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俊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自身的独特性逐渐缺失。为提高城市文化影响力,需重视城市形象的建设工作。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可充分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改善社会群众对城市的初步印象,为后续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分析城市形象建设要点,来阐述传统文化元素对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并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城市形象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122;J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19)09-0209-03
一、城市形象建设要点
1.明确城市形象定位
20世纪70年代,美国营销学家里斯、特劳特提出“定位”理论,其含义是“帮助人们在大脑中找到窗口的一个有组织的体系,并为城市形象定位提供了参考依据。”城市形象建设工作应预先明确城市自身资源、产业、功能定位,根据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方向,利用合理化、清晰化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形象构建向战略化方向转变[1]。201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详细论述城市建设、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加强城市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建设发展,为塑造优良的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建设活力,逐渐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提供支撑[1]。
2.彰显城市自身个性
城市形象可充分彰显城市的个性,根据城市自身的人文特色、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基本元素,融入城市空间建筑设计、功能构建等工作中,可有效避免不同城市呈现相似城市形象风格的问题[2]。城市个性化、风格化的具体展现通常通过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特色民族文化等展示出来。因此,城市形象构建过程需加强城市内部历史建筑、现代建筑、人文景观等的保护力度,避免过分追求国际化发展,而造成城市整体建筑风格混乱、复杂,削弱了城市形象的感官性体验。与此同时,应实施把握城市品位演变形势,借助城市文化气氛、建筑特性、居民生活理念,完成城市文化形象的创设。
3.注重构建影响因素
城市形象建设阶段需从两个方面考虑构建影响因素,即人为、环境方面。为构建代表性、针对性的城市形象,首要工作是提高城市行政工作执行质量,完善行政工作开展流程,提升行政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端正工作态度,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基准,保障行政工作质量。以政府部门角度,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发展环境,结合市场变换规
收稿日期:2019-08-12
作者简介:李俊俊(1977—),女,山东济南人,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律,全面落实现有政策,严格依照国家标准,参考城市当前现状,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
二、传统文化元素对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
1.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城市形象的出现并不是城市演变阶段的“自我孕育”,而是借助视觉感观、文化理念,以“人为挖掘”的形式,从多元化的城市元素范围中选取良性内容,最终确立城市形象的构成、传播、维护[3]。然而,中国社会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也影响了城发展,即大量模仿、抄袭西方社会城市规划、设计的行为,一味追求“国际潮流”,城市自身人文、历史领域的特色文化逐渐消失,使城市整体风格千篇一律。而塑造城市形象,给予城市历史元素、文化内涵的“再次重生”,凸显城市形象的独特性,有助于城市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传递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口流量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2.强化城市的传播影响力
城市综合实力水平,需结合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深入分析;而城市对外影响程度,则依赖于自身传播能力决定。任何城市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需注重与国际之间的关联性。当然,不能片面地追求城市影响力的传播范围,而忽视社会舆论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不会长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情况,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具有局限性。城市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形象中,可使城市形象构建效果别具一格,吸引社会群众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产生浓烈的兴趣,加强城市在社会中的传播影响力度。
3.提高城市居民的光荣感
城市是社会建设发展的根基,城市向社会传递优良的形象品味,既可以强化城市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可是城市居民对所在城市产生光荣感、自豪感,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建设
209
2019年第9期(2019年9月)历史文化研究No.9 2019 发展领域。基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应逐渐向精神文明领域转变,作为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经济和居民素质可直接体现城市发展现状。由于当前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状态趋于浮躁化,缺乏遵守规则、秩序的自觉性,因此,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形象显得尤为必要。
就显性效果而言,传统文化元素可直接在城市建筑结构中体现。利用合理的设计方案,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城市建筑物整体的美观性、特色性,可为城市居民创设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分析隐性层面,城市形象的推广必然会引起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视,提升其审美能力,摒弃传统被动性城市形象维护方式,加强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1.基于传统文化符号,设计城市形象样式
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为提升国内城市在国际环境中的影响力,需结合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将城市自身形象设计全球范围内传播。通常来说,城市形象设计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浓缩,既要现实城市在社会中的定位,又要彰显城市的演变历程,人文景观等。根据城市形象的设计需求,可运用“以点代面”的设计理念,将城市建设发展阶段的“精华”融入设计样式。
武汉又称“江城”,为湖北省省会。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因长江、汉江贯穿武汉市,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武汉具有悠久历史,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内部的盘龙城遗址距今将近3 500年。武汉市为加强自身在国际的传播影响力,基于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武汉城市形象标识(如图1所示)。从整体来说,武汉市城市形象标识分为上下两区域。上边区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篆刻艺术表现形式设计而成,利用“阴刻”的手法表现出繁体字“汉”。“汉”字代表了多层含义:武汉市简称“汉”,意为“江汉朝宗”;取自于汉江中的“汉”,欲与银河九天构建联系,形成“天汉” “星汉”;“汉”代表了汉族、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汉”分为左右结构,“汉”字左侧结构基于象形的设计理念,将三点水设计为“人”的形象,体现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事理念,同时,
图1 武汉市城市形象标识
210
也代指武汉市周边长江、汉江水域。右侧结构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分呈现楚国的双联玉舞人形象,中间部分为“中”字,表明武汉在中国版图的地理位置,也可理解为武汉市是中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角色。下部分是承担古琴载重的底座形象,意味着为武汉市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印章整体以渐变的红色基调为主,融入浓厚的楚国文化色彩。下边区域则是利用毛笔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中国武汉的拼音“WU HAN CHINA”合理设计,缩短了武汉市与国际之间的距离。
2.借助传统文化内容,拓展城市形象传播
城市形象传播途径多样化, 城市公关、广告、公益活动等方式都可实现城市形象的大力宣传。而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为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效率,拓展其影响范围,可利用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方式,以全面化、生动化等传播内容让社会群众对城市有直观的了解。城市形象宣传片通常是采取纪录片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城市的建筑特点、人文景观记录、设计。为塑造优良的城市形象,展现出不同的城市形象宣传片,需充分掌握城市的传统文化元素,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至宣传片,重点突出城市传统文化内容在某一领域的重要作用,避免过于重视文化内容而忽视对城市形象的明确定位。
