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的归类问题: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各种补贴都应被视为工资。岗位津贴分为国家统一和企业自建两类,国家津贴列支于企业成本中,企业津贴则从利润或效益工资中支付。
法律分析
都归类为工资。
一般企业喜欢把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各种补贴都分门别类的填,但是对财务来说,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金以及各种各样的补贴,只要是固定付给员工的,就是工资。
岗位津贴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部门统一制定的津贴、补贴,还有一类的是企业自行建立的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建立的津贴,一般在企业成本中列支。
劳动者基本工资是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或国家及企业规章制度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也称标准工资。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工资是职工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是企业或者是公司按照规定的工资标准支付。
工资总额一般是用人单位在从事统计、缴费等劳动工资工作中常用的和全部的工资是有挂钩的。
津贴的种类
津贴的名目很多,从津贴的管理层次区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部门统一制定的津贴、补贴;另一类是企业自行建立的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建立的津贴,一般在企业成本中列支;企业自建的津贴,一般在企业留利的奖励基金或效益工资中开支。
拓展延伸
岗位津贴的法律地位及纳税义务
岗位津贴的法律地位及纳税义务是一个涉及劳动法和税法的重要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岗位津贴通常被视为一种额外的薪酬,用于补偿员工在特定岗位上的额外工作量或特殊工作条件。然而,是否将岗位津贴算作基本工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在某些地方,岗位津贴可能被视为基本工资的一部分,从而会影响员工的福利和权益。同时,岗位津贴的纳税义务也需要被考虑。根据税法规定,岗位津贴可能需要纳税,但具体纳税方式和税率也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因此,雇主和员工在确定岗位津贴的法律地位和纳税义务时,应仔细研究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合规并保护双方的权益。
结语
工资的定义涵盖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各种补贴,无论是国家统一制定的还是企业自行建立的。基本工资是根据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约定的标准工资,是员工报酬的主要部分。岗位津贴分为国家统一制定和企业自建两类,其法律地位及纳税义务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雇主和员工应了解各地的具体规定,以保护双方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修正):第六章 待遇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资收入上与国家支付工资的教师同工同酬,具体办法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8修正):第四章 教师与受教育者 第三十一条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为教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十二条 国家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国家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