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少数民族地区古代诗歌单元的审美教学探索

2022-09-27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坐 芒 彀零 错冤 少数民族地区古代诗歌单元的审美教学探索 ◆陈晓明 诗歌之美,美在文字,美在形象,美在情感,但是一 贯穿。可以由教师领读,学生仿读;也可以由朗读特别 直以来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 好的同学进行范读,教师点拨,学生领会;还可以借助 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内容的理解而淡化了形象 著名朗诵家的朗读录音来辅助教学。名家的朗诵示范 美的感动;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忽视了情感美的 性强,并且在播放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其 感悟。有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指导学生背诵知识性 中所采用的技巧,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 朗诵之法多矣,但教无定法。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 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品味,这样做不仅抹掉了课堂 应有的神采,拉远了学生与古诗词间的距离,更严重偏 离了古代诗词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 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句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 汲取营养,获得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 情感的陶冶、 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 怎样让学生重拾兴趣,激发审美的感悟呢?我在 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在拿来与各位同仁 共同探讨。 一、在朗读中体会语言之美 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是由凝练生动的词句构 建的精美建筑,是由抑扬顿挫的音节谱成的乐曲,是随 着和谐悦耳的音韵徐徐展开的画卷。体会诗歌之美, 应该先由语言人手。吟诵清唱是古人学习和鉴赏诗歌 的常用方法,也可以作为我们引领学生步人诗歌殿堂 的门径。 我所在的学校,藏族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对汉 文诗歌的接受程度,并没有我想象的艰难,反而兴致很 高。究其原因,是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大都音韵 和谐,琅琅上口,易于记诵。所以教学中我便把朗诵作 为基本切入点,起始阶段,齐声读,疏通文意,解决字 音;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感知文章内容;总结 阶段,反复朗读,入境察情。 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易事。因为 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 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 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 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 成功的。 另外,朗读也是一种再创作活动,需要通过适当的 节奏和韵律,使听众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让学 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用单纯 的讲授把这些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的知识传达给学 生,难免会抽象枯燥,我们建议采用示范美读的方式来 .24。 : 套 诗歌所传达的情绪,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配以不同 的音乐。诗与音乐本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很 多古诗在创作之初就是为了配合音乐演唱的。恰当的音 乐,可以充分调动情感。比如我为《秦风・无衣》选择了一 首苍凉的古琴曲,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选择了节 奏急促的琵琶曲,为李清照的《声声慢》选择了曲折哀婉 的二胡曲,意在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 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 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为了促动学生多读,也可以引入比赛的形式,激发 朗读的兴趣。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大部分都有极强 的表现欲,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 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 的。而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琅琅上VI,易于 背诵,恰好适于作为朗诵的材料。比赛可以以个人、小 组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并鼓 励他们突破课本的限制,选择课本以外的诗歌,同时带 动课外的主动阅读。 “读”是古代诗词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 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求在朗读中把语言美、形 象美、情感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二、借助多媒体感悟形象之美 如果说诗歌的语言体现着一种音乐性,那么诗歌 的形象就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我们在阅读自己喜爱的 诗歌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感受,随着字句的流淌,头 脑中会映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自觉的走入到诗 歌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中。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 理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 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想 象。我所教授的大部分学生家住偏远山区,生活接触面 狭窄,如何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 近年来,多媒体以其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 于一体,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 科教学中,也可以成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的重要教育 了分组学习的方式,由每组由一位文言基础较好的同 手段。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 学带领同组同学疏通文意,然后以教师提问或组间提 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 问的方式将重点词语点出,加深理解。 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 诗只能是凭借自己内在的感悟,通过想象感受诗词 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授李清照的词作时,我不仅采用了《一剪梅》 和《声声慢》两首词对比讲授的方式,还用多媒体设备展 现了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一位少妇独坐楼台,仰首看 北雁南飞,明丽清新;一位老妇伏首窗前,听窗外秋雨梧 桐,凄楚哀婉。同时为画面配以两首词的演唱歌曲,一 首轻快,一首沉重。意在通过视听结合所带来的强烈的 对比,冲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感情 色彩,并加深他们对作者前后风格变化的理解。 又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为学生们 播放了一段关于赤壁的录象,让他们随着镜头一起神 游河山,深切感受长江的浩荡,赤壁的沧桑。随后又播 放了一段海浪拍打岩石的影象资料,在“惊涛拍岸”的 中的意境,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该如 何引导学生去把握那微妙的情感呢?可以以作品切入 点,穿过语言和形象的表层逐步深入,触摸情感的内核; 也可以在作家生平和创作背景中寻找突破,通过了解作 家,跨越时空,去聆听作家的内心。这两种方法都是我 们惯常采用的。其中第一种方法应用的比价广泛,每位 教师也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心得,后一种方法的使用 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那么我就来谈谈自己对后一种 方法的运用。关于作品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介绍,是每首 诗歌的讲授前的必要环节,但我们在介绍经常会流于形 式或趋于定型,让诗人留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只是一串生 卒年的数字,或是一个死板的画像,无意中将作者悬挂 在学生遥不可及是高度,需仰视才见。由于缺乏感性的 气势中,孙道临苍凉的朗诵声悠悠响起,回荡在教室的 理解,致使很多作者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其中 每个角落。当我听到有同学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一 就包括李白、杜甫两颗诗歌史上的巨星。 起高声朗读起来时,我也被他们激越的情绪感染了。 为了弥合作家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能真正贴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想 近作者感受他们的感受,我采用了以作品贯穿作者生 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利于将学生带入 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极 大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但是我还有一点小小的担心:运用多媒体展示的诗 歌意境,会不会因为太过具体和定型反而限制住了学生 的想象呢?中国古代诗歌以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 平的教授方式。以杜甫为例,我在授课时将大家都耳 熟能详的诗作按作者生平总结到一起,通过品读不同 时期创作的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坎坷的一生, 也曾年少轻狂,青年积极仕进,中年颠沛流离,晚年贫 病缠身,病死孤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细致的感受,我 甚至谈到了他对妻子的忠贞,对朋友的真挚。让学生 景”,体会“味外之味”为美学的最高理想,优秀的作品也 在读诗的过程中体会创作时的情绪,在作者的情感中 总会留给读者宽广的想象空间。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 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不同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存在巨大反差,这也就是我 我看到了学生眼里闪动的泪花,那一刻,我感到我们的 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教 心穿越了岁月的阻隔与作者的心贴的很近。 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 更深入地感动于晴感之美,产生共鸣,想见其为人。 最后,我要说的是,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特 征的活动,在进行审美教学中,学生的朗读、鉴赏、审美 不尽意”的说法。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以现代语言、现 活动都应该是自主的,是不受拘束的。而教师也不应 代思维去“硬译”古诗词,把诗中的“意”直解为“义”,就 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充当一个循循善诱的引 使古典诗词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失去其独有的意境 路人,带领学生共同步入诗歌美的圣殿。我想,现在是 及精神价值。 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时候了。 我不赞同把过多的时问花费在诗歌意思的讲解 上,但考虑到民族地区教学的特殊性,文字上的隔膜很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可能让藏族孩子对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我采用 责任编辑:杨志 学中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多用启发性的语言 来带动学生的想象,鼓励每个同学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理 解和感悟,也应该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走近作者感受情感之美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一个作品可以没有形象, 但一定要是作者情感的凝结。诗歌中的情感是“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古人才有了“意在言外”、“言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 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 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 6期.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