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模块一专题四创新预测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1.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还要结合章太炎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材料歌颂了洪秀全的反封建斗争精神,号召人民继续进行革命斗争,推翻清朝统治,故应选B。

2.(2011年北京西城二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解析:选B。A项为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与题干不符;C项将西学称为“异类”而加以排斥,应属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D项为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也应排除。B项强调既要发扬我国固有文化,又要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符合题意。

3.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基本任务是( )

①争取民族独立 ②实现民主共和 ③实现国家近代化 ④实行君主立宪制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C。 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据此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 A.防共限共、特务统治、经济垄断 B.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C.一党专政、经济垄断、保甲制度 D.防共限共、经济垄断、新闻检查

解析:选B。抓住题干中独裁统治这一限定,分析选项可知经济垄断不符合这一限定,排除含经济垄断的A、C、D项。

5.(2011年甘肃省高三诊断性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1: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占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峄山刻石

材料2: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3: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材料1、2的作者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有何相同点?

(2)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的相当作用”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对古今中国政治制度的考查。第(1)问借助材料1中“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及材料2中“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可知材料对中央集权的制度给予了肯定。第(2)问,可从对国家的统一稳定、经济的发展繁荣等角度说明。第(3)问,结合中国实情,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作分析即可,如可从经济、阶级、主权、思想等角度说明。

答案:(1)都认为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2)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3)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没有用资产阶级思想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一、选择题

1.(2011年北京东城模拟)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中,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下跪请安”被“长揖”所取代,废除“卑职”等用语,可以判断平等观念在两广地区及湖北、江苏、河南等省得到传播。

2.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清明节植树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解析:选D。材料型选择题。从材料中的“植树以收利”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3.(2011年北京海淀模拟)20世纪初革命派与立宪派活动的影响共同点是( ) A.否定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B.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 D.形成了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解析:选B。比较型选择题,关键是正确分析被比项的异同点。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立宪派主张在维护清朝君主制基础上实行改革,故A只符合前者,不符合后者,排除;革命派主张实现民主共和,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都属于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故B是两者的共同点,为正确答案;C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两者均不符合,排除;D项只符合革命派,也可排除。

4.(2011年汕头市模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解析:选B。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

5.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都曾宣布“独立”。其“独立”是指( )

A.建立民主共和的独立国家 B.坚持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 C.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利 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解析:选D。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曾宣布“独立”,即脱离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以宣布独立的形式,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6.(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教学质量检测)孙中山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为此他主张( )

A.平均地权 B.耕者有其田 C.扶助农工 D.节制资本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含义。对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孙中山先生重新进行了解释:平均地权主张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同时为了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又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故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A、B不符合题意。扶助农工主要体现在制定劳工立法,以改良工人生活状况上,故C不合题意。

7.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总结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在这里强调中国革命必须( )

A.效法俄国走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B.接受苏俄的帮助建立自己的武装 C.扩大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赢得民族独立

解析:选C。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间和“新的血液”,可知是接受苏俄的建议,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级的革命联盟,也就扩大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所以C项符合题意。

8.春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往往会反映时代的变迁。20世纪前期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此春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解析:选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春联中的前半句“和为贵”,应指国共合作;国共合作又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只有国民革命符合题意。

9.(2011年哈尔滨高考复习质量检测)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一般称为“新三民主义”。下列叙述不属于新三民主义内容的是( )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八小时工作制

C.提出要“节制资本” D.强调各民族平等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解题关键是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新三民主义是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A、C、D项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不合题意;而B项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故B项正确。

10.“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以上是北伐军歌的歌词,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北阀战争的时代新特点有( )

①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 ②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③革命志士前赴后继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选C。从“工农学兵,大联合”“齐奋斗”中可以得出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故①②正确;③不是时代新特点,可排除。

11.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陈诚提出“在抗战第一时间,国军„„消耗适度人力,保存我军主力。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的„„目的”为此国民政府所组织的会战包括( )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太原会战 ④枣宜会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属于中等题。材料中谈到在抗战第一时间,消耗适度人力,以空间换时间,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可以判断这发生在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因为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所以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包括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故C为正确答案。枣宜会战发生在相持阶段,故排除带有④的A、B、D项。

12.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的表述是对的,是失民心、独裁统治造成的,但归罪于“天意”是不合理的。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2: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国约法》

(1)根据材料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分别是什么?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3)根据材料2,归纳《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

(4)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

法》的认识和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2)、(3)问分析对比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归纳总结;第(4)问的认识和评价要到位。

答案:(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实行总统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吏、任命法官、统率军队等大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它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手炮制的,是对《临时约法》的否定,它为袁世凯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14.(2011年南京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材料2:“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排除旧屋瓦渣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3:“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败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败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以上材料均为孙中山的言论,转引自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1,孙中山认为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2,孙中山有哪两次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

(3)根据材料3,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为实现这一主张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解析:第(1)问的原因要通过阅读材料1归纳出答案。第(2)问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中“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可知指的是南北议和;由材料中“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可知指的是孙中山北上。第(3)问应从材料中“敌人是帝国主义”中得出共同点,主要成就应是国共合作北伐取得的成就。

答案:(1)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历史意识。 (2)1912年初南北议和,1924年孙中山北上。

(3)把国家统一与反帝斗争结合起来。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