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辑]跟启功笑谈“鬼神”
启功先生生前,我采访过他,也跟他一起逛过潘家园。 潘家园是北京最早的旧货市场,只有周六、周日开市,所以又叫“星期天旧货市场”,在南城有些影响,后来这一片面临拆迁,工商部门准备取缔迁移。我知道后,觉得这么好玩的地方没了可惜,于是赶在迁移之前,采访了当地的领导和文物专家,写了题为《京城“鬼市”》的长篇报道,以整版的篇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在社会引起反响,算是把这个市场保了下来,并且在原来基础上又有发展。 一年以后,十里河乡的头儿,邀请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启功、朱家酒、刘炳森等名人来参观,我过来作陪。乡领导特意把我写的报道复印发给大家。
启功先生看了报道,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当记者的本事不小呀!”
我听了一愣:“我有什么本事呀?” “你看见‘鬼’了?”启功先生笑道。 我恍然大悟,笑了笑说:“带引号的‘鬼市’。” 因为这之前,我写过东直门内大街的餐饮一条街,也是以整版的篇幅,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京城的“鬼街”》。这篇报道影响也不小,从此,北京的老百姓真把这条街叫“鬼
街”了。几年后,“鬼街”的生意越做越火,名声也越来越大,东城区的领导觉得这个“鬼”字扎眼,找专家,取古代一种与“鬼”同音的食器“篇”字,取而代之了。 这篇报道,启功先生也看了,所以他说我碰上“鬼”了。他微微一笑,问我:“你知道什么是‘鬼市’吗?” “在圣人面前,不敢卖《三字经》。”我笑道:“您老给我上上课。” “上课可谈不上。”他不紧不慢地跟我讲起老北京德胜门外“鬼市”的事儿。
老北京的“鬼市”,是凌晨?_市,天大亮之前散伙的“黑市”。为什么叫“鬼市”呢?两个原因:一是天还没亮,人们手里都拿着“气死牛”的风灯,从远处看,灯影幢幢,像是鬼火;二是“鬼市”上出售的东西有“鬼”,好多都不是正道儿上来的。传说有一次,纪晓岚带翠嘴的大烟袋丢了,朋友对他说,别急,您明儿一早奔鬼市,准在那儿呢。粜然,纪晓岚第二天在“鬼市”上,把自己的大烟袋买回来了。 当时,启功先生在北师大教书。那会儿,北师大在什刹海的定阜大街,离德外“鬼市”不远,他年轻时逛过。 “你写的‘鬼’跟过去的‘鬼’,不是一码事儿。心里没‘鬼’,才敢写‘鬼’对不对?”他笑着对我说。 “是,我不过是借题发挥。”
“不,是借‘鬼’发挥吧?”他的这句话,把身边的人都逗乐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