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荻》读后感(一)
读了《燃荻》第1期中《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这篇文章,感受颇深,其中一些观点,我非常认同。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特点使得好课没有绝对标准,但只要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最好的课。如何做到有效学习,这是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一学生学得有趣
创设和谐的、活跃的、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时候才学得最好。
其二学生参与度高
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参与的人越多,参与的深度越深,参与者的自觉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再巧妙的教学设计,在华丽的教学情境,都只是空中楼阁。
其三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在他们的思维的活跃性上,即学生有没有思考,学生的思考是否贯穿整个课堂,教师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思考,有没有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在思考的课堂一定充满着灵气与生成,洋溢着生命的力量。
其四学生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始与归宿。教学中教师不要拔高或降低目标。“拔高目标”是指不少知识点过早出示,学生就囫囵吞枣,消化不良;“降低目标”则是对要求过低,使学生得不到实质的提高,只在原地踏步。因此,通过课堂教学,达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一堂好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好学、乐学,善思,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升和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