图斑XX个,面积XX亩,其中河道不稳疑问图斑XX个,面积XX亩,各位置类型标注错误的图斑需截图2-3张。

25

(二)数据检查。

矢量图层和县级表格相应数据分类汇总面积是否存在差异;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各统计表格间逻辑一致性是否一致;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统计表中各分项面积和省级分解后各分项面积是否一致。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图斑核查 (一)类型合理性审查。

XX县新增耕地图斑共XX个,总面积XX亩,其中类型合理性审查中存在非耕地图斑XX个,面积XX亩;占基本农田图斑XX个,面积XX亩;占开发整理项目区图斑XX个,面积XX亩;耕地质量等级错误图斑XX个,面积XX亩;在1999年以来变更调查相关图件中曾被标注为耕地的图斑图斑XX个,面积XX亩。

(二)数据检查。

矢量图层和县级表格相应数据分类汇总面积是否一致;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各统计表格间逻辑一致性是否一致;县级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统计表中各分项面积和省级分解后各分项面积是否一致。

四、文字报告核查

报告内容是否齐全,报告中描述技术路线和方法是否符合技术方案要求。

五、其他

二〇一五年XX月XX日

26

附件6 XX省XX批次成果情况报告

XX省XX批次成果情况报告

XX省XX批次共提交XX个县级调查评价成果。本批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总体情况为通过XX个,基本通过XX个,不通过XX个。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一)资料齐全性问题。

(代码)XX县、(代码)XX县……缺少XX资料(评价指标图层、原始数据等)。

例:(530328)沾益县、(530622)巧家县、(530621)鲁甸县、(530630)水富县缺少排水条件指标原始数据。

(530322)陆良县、(530723)华坪县、530629)威信县、(530627)镇雄县缺少盐渍化程度指标图层。

(533124)陇川县缺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类型统计表。

(二)评价指标图层标注内容与数据库属性无法对应问题。 XX省提交XX评价指标图层XX字段填写“XX”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无法对应,且无任何说明,无法进行核查。请地方依据数据库标准进行分级或对提交的该指标进行相对应数值的说明和分类代码的描述。

例:XX省提交的TRFB指标图层土壤质地(TRZD)字段填写“代码值011.012.020.030等”,母质条件(MZTJ)字段填写

27

“代码值01.02等”,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无法对应,且无任何说明,无法进行核查。请地方依据数据库标准进行分级或对提交的该指标进行相对应数值的说明和分类代码的描述。

(三)评价指标图层与耕地后备图层(HBTC)属性严重不一致问题。

(代码)XX县XX指标图层与耕地后备图层(HBTC)存在XX个图斑属性不一致。

例:(530322)陆良县土层厚度与母质条件指标图层与耕地后备图层(HBTC)存在1563个图斑属性不一致。

(四)相关表格逻辑一致性问题。

(代码)XX县耕地后备图层(HBTC)中XX评价指标属性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表”存在逻辑不一致问题。

(五)……

28

附件7 XX省XX批次成果数据汇总

**省(市、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统计表

填报单位: 可开垦土地 行政区代码 行政区名称 合计 可开垦 其他草地 可开垦 沿海滩涂 可开垦 内陆滩涂 可开垦 盐碱地 可开垦 沼泽地 可开垦 沙地 可开垦 裸地 可复垦土地 可复垦 采矿用地 历史遗留采矿用地 备注 单位:公顷 小计 说明:三种背景色分别表示省市县不同的行政区级别,行政区代码填写6位,其他说明可在此处填写。

29

**省(市、县)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统计表

填报单位:

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 河道防洪泄洪区内 HDBW1 湖泊防洪泄洪区内 HPBW1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 LQBW1 草原过度开垦 CYBW1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 HSBW1 河道防洪泄洪区内 HDBW2 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湖泊防洪泄洪区内 HPBW2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 LQBW2 草原过度开垦 CYBW2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 HSBW2 单位:公顷

备注 行政区代码 行政区名称 合计 小计 小计 说明:三种背景色分别表示省市县不同的行政区级别,行政区代码填写6位,其他说明可在此处填写。

30

**省(市、县)新增耕地统计表

填报单位:

单位自行开垦 行政代码 行政区名称 合计 DWXZ GRXZ 单位:公顷

个人自行开垦 说明:三种背景色分别表示省市县不同的行政区级别,行政区代码填写6位,其他说明可在此处填写。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