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
XXX井
井漏现场应急 处置方案
XXXXX公司XXXX钻井队
目 录
1 井漏现场处置预案……………………………………1 2 附件……………………………………………………………6
井漏现场处置预案
一、事故特征 1、 危险性分析
XXX井位于XXXXXXXX,井场处于山前斜坡带,地层情况复杂,随时有井漏发生的可能。尤其我井目前在XXXX层钻进,为及时、有序地对井漏事件进行处理,避免因井漏造成井喷失控、及其它井下复杂,并有效应对井下复杂事故,使事件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针对XXXX井当前井下状况特制定本预案。 2、事件及事态描述
XXXXX井地层压力预测结果,目前我井地层压力系数(孔隙压力)为XXX左右;预测本井坍塌压力钻井液当量密度为XXXg/cm3(未考虑水化学影响);预测地层破裂压力钻井液当量密度为XXXg/cm3,根据邻井应力与裂缝渗透性关系分析,钻井液当量密度大于XXXg/cm3时发生漏失可能性较大,目前井内泥浆密度为XXXg/cm3所以,一旦发生卡层不准,导致五开后续钻进时,会发生严重井漏,有可能发生溢流、井喷、卡钻等事故。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应急领导小组
2.1.1 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 钻井监督、平台经理
副组长: 副经理 安全员 钻井工程师
成 员: 司 钻 助理工程师 泥浆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 泥浆大班
钻台大班 机房大班 成本员 生活管理员
2.1.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组别 应急领导小组 应 急 职 责 负责应急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应急资源 负责组织制定、修订、审核应急预案 组织制定应急培训及演练计划,并按计划组织落实培训及应急演练 负责应急响应时,组建现场应急指挥组 2.2 应急专业组
2.2.1 专业组组成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现场应急专业组,各小组人员一般按下表组成。出现紧急情况后,应急领导小组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组别 小组组成 应急指挥组 生产抢险组 安全警戒组 后勤保障组 组长:钻井监督、平台经理 组员:副经理、钻井工程师、泥浆工程师 组长:司钻 组员:副司钻、井架工、内钳工、外钳工、场地工、泥浆工、司机、发电工、泥浆大班、钻台大班 组长:安全员 组员:技术员、电气工程师、机房大班、录井人员等相关方 组长:管理员 组员:成本员、医生、炊事班、服务班 2.2.2 专业组职责 组别 应 急 职 责 负责现场应急抢险指挥,组织制定实施抢险方案 负责抢险过程中的信息报送 应急指挥组 组织周边相关方人员疏散 负责组织应急所需的车辆、机具和物资 当事件无法控制时,请示上级启动预案增援 负责先期险情控制、流程切换 生产抢险组 按照应急指挥组的指令实施抢险 负责按照井漏应急预案启动抢险程序 负责井场外围险情的监测汇报 安全警戒组 制定抢险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并监督实施 设置安全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 后勤保障组 引导人员疏散,核查人员数量 负责救护受伤人员、应急物资及生活后勤物资保障 三、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3.1 应急处置流程
3.2 井漏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3.2.1事件前期预防:
1、严格落实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干部必须随时动态掌握井下情况; 2、钻井工程师、值班干部应时刻和监督沟通,观察岩屑返出情况,并按照监督要求合理的调整钻井参数;泥浆工程师根据井下情况合理的调整钻井液密度,维护好泥浆性能,坚持每班维护重钻井液性能,储备足够的加重、堵漏材料,以备应急之用;
3、司钻严格执行工程师制定的钻井参数,严禁私自调整任何钻井参数,精心操作刹把,保证送钻均匀,并且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各个参数情况,如有变化及时汇报、分析,找出原因后方可进行下步作业;配合好监督,做好工作,如果钻时突然变慢,司钻一定要控制好钻进速度,在方钻杆上画好刻度,每格间距20cm,发现快钻时后进尺不得超过0.5m,严防揭开下步地层造成井漏等复杂,并且立即通知值班干部、平台经理、钻井工程师,同时做好起钻准备工作;
4、泥浆工加强坐岗,实行双坐岗制度,坚持每10分钟测量一次液面,认真测量液面并记录,液面报警器调节在上下0.5方报警的位置,勤和录井联机员沟通、核对监测钻井液量变化情况,发现异常或漏失时及时报告司钻和值班干部;
5、场地工实行双岗制度,正确调节使用振动筛,保证筛布完好,地质捞砂人员能够收集岩屑,在缓冲罐内做好液面标识并及时观察液面增减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汇报;
