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2021版高二下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I)卷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广东省2021版高二下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语言来描述,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 NH4I的电子式:

B . Na2SiO3溶液与SO3的反应可用于推断Si与S的非金属性强弱 C . 钠、锂分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中阴阳离子数目比不同 D . Al2O3的化学键类型与AlCl3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2. (2分) (2017高一上·黑龙江开学考) 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错误的是( )

A . 酒精做燃料:C2H5OH+3O2 2CO2+3H2O 氧化反应

B . 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 2H2↑+O2↑ 分解反应

C . 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变质:2NaOH+CO2=Na2CO3+H2O 复分解反应 D . 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Cu+2AgNO3=Cu(NO3)2+2Ag 置换反应

3. (2分) (2018高三上·漯河期中) 已知反应:10AgF+5Cl2+5H2O=9AgCl+AgClO3+10HF+O2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9:5

B . 当反应中有1mol电子转移时,被还原氯气物质的量为1/18 mol C . 每产生1mol O2时,被氧元素还原的氯气物质的量为2mol D . 参加反应的水有2/5被氧化

4. (2分) (2016高一上·株洲期中)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

第 1 页 共 13 页

A . NH3 B . HCl C . Cl2 D . H2SO4

5. (2分) (2018高一下·南阳月考) 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 , 又能溶解H2SiO3 , 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 K+、Na+、HCO3-、NO3- B . Na+、SO42-、Cl-、ClO- C . H+、Mg2+、SO42-、NO3- D . Ag+、K+、NO3-、Na+

6. (2分) (2017高一上·杭州期末) 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金属离子是( )

A . Fe2+、Fe3+ B . Fe2+、Cu2+ C . Fe3+、Cu2+ D . Cu+、Cu2+

7. (2分) (2018高三上·吉林期中) 羟胺(NH2OH)是一种还原剂,能将某些氧化剂还原。现用25.00 mL 0.049 mol·L-1羟胺的酸性溶液与足量的硫酸铁溶液在煮沸条件下反应,生成的Fe2+恰好与24.50 mL 0.020 mol·L-1酸性KMnO4溶液完全反应。已知:FeSO4+KMnO4+H2SO4―→Fe2(SO4)3+K2SO4+MnSO4+H2O(未配平),则羟胺的氧化产物是 ( )

A . N2 B . N2O C . NO

第 2 页 共 13 页

D . NO2

8. (2分) (2017高一上·济南期末) 下列转化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进行的是( ) A . HCO3﹣→CO2 B . MnO4﹣→Mn2+ C . Fe2+→Fe3+ D . Na2O2→O2

9. (2分) (2016高一上·沽源期中) 下列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 化合反应 B . 分解反应 C . 置换反应 D . 复分解反应

10. (2分) 在下列反应过程中,有3mol电子转移的是 A . lmol钠与水反应 B . 27g铝与足量盐酸反应

C . 22.4L氧气(标准状况)与足量镁反应 D . 1.5mol Na2O2与足量水反应

11. (2分) (2019高一上·南昌期末)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标准状况下,22.4L 水中所含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 个

B . 1 mol Na与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时转移电子数为NA C . 1 mol/LNa2SO4溶液中,Na+和SO42-离子数的总和一定为0.6NA D . 50 mL 12 mol/L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12. (2分) 把SO2通入Fe(NO3)3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黄色,此时若滴入BaCl2

第 3 页 共 13 页

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在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 )

A . SO2 B . NO3- C . Fe3+ D . Fe2+

13. (2分) (2016高一上·平罗期中)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 常温常压下,80g S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

B . 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 的MgCl2溶液,含有的Cl﹣ 数目为0.5NA C . 常温常压下,22.4L H2中所含原子数为2NA D . 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所含的分子数为NA

14. (2分) (2017·江西模拟) 能证明Fe(NO3)3中铁元素具有氧化性的实验事实是( ) A . 通人H2S,有黄色沉淀 B . 加入铜粉,溶液变为蓝色 C . 加人锌粉,溶液棕黄色逐渐消失

D . 滴加NaHCO3溶液,有气体和红棕色沉淀生成

二、 填空题 (共2题;共5分)

15. (3分) (2019·上饶模拟) 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N、S氧化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已知: 2SO2(g)+O2(g) 2SO3(g)ΔH1=-196.6kJ/mol 2NO(g)+O2(g)

2NO2(g)ΔH2=-113.8kJ/mol

第 4 页 共 13 页

) NO2(g)+SO2(g) SO3(g)+NO(g)ΔH3

则ΔH3=________,如果上述三个反应方程式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K3,则K3=________(用K1、K2表示)。

(2) 如下图所示,A是恒容的密闭容器,B是一个体积可变的充气气囊。保持恒温,关闭K2,分别将2 mol NO和1 mol O2通过K1、K3分别充入A、B中,发生的反应为2NO(g)+O2(g) 起始时A、B的体积相同均为a L。

2NO2(g)[不考虑2NO2(g)

N2O4(g)],

①下列说法和示意图能说明A、B容器均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A、B容器中气体的颜色均不发生变化

b.A、B容器中NO和O2物质的量浓度比均为2∶1 c.A、B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在发生变化 d.A、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e.

