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
——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有感
支农里小学 杜 伟
案头放着一本管建刚老师的著作《不做教书匠》,闲暇之时,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让我收益颇丰。尤其让我静下心来,对我多年的工作不断进行反思。
屈指算来,毕业后参加工作已经七八年的时间了,虽然在工作中小有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懈怠、迷惘,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我价值?读了《不做教书匠》一书,顿时让我眼前一亮。其实,老师的天空应该是广阔的,老师的思想应当是充盈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学会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创新。
一、争做课改的急先锋,寓教于乐。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需要淡泊名利。只有放下名利,才能够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们的教育,才能履行一名合格教师的职责。而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心灵沟通的港湾,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面对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我们不应当去回避,而应当怀着一种求实的精神,不断去探索。传统的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长此以往,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要认为课程改革
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要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尤其老师的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价值的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把握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
二、让经典书籍充实自己,书香馥郁。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平台期。虽然踌躇满志,但是经常事倍功半。其实,我们往往通过别的途径去了解别人的思想,促进自己的思想的提升。阅读经典,往往是最好的途径。阅读有价值的书籍,让我们不断从中获得专家的思想理念,撷取最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不断去填补自身的缺失,为提升自我奠定基础。有了充足丰富的精神食粮,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梦想;才会坦然地走进课堂,自然地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质疑;才会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教师的风范;才会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实一本书,就是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捧起它,我们就会明确方向。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翻一翻,让我们攒足了力量。那种力量使我们勇往直前,不再退缩。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正像一位商业人士讲
的,你必须时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心商业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我认为,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而我们这些新教师更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成为一名书香教师而努力,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新课改的潮流!
三、对教师工作充满挚爱,德能双馨。
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为教育事业发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态度,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文明修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广采博纳,厚积薄发;勤学善思,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干好工作,进而做出成绩,创造效益。作为一名教师,其根本任务就是教育人。教师同时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书与育人是统一而不可分的。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则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职责的履行也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差异、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正是从事这样复杂而系统的工
作,为此教师必须热爱教师职业,懂得教学艺术,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教好书,育好人,应该是每位教师永恒不变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自己的执教理念,与时俱进,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标准,踏踏实实付诸于实际行动
掩卷而思,《不做教书匠》让我们对教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教书不再是唯一的,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创新,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