重庆简称渝或巴,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金融、航运等重要枢纽。重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巴渝文化的发源地。火锅、吊脚楼文化在国内影响相对深远。作为国内西南区域的大型工商业城市,重庆市因其地理环境及自然气候,又称为山城、雾都等。为进一步优化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市推出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如图二所示)。此片是以重庆的一天作为整部片子的时间轴,分为破晓、日间及暮夜三个时间段。片头以“山城晨光”引出,而后借助传统文化元素书法书写“千里、广大”,并结合为“重庆”,点名宣传片的主题。随后镜头切换至白帝城下的“三峡夔门”,“大足石刻”等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日间则是对重庆经济、文化艺术的载体介绍,即各种类型的CBD,同时,也展示了重庆与国际之间交流程度。最后,则是暮夜期间,直接体现了重庆市生活的品质、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整个记录片自清晨至夜间,自悠久历史转向现代发展,最后借助水墨画书法艺术再次点题,充分传递出重庆“山城”特色,有助于社会投资者、高端人才投身于重庆谋求发展。
图2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版
3.发挥传统文化价值,构建城市形象载体
城市形象与传统文化因素的相互融合,创设城市形象不同形式的载体,既可充分发挥城市自身具备的传统文化价
2019年第9期(2019年9月)历史文化研究No.9 2019值,又可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效率。城市形象载体表现形式多样性,即书籍、广告、礼品等。以礼品为例,可在城市旅游景点中放置大量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礼品,在人们交流互赠过程中发挥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开封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距今已有4 100余年。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过的都城,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也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汴绣作为一种开封市独有的刺绣艺术,将其作为城市形象文化载体,有助于提高开封城市形象的传播影响力。例如,以清明上河图作为汴绣的创作内容(如图3所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年间都城东京的状况,充分体现当时的风土人情,而开封市也存在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清明上河园旅游景点。汴绣将清明上河图作为基点,使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认识清明上河图,引发其参观清明上河园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开封旅游产业的发展,完善开封市的城市形象。
四、结语
城市形象建设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帮助城市形象的进一步形成,又使传统文化得到再次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元素应用阶段,需确保其自身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独特性,突出于其他城市形象之间的差异性。选择合理的城市形象建设方式,避免过于追求城市宣传力度,而忽视自身特色文化的构建。结合时代发展规律,采用符合当前时代主题的城市形象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形象符号、宣传片、载体当中,强化城市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参考文献:
[1]陈澄波,寿思华.建立良好城市形象的六个要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2(15).[2]王刚.新媒体环境下贵阳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科技传播,2017,9(23).
[3]刘健,安娜.城市形象设计中历史与文化特色的多维度思考[J].设计,2018(10).
图3 开封市汴绣作品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Urban Image Construction
Abstract: The constantly expanding scal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gradually deprived the city of its unique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urban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more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mage. Incorpo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mage can fully shape the urb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initial impression of the masses on the city, and provide impetus for the subsequent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oints in urban image construction, expounds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urban image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urban imag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urban image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责任编辑:李慧慧]
(上接第197页)
Li Junjun
(Qilu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创作人才提供了施展机会。网络也始终是不可忽略的处女地,虽然短视频、直播间等平台手段已经如火如荼,但相信还会有更好的呈现手段出现。相比较电视媒体来说,网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远为强大,其为传统文化的发扬提供了更良好的契机及更广阔的视域[3]。
五、结语
的影响,对融合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但却从未放弃创新发展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在音乐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能不断地发掘出传统文化的内涵,使音乐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形式具有独特性,使现代化音乐作品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散发着传统文化与音乐作品融合的艺术魅力,赋予现代化音乐艺术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在音乐艺术作品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创新形式,是对音艺术的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促进我国音乐艺术的长远发展,提升音乐艺术的影响力与国家的竞争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传统的文化元素,会受到一些因素
[1]胡艺华,潘婷.**文艺思想视域下优秀音乐作品的时代解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梁琼.栾凯声乐作品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3]王鹤霏.声音的思考与呈现[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6.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usic Works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usic work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with TV variety and online music program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and value.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 is a need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sociological basis regarding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usic work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s of deep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modern talents, creating musical works which can conden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loring new presenting mean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usical works; inheritance [责任编辑:师清芳]
Zhang Jingjia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China)
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