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让幼儿三四岁起,就进行大量的加减计算,为上学打基础。我有个学生,入小学前他爸爸手把手地教1+1=2,2+2=4,5-1=4……甚至将四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竖式都教过了。到底这个孩子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呢?入小学模底测试中,发现该生10以内的加减计算还可以,但是当问到,\"10是由几和几合成的\"时,他只能答出\"5和5\"、\"1和9\"两组答案。叫他从51倒数到1时,他困难地数着,通过老师的启发才算完成了倒数。当问到:\"小华站在一行队伍中,从前往后数是第四个,从后往前数是第二个,问这一行人有多少个?\"时,他哑口无言。证明这个孩子对10以内的数概念还不够清晰。入小学以后,他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五六年级时还经常不及格。
计算只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如果家长急于只教10以内的加减计算,并不利于幼儿数概念的建立,也不利于儿童能力的培养。有的孩子会算,是因为家长让孩子机械让住计算结果,而对数的认识并不深刻。比如对\"10\"的概念孩子很清楚的话,\"10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问题就不难解答,可以说出5组答案并且完整地答出。
小孩子入小学后,老师要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数学教学,从\"1\"开始认数,数数,计算。如果入学前小孩会计算加减式题,孩子就容易满足,对认识数\"1,2……10\"就不感兴趣,至于数表示什么意思,加号、减号、等于号的实际意义更不过问,上课不专心听讲等不早期对幼儿进行有关数的知识教育应该结合儿童生活实际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首先建立数与物一一对应的观念。比如认识\"1\",使孩子知道\"1\"表示1个物体。\"1\"个物体才能用数字\"1\"表示,从顺逆方向去\"1\"的概念。为了让幼儿摸得着,看得见,应用直观,才去认识1。比如,在路上指着一部汽车教孩子说:前面来了一部卡车。洗脸时,指脸盆教孩子说:我家有几个漂亮的洗脸盆……有经验的家长还将认数编成演示给孩子看,并带领孩子念儿歌。曾经有这样一首歌:\"一只小狗见小鸭,汪!汪!汪汪耍威风;小鸭呱呷!呷!呷!跑着跑着摔一跤。\"尤其是三岁小孩子,用数数\"等操作活动,实际上经历了\"操作→感知→印象→记忆\"的思维过程,不但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强化了他们对数的认识。如在一堆糖中,请孩子拿一块糖给妈妈吃,这样不但进行认数\"1\"的教学,还进行了算,老人、爱父母的教育。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进入大可以扩展\"1\"的概念,即1个国家,1个班,一群岛,一条江整体\"\"1\"的概念。幼儿对一个数的认识是艰难的,从数质、数音、数形、数意来认识很容易。认识了\"1\"接着可以认数\"2\"、\"3\"直至数\"10,得花两三年功夫。
认数与数数结合。一一对应的数物体。拿一个就\"1\",增多一个才数\"2\",渗透自然数的最小单位是\"\"邻近自然的前一个总比后一个少1,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等概念。数数可以按顺序数,还要求幼儿减少1,少1个地倒数。渗透增多、减少的概念。
认数与口头计算结合。比如认数\"3\",知道3是3个1合成的,2和1组成3,3里面拿去1还有2,经过实物进行数的组合与分解,通过灵敏的组合、分解,进行10以内的加减计算。但只是口头算,直观实物引导不要出现算式,不要写算式。因为五六岁小孩子,小手肌肉不发达,握笔能力差,加上算式涉及到加、减等事的概念,书写格式,所以不宜教幼儿写式。如果写得不规范,马虎了事,还不如不写。到小学去,老师要系统地写算式,还要纠正幼儿原来不规范的书写,无形中给小学教学增加了负担。
认数应与发展幼儿口头表达相结合。纠正幼儿有正确的单位名称。如,2支树,2个羊,一个河……边数边学会口头表达。如:袋子里有7个苹果;小华剪了3朵花;我的左边有2个人;我的右边有3个人;小华比小红高两公分;小红和我有同样多的桔子……
认数与口头应用题相结合(不出现应用的名词),如:澉塘边站了2只鸭(可以演示2只鸭),
水中还有只鸭在游泳(演示),这里一共有多少只鸭?让幼儿回答问题。渗透应用题结构形式,对问题加以回答的练习以利于幼儿今后理解应用题。
认数中,还要渗透序数概念。通过排队,让孩子了解\"前\"、\"后\"、\"左\"、\"右\"的名词。区别序数与其数的概念。如:小花排第三,\"第三\"是小花一个人,不是有3个小花。小花和小红,小明一共有3个人,用数字\"3\"来表示。
10以内的数的概念清楚了,再让他们演算加减试题,也未尝不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