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

2020-09-10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35卷第l1期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11月 全煤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曳服务转型 龚玉平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关键词:全媒体;内涵建设;信息服务;服务转型 226011) 摘要:全媒体这一新事物,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发挥信息服务效能密切相关。观照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 用户流失、借阅率回落之成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危机感比以往更为紧迫。文章论述了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内 涵式发展促信息服务转型的积极行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1—0048—02 数据为66% )。2014年,新兴媒介的接触时长呈 增长趋势,人均每天上网接触时长为5O.78分钟,人 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超过30分钟。49.4%的成年 人经历过在线阅读,51.8%的成人使用过手机阅读, 49周岁以下人群中有90%的人倾向于数字化阅读, 18_29周岁群体中手机阅读接触率为42.7%, 34.4%的成人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 钟。电子书阅读率为22.3%,电子报的阅读率为 10.0%,电子期刊的阅读率为8.O%。 3面向全媒体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的行动策略 3.1凝心聚力内涵建设 1全媒体语义与内涵 云计算、云技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三网融合 方案在国内大中城市的推行实施,给产(行)业界的 转型升级,新闻出版界、图书馆界的运营与服务,以 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理念与方式,带来了急 剧的、颠覆性的巨变。 全媒体是指在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的特定条件 下传播信息的媒介融合所处的一个特定阶段,全介 质信息在读者(用户)多终端实现实时交互的传播技 术。其内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特定阶段中所 产生的高级的传播信息的新媒介;二是其传播形态 呈现全介质、全数字化;三是具有业务融合、网络融 合、媒介融合的技术特征;四是全媒介信息之间、多 终端之间的实时交互。 2全媒体对用户阅读及利用信息的影响 CNNIC的报告 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 网民规模达6.49亿,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 26.1小时;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网民上网设 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5.8%。2014年,我国用台式电 脑上网的人约占56.2%,用平板电脑上网的人约占 9.9%,用光盘阅读的人约占2%。其中,阅读新闻的 网民为74.8%,查询各类信息的网民为43.6%,网 上聊天(交友)的为64.4%,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 看电影的为46.1%,看视频的为53.4%,玩网络游 戏的为35.6%,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 2015年4月20日发布的第十二次国民阅读调 查数据显示l2j,我国成年读者图书阅读率为58%,数 字化阅读的接触率为58.1%,成年读者的全媒介综 合阅读率为78.6%。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 读量为4.56本,我国人均每天读书33.82分钟。阅 读网络书籍、报刊的网民占19.5%。传统纸质媒介 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只有57.2%的成年 读者更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2013年相关调查统计 3.1.1 与时俱进,树立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新理 念。①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育人方向,树立全媒体、 大资源的观念,全媒体环境中的一切有价值信息,都 应设法纳人馆藏信息资源保障体系。②不断研究信 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举措,包括图书馆数字资源、网络 资源、网络导航、知识社区、网络设施及软件、其他资 源。③积极优化馆藏各型信息资源配置,固基础、重 导航,主动增进图书馆与商企的合作,整合发挥各类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强优势、促交互。④从有用性、 可用性、满意度、可检索性、可获取性、可靠性、价值 性、互动性等八个方面来确保图书馆的全媒体技术 平台完善,实现全媒体资源建设由“计算机网络学习 资源”向“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多样化和融合性 学习资源建设”的转变,重新焕发高职院校图书馆信 息共享与知识服务的光彩。 3.1.2制度为先,引导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①坚 持以教育部高职院校图工委《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 规程》(修订)、《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指 南》为指导 ],科学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②加强图 书馆学习环境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技术设备的配 置,如图书馆内无线网的全覆盖等。③重视专业技 术队伍建设。④与时俱进,完善与规范图书馆管理 制度。⑤重视育人研究与图情业务技术研究。简言 收稿日期:2015—10—04 作者简介:龚玉平(1965一),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副研究馆员。 48 龚玉平: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转型 之,比照文件内容要求,努力做到信息化建设的各项 目标,落地生根。 