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022-09-2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气 压 带 风 带

教 学 设 计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人:杨乐2018 . 3 . 10

1 / 7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教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2 / 7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有氛围。 导入(3分钟) 用“草船借箭”开始思考 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复习上节课的回顾“热力环流”回想“热力环温故知新 知识(2分钟) 的知识 流”的相关知识 3 / 7

提问(10分钟) 大气环流的概学生进行思考 带着问题学习,多念?并作出假设。 种假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画图(20根据课标要求,拿出纸笔绘制 一边画图一边进分钟) 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读图总结(5气压带风带的移对于刚才的图对于知识巩固 分钟) 动对于气候的影一边阅读一边响 总结规律 行思考生动有趣 总结并布置作总结本节课的内记录作业并完巩固知识 业(5分钟) 容,进行作业的成 布置

第二课时

环节(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 以小组讨论的形小组讨论并完增强学生的合作性,式,完成教材39成任务 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4 / 7

以及对新课堂内容的积极性。 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识图引导学生观察教识图 (10分钟) 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10分钟) 亚欧大陆冬夏季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气压的分布状回答问题 况,以及分布原因。 提问转承(10气压带和风带对进一步进行思对于问题再次进行分钟) 气候的影响 考 思考 进行初步了解,学会思考。 根据书本内容进行图片识别,并且模仿画图对于知识进行提前理解。 重点讲解(13不同的大气环流重点内容识记 突出重点 分钟) 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总结并布置作对于课堂内容进回忆重点并记巩固知识 业(2分钟) 行总结,布置相录作业 关练习题

5 / 7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2.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3、成因 4、天气状况 5、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气压带、风带由带状 块状

6 / 7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

2.季风环流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夏:东南风

冬:西北风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亚:冬:东北风

夏:西南风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