②T ℃时,A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Kp=0.27(kPa)-1。若A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p(NO2)=200 kPa,则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为________。(Kp是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所得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3) 将0.2 mol SO2和0.15 mol O2通入2 L的密闭容器中,测得S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实线所示。

第 5 页 共 13 页

①ab段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平均反应速率;de段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②仅改变某一个实验条件,测得S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上图中虚线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 ③如图电解装置可将雾霾中的NO、SO2分别转化为NH4+和SO42-。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

16. (2分) (2018高二上·安庆期中) 已知A、B、C、D、E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位于周期表的s区,其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未成对电子数;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原子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D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A、

B、D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是新装修居室中常含有的一种有害气体;A、B两种元素组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N是常见的有机溶剂;E有“生物金属”之称,E4+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1) E的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

(2) B、C、D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高低顺序为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下同),稳定性顺序为________。 (3) 化合物M是同类物质中为数不多的气体,且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则M中σ键和π键个数比为________,B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M能和水以任意比混溶的原因是________。

(4) E的一种氧化物Q,其晶胞结构如图1所示,则Q的化学式为________。

第 6 页 共 13 页

(5) 电镀厂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剧毒的BC-,可在Q的催化下,先用NaClO将BC-氧化成BCD-,然后在酸性条件下BCD-可以继续被NaClO氧化成C2和BD2。

①与BCD-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可以推知BCD-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 ②上述反应中后一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6) E内部原子的堆积方式与铜相同,都是面心立方堆积方式,如图2所示,则E晶胞中E的配位数为________,若该晶胞的密度为a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E原子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则E原子的半径为________cm。

三、 实验题 (共1题;共1分)

17. (1分) (2018高三上·北京月考) 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操作 现象 I 向2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溶液 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1) 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_7(填“<”、“>”或“=”)。 (2) 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 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并配平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Fe3+ +________SO32-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F e2+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①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②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①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第 7 页 共 13 页

②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II 操作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现象 出现“丁达尔效应”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4) 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III IV 操作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II中的红褐色溶液 现象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① 经检验步骤III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 b.KSCN溶液 c.KMnO4溶液

② 已知H2SO3是弱酸,请结合电离方程式说明步骤III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5) 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四、 综合题 (共1题;共6分)

18. (6分) (2017高一上·西城期末) 实验室现需配制100mL 2.00mol/L的氯化钠溶液. (1) 称量氯化钠固体质量为________ g. (2) 请补全以下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

①将称量好的固体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②将所得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沿玻璃棒小心转入________容量瓶; ③用少量蒸馏水________2~3次,每次洗涤液都转入容量瓶中;

第 8 页 共 13 页

④继续加蒸馏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________; ⑤摇匀; ⑥装瓶,贴标签.

五、 推断题 (共1题;共2分)

19. (2分) (2019高二上·重庆期末) 有机物A一般用作溶剂、色谱分析标准物质以及有机合成。由A合成1,3-环己二烯的路线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

(1) B的名称是________。

(2) ①和③的反应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3) 区别A和C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任意填一种)

(4) 写出与A互为同分异构体,且所有碳原子一定在一个平面内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 (5) 写出B与NaOH水溶液在加热情况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6) 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7) C与1,3-环己二烯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8) 根据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设计由1-溴丙烷和1,3-丁二烯合成 选),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的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

CH3CH2Br ________

CH3CH2OH CH3CH2ONa

第 9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二、 填空题 (共2题;共5分)

15-1、

第 10 页 共 13 页

15-2、

15-3、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三、 实验题 (共1题;共1分)

17-1、

第 11 页 共 13 页

17-2、

17-3、

17-4、

17-5、

四、 综合题 (共1题;共6分)

18-1、

18-2、

五、 推断题 (共1题;共2分)

19-1、

19-2、

19-3、

19-4、

19-5、

第 12 页 共 13 页

19-6、

19-7、

19-8、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