3.2服务方式的转型 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改变只重视依靠单一的阅 览室、自修室组织读者(用户)的传统局面,由“坐等 待客”的传统服务,转向“主动宣传、阅读推广、信息 推送、全媒体实时服务体验”。其包括:纸型文献的 一站式服务、自助式服务;手机移动图书馆服务;数 字化信息的微信、微博服务;数字图书馆专题贴吧、 邮件推送服务;应用新OPAC开展区域信息资源整 合共享服务。 3.2.1 推进移动图书馆服务。移动图书馆可无缝 对接图书馆OPAC系统功能,彻底破除了以往(读 者)用户的特定IP范围限制及其终端限制,(读者) 用户可以用手机直接对本馆本地纸型信息资源进行 访问、在线预约、续借、多向交互。(读者)用户可以 通过WAP网站、手机APP、二维码等多种方式登录, 获取移动图书馆的EPUB电子书、数字化报纸、手机 学术视频资源。 3.2.2应用RFID技术的信息服务,提升信息服务的 效率。RFID的定位功能,可以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 在最短时间内定位文献的所在位置,容易对藏借阅一 体化情况下的书刊错乱架现象进行及时纠正。(读 者)用户利用此技术,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所需文献。 3.2.3利用QQ拓展信息服务。通过QQ群,如求 知群(在线读书协会),举办网络知识讲座和在线专 题报告,传播检索工具指南、数字文献使用方法等知 识技能。 3.3服务内容的转型 3.3.1 (读者)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在数量上日益 增长,在种类上呈现多元化,在时效与质量上欲求更 新快捷,学习内容碎片化、浅阅读的比例逐渐升高。 此种情形下,迫切需要整合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 共享空间,在信息资源、设施、空间、环境等方面满足 读者(用户),为之提供数据库、媒体、人与人之间的聚 合服务;为之提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物理空间与网 络空问的聚合服务;为之提供人工服务与数字服务、 大众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公益性服务与增值服务等聚 合服务 j。为了适应学院内涵式发展与全媒体环境 下读者(用户)的要求,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在赴 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参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最 大化利用室内空间,藏借阅一体化、厚人文赋雅致、科 学化、现代化、生态化”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原则,以 “开放、高效、特色、满意”为运作理念,完善“信息共享 空间”整合方案,主要包括自助服务区(借还、打印、复 印)、典藏区、存物区、人文景观区(带)、新媒体视听 区、读者教育培训室、自修区、休闲区(含咖啡吧、茶 吧、商务用房等)、特色展厅、小型群组讨论室、专家研 究室。整合提升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功能,需要高职院 校图书馆更加注重IC提供网络的畅通程度,以及软 硬件等设施的完备性;需要不断提高图书馆Ic服务 者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职业素养。 3.3.2丰富大学生教育培训内容,以大学生安身立 业之需求为导向。在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具有 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员中,先后有5人担任过 “兼职班主任”的角色,对五年制大专生、三年制大专 生纷纷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职场知识服务、就业 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法制与安全教育服务。 3.3.3在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上下功夫、升层次,依 托大数据,应用新技术,研究读者(用户)数据,建立 各类型读者(用户)需求特征为主题的个性化数字图 书馆。如:借助于“云雅学习中心”“CNKI职业技能 资源在线”“智立方系统”等数据资源,主动对接学 院专业建设服务、对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服务,面向 教师开展教科研项目服务或课题问题咨询,帮助教 师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协同研究项目的前沿动态,提 供教师需求的资料。 3.3.4推进社区社会化服务。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 资源整合、数据整合、知识整合和服务整合,发现数据 价值,建设社会多元化用户所需求的“行业数据库” “资讯和舆情数据库”等智能成果,促进智慧传播,发 挥智库作用,使高职院校图书馆从资源管理跨越到智 慧服务。图书馆所收集存储的信息及其提供的服务, 只有与社区、社会的阅读需求倾向、需求空间、需求手 段达到基本契合,才有可能被广为青睐、互动利用,从 而提高图书馆满意度,发挥图书馆核心价值。 3.4服务模式的转型 在云计算环境下,通过大共享、大整合,为使用 者或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虚拟存储空间或应用,展 现高职院校图书馆高效率的服务模式,体现云服务 的共享性、社会性、开放性。此外,开展DRS个性化 信息服务模式,诸如博客(Blog)、微博客(Micro Blog)、个人社交网络(SNS)、点对点(P2P)、微信 (WeChat)、超星移动图书馆等媒介和自助服务平 台,都可强有力地支撑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EWOL].[2015一 一∞].http:// news.ifeng.com/a/捌, C(;/43090】45._o.shtm1. [2] 中国新闻出片反研究院2015年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 读调查}皓[EB/0L].[21315-(15一o2].hap://www. chuban.cc/yw/20150 ̄/t20150420_165598.htm1. [3] 屈明颖,田菲.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 结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4(5):9—12.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 职高专工作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 指南[Z].2011. [5] 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 2012(11):2—7. (编校:严真)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