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Ij匕方箕经圃 Z l 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 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使 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产中为发展循 环经济贡献才智和力量,在生活中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 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 的市场。 (二)构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基础 技术创新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的 革新,使企业真正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小的生产。 (四)积极参与国际循环经济交流,借鉴国外发展循环 经济的先进经验 通过引进国外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 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来循序渐进的发展循环经济。 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并不是每 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它的理念。因而,在循环经济 理念还没有完全被大部分企业和居民所认识和接受的阶 段,政府应该在推广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 过加强包括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在内的适合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来对发展循环经济加以引导;政 府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行政管理机制,充分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用具体明确的政策法规调控社 会各个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调节或影响市场主 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l】朱仕祥.浅析循环经济的涵义及几点思考【J】_中国矿 业,2010,l9f增刊1:49—50. 【2J胡术阁.黑龙江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 策研究『M1.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f3】 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 论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lJ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04.14(2):14.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循环经 济,要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技术 进步的支撑力度。我们要通过重视和引进科技人才、加大 科技资金投入来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 开发与创新,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要以 【4l胡术阁.黑龙江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 策研究fM1.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5l龚秀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国际经验 借鉴『.『1.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7O一72. 【6 侯淑兰,6J魏巍.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JJ.中国新 技术新产品。2011,19(3):334. [责任编辑:高治平] (上接第3l页) 类。在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表中,沈阳市和 大连市的综合得分遥遥领先,在仅有的三个正数得分中, 他们的得分是第三名鞍山市的5倍多。 二是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出现显著的 断层现象。引入计算变异系数的方法,来检测分类数据的 组内相对变化情况,计算可得第一类和第三类综合评分的 变异系数分别为9.04%和6.29%,均未超过10%,相对变化 程度很小;第四类和第五类的综合得分变异系数分别为37. O%和24.6%,相对变化也不大。在聚类分析结果中,只有第 二类只有鞍山市,其他类别的区域则分布比较均匀,说明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前后相对差距太大,出现了断层现象。 三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不均。从整体上看, 辽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 较低。沿海地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枝独秀,营口市、 本溪市和丹东市的情况也比较理想,而葫芦岛市和锦州市的 明显滞后。沈阳“一小时经济圈”内,鞍山市、营口市、抚顺 市、铁岭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本溪市、阜新市和辽阳市经济 发展明显落后。 2011年12月辽宁省经济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指 出辽宁省201 1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2万亿元,增速有 望达到12%。在过去的十年中,辽宁省经济连续保持了10% 以上的增长速度。自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 来,辽宁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总 量扩张呈加速态势。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核心一外围理 论”是区域经济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区域发展理论,他们 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总是从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地 区开始,进而影响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最终到达实现 整个区域的稳步发展。2009年和2010年,“辽宁沿海经济 带”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继 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分析结果来看,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区 域经济核心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但其对周边区域经济发 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 强化沈阳市和大连市的核心地位,释放其经济辐射能力和 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将是“十二五” 期间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Friedman E.Maoism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poor[J]. World Politics,1 987.39(3):408 ̄428. [21马国霞,徐勇,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 制的空间分析fJ1.地理研究,2007,26(3)590~598. 【3】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J].人文 地理.2004,19(3):36~40. , 1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 长因素分析『J1,地理学报。2008,36(2):123—134. f5】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分析. 经济地理…,2010, 0(5):784 ̄789. [6】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 空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5,24(1):57~68. [责任编辑:谭志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