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对教育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2)、关于教育的论述已经有不少。
2、教育学形成阶段的特征有哪些?
答:(1)教育成为了专门的研究对象。
(2)有了独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
(3)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4)一大批教育家和教育论著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欧州涌现。
(5)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学,使教育学真正的“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是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4)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心里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的。
(5)主张用实验、统计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水平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已经认识到的现代教育问题,不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只有当他们成为需要解决教育问题时才能成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容易出选择或者填空的细点。
关于教育历发展国内典型的有两种(三分法)(四分法)。
我们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和(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1623年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他首次把教学的艺
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是近代一部对后世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著作。他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1.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
答:生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生活起源说
2.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已经出现学校,教育目标狭窄。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3、以宗教经典、社会道德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发展性、民族性、主体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3、普通性与专门性日益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教育形式多样化。5、教育生态意识再增强。6、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4、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答:教育具有:(永恒、长期、生产、相对独立”、继承、民族、历史)性
5、请区别“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
答:“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时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6、谈谈对现代教育的功能及其选择问题的认识?
答:1、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教育影响人的发展。2、现代教育的扩展功能是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影响社会的发展。关于教育的选择,首先我们在选择教育的功能的时候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教育功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重视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的人的发展的影响。其次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教育培养通过培养人才的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
7、谈谈你对现代教育价值及其选择问题的认识?
答:现代教育的价值具有多元性。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将教育的价值做了不同的划分其中有影响的包括教育的内外价值论、教育的知识价值论、教育的文化价值论等。 关于教育价值的选择只有对“教育”基本问题具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才能把握其实质,使教育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章 现代教育的目的
1、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答;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科学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教育目标科学分类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全面发展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答:1、是我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2、是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的产物。3、教育竞争激烈的产物。4、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
6、谈谈你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答: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在传播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使人的身心
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既有高尚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知识向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其核心是提高人素养和品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主体性。素质教育的特征有:1、以人为本。2、突出精神主体。3、面向全体。4、关注终身发展。
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1、 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怎么的?
答:遗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一定的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首先教育对象的的生理结构和机能是由母的遗传(DNA)决定的。其次遗传是一种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遗传现象。最后遗传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度。
2、 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吗?为什么?
答: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因为1、环境具有偶然性。2、环境具有自发性。3、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可能是适应性的也可能是对抗性的
3、 为什么教育能主导人的发展?
答:1、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教师。
4、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1、教育目的的协调以展影响着教育的发展。2、教育物质条件影响着教育的速度与规模。3、教育活动影响着教育的深度。4、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5、教育管理水平影响着教育的功能。
5、 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答: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6、 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2、教育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2、政治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权利。3、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决定了教育的管理体制
3、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2、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3、科学技
术影响教育者。
4、简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1、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和继承。2、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多元化发展3、教育有利于文化的创新。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同步性。3、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6.简述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答:1、转变教育观念。2、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模式和方法。3、引进国际教育资本。4、加强对教育环境、能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的研究。5、正确把握全球化与地方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6、认识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意识的御全球化的风险。
7、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变革主要表现现在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
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1、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有哪些?
答:职业道德、知识基础、身心素质、教学能力。
2、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答:1、由“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2、由独白者变为对化者。3、由课程的执行都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4、由学生成绩的评定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主体。
3、我国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1、学生是完整性的人。2、学生是主体性的人。3、学生是发展性的人。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4、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答: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5、分析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答: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即将优秀教师还有经验性的、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者新老师的过程。这种假设具有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业素养是可以言传的、外显的。而实际情况是,地部份专业素养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能力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份人浮燥、投机、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
育行政领导和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专业发展对老师晋级,评优等方面价值的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加各种陪训而忽视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的内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部份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化、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
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的教育经验投入不足,使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际中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的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开展教育研究是有效途径。
6、分析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答: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历史原因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教师的不良教育手段、部份教师师德滑坡。可能的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生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案例分析:从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案例表现出教师的行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唯一权威;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成教学的唯一取向,忽视了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语言的特点,比喻
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