6、井架工、内外钳工每班必须检查保养井口工具,保证正常、灵活好用,随时做好强行起钻的准备工作;
7、钻台大班每班必须队动力、提升系统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保证各关键部位设备正常运转;
8、司机长制定柴油机启动应急预案并对发电工进行交底,组织应急演练,保证在出现突然断电的紧急情况下在4分钟内正常供电。 3.2.2 险情报告及启动应急预案
如果在钻进中发生井漏,则立即强行起钻,并按照起出钻具体积的1.5倍进行吊罐,尽量保持液面高度稳定,避免液柱压力减小造成井壁垮塌、掩埋钻具等次生事故发生,以最快的速度起到安全井段后再启动堵漏应急预案,进行下步施工作业。应急小组组长负责实施启动本预案,现场所有人员进入紧急状态,应急领
导小组担负起现场指挥的责任。
根据井下漏失情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案进行堵漏施工作业: (1)起钻静止堵漏;
1、加入核桃壳+SQD-98+KGD-2随钻堵漏剂(总浓度15%)进行随钻堵漏。 (2)停钻堵漏
1、停钻带钻头进行堵漏时,不能使用粗颗粒、大粒径的堵漏材料,堵漏浆浓度不能大于25%;否则起钻换堵漏钻具进行堵漏,防止钻头堵水眼,造成井下复杂、事故;配制堵漏浆时,堵漏材料要搅拌均匀(锯末要过40目的筛布);
2、注堵漏浆时,钻具必须在漏点100米以上稳定地层或套管内;堵漏浆必须全部顶替出钻具;钻头位置以上不能有堵漏浆;
3、钻具在裸眼段时,钻具不能静止,必须不停转动或上下活动,防止发生井下复杂、事故;
4、需要进行关井挤注时,必须把钻具起至套管内进行关井挤注; 5、关井,按照施工要求的最大关井压力和挤注量间断蹩压。记录好每次挤入的钻井液量及压力变化情况;
6、若不能稳压继续进行挤注;若能稳压就按要求关井蹩压侯堵(注意观察漏速及压力)。
7、泄压开井(开井前必须确认立压、套压为零),开井泄压时,控制泄压速度,防止泄压太快造成井壁失稳等井下复杂、事故的发生;
8、下钻分段(控制遇阻吨位)循环,检查堵漏效果 (3)堵漏钻具堵漏:
1、堵漏钻具(光钻杆+铣齿接头)下到指定位置。
2、开泵循环测漏速,活动钻具(不停转动或上下活动),确保起下通畅。 3、起钻至预定堵漏位置,防止堵漏浆进环空或注完堵漏浆起钻发生井下复杂、事故;配制堵漏浆时,堵漏材料要搅拌均匀;
4、接方钻杆,转动转盘。依次注入堵漏浆及顶替钻井液,计算好正反挤量。坚持活动钻具(注意转盘负荷及悬重变化,防卡)。
5、需要挤注时,起钻至套管内,按要求灌注钻井液;不需要挤注时,静止堵漏;
6、关井,按照施工要求的最大关井压力和挤注量间断蹩压。记录好每次挤入的钻井液量及压力变化情况;
7、若不能稳压继续进行挤注;若能稳压就按要求关井蹩压侯堵(注意观察
漏速及压力);
8、泄压开井(开井前必须确认立压、套压为零),开井泄压时,控制泄压速度,防止泄压太快造成井壁失稳等井下复杂、事故的发生; 3.3 应急终止
符合以下条件,上级应急预案关闭,应急指挥组宣布解除应急指令: (1)险情解除;
(2)确认可以恢复正常生产。 3.4 生产恢复
(1)全面检查、检测井控装置及钻(工)具,补充不足的生产物料; (2)应急指挥组编制上报应急工作总结。 四、注意事项
4.1 预案制定负责人须在制定好本预案后及时对全队职工进行交底学习,使其每个人都知道应急预案的程序以及自己在应急抢险过程的职责和义务,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慌乱差错,从而导致事态扩大,损失加大。井队必须按设计储备足够的堵漏材料。 附件1:
XXXX队应急物资储备标准
种类 单位 最低储备量 钻台×4,泥浆×2,机房×2,值班干1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套 14 部房×1,监督房×2,工程师房×1,营房×2 2 3 4 5 6 7
序号 物资名称 存放位置 安空气呼吸器充气机 台 全防护 绝缘胶鞋 绝缘手套 消防战斗服 消防头盔 双 副 套 个 防爆轴流风机 1 修理房 钻台上×2,钻台下×2,泥浆罐×4,营房×2 消防房 钻台,机房,泥浆,库房 消防房×2,营房×1 消防房×2,营房×1 台 10 4 4 3 3 8 9 10 12 13 14 15 16 检17 测器消防胶靴 消防手套 消防安全带 防风沙护目镜 耳塞 二层台逃生装置 速差自控防坠器 便携式氧气含量检测仪 可燃气体检测仪 便携式硫化氢监测仪 硫化氢警示牌 双 双 条 2 2 2 消防房 消防房 消防房 副 1∕人 各岗位 副 套 只 台 台 台 块 3 2 3 1 1 6 1 发电工配置 二层台 梯子 干部值班房 干部值班房 钻台×1,泥浆×1,机房×1,干部值班房×2,营房×1 门岗 18 材 19 20 警警戒带 21 戒警示灯 22 器逃生指示牌 23 材 风向标 24 米 500 库房 个 块 只 1 3 4 2 1 2 1 2 2 1 门岗 钻台×1,水罐×1,门岗×1 井场四角 泥浆罐 钻台 井场门口,营房门口 营房医务室 钻台偏房,泥浆坐岗房 营房×1,钻工值班房×1 干部值班房 紧急集合点指示牌 只 个 只 台 个 个 副 个 25 报液面报警器 26 警声光报警器 设27 备 手摇报警器 28 医医用氧气袋 29 疗洗眼器 30 器担架 31 材 急救包(中型)
附件2:
XXXX井逃生示意图
附件3:
堵漏物资储备
材料名称 锯末 棉籽壳 核桃壳 重晶石 KGD SQD-98 附件4:
代号 数量 2t 2t 15t 220t 30t 5t 常用应急电话
单 位 